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现任职于大连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冷锦绣所著的《"满铁"图书馆研究》详述了日本殖民统治者进行的弱化东北人民爱国之心的阴谋——"文装的武备",成功阐述了"满铁"图书馆历经的沧桑路程。该书史料翔实,采用丰富的中日文资料,为我们研究日本侵略中国的残酷罪行提供厚重的历史材料,填充了对殖民时期东北的各图书馆及文化侵略研究的实力,揭示了"满铁"图书馆在殖民文化统治中的核心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5):17-23
1932年4—6月,国联调查团就中日冲突起因在中国东北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地调查。在大连调查访问时间虽然不足一周,但由于"关东州"系满铁本社所在地,满铁牵头为做好接待、施加影响而不择手段、不惜血本。对满铁为国联调查团在大连"量身定做"活动轨迹的全面揭示,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透视出满铁在日本侵华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真实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恶行径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部分档案,将公开披露在 5月20日出版的1994年第二期《民国档案》上。据称,用日本侵略者自己形成的历史档案来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还尚属首次。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侵略者设在中国的一个机构。这次公布的部分档案,清楚地记载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满铁会社上海事务所立即派出松冈功、佐藤鹤龟人、小岛友于、马渊诚  相似文献   

4.
由于大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满铁成立后,总部迁至大连,并在大连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为了向日本本土大力宣传"满铁"的功绩,时任"满铁"总裁的中村是公邀请夏目漱石参观满洲,夏目漱石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大连。回国后夏目漱石将此次满铁之行写成游记《满韩漫游》,本文跟随《满韩漫游》中夏目漱石的目光与感受来还原满铁时期的大连。  相似文献   

5.
日本殖民者占领大连后,满铁充当了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急先锋。满铁出于掠夺中国资源、倾销商品和获取暴利的目的和需要,在大连实施扩建港口和开放的自由港制度,两项措施同步进行,使大连城市发展迅速。大连港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中国遭受奴役、屈辱和被掠夺的过程。大连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和特殊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6.
满铁成立时 ,日本政府确立了以大连为中心发展满铁事业的“大连中心主义”的方针政策 ,其根本原因是日本侵略东北和推行“大陆政策”的需求。“大连中心主义”的实施 ,提高了南满铁路和大连港的竞争能力 ,实现了满铁垄断性质的经营。满铁的高额利润是经济掠夺的结果 ,从而造成中国人民的日益贫困  相似文献   

7.
金强 《老年教育》2007,(11):16-17
今年是日军南京大屠杀70周年。当年,残暴的日军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一些日本军人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在良知的感召下,曾以各种方式进行反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习》2010,(12):9-9
必修: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人。  相似文献   

9.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独占了在中国大连地区的利益,对大连暨"关东州"实施了有计划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当局在沙俄所建"达里尼"(大连)的基础之上,对大连市重新进行了行政区划划分和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口显著增加,经济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其中"满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看到,日本殖民时期的大连之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与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倾销日本商品,以及旨在为侵略中国全境和发动大东亚战争等目的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中国抗战时期,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沦陷后日军进行的大规模屠城惨案。日本在战时通过消息封锁、虚假宣传等手段掩饰暴行,战后得到美国的政治庇护,加上中国幸存者未对侵略者有力控诉,致使大屠杀在西方鲜为人知,几乎"被世界遗忘"。直到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后在全球畅销,作为媒介的世界性畅销书对传播南京大屠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中外媒体对日本歪曲历史、挑衅和平等行径的披露,对中国公祭活动的仪式化报道,中国为保护历史真相、纪念遇难同胞所做的不懈努力共同促进了世界对史实的关注。2015年10月,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自此南京大屠杀凝聚为国际共识,从中国记忆上升为全人类的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11.
陈红 《历史学习》2005,(11):29-29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30万,手段及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无数罪行的一小部分。但在南京的屠杀是最野蛮、最疯狂、规模最大的一次。那么,日军为什么要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战争和侵略本性、反人类的非人道的罪恶本性。日本军队作为一部开动起来的侵略战争的机器,任何一个日本士兵加入进去,都会随着这部侵略战争机器…  相似文献   

12.
从东史郎诉讼案看日本社会的二战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史朗诉讼案表面是两个日本老兵为了一起虐杀中国人的暴行而上法庭,实则反映了日本社会怎样对待南京大屠杀、怎样对待战争的性质问题。战后日本社会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对待南京大屠杀、对待战争的状况。日本为什么会这样?本文认为有四个因素,而日本能否正视日本对外侵略历史和承担战争罪责则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未被审判     
B南京大屠杀诉讼案 为了被忘却的记忆 当南京大屠杀被普通民众渐渐遗忘的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事实上从未遗忘.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重整军备的努力,从日本政府重要阁员开始,否定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言论和行为一再地出现在日本社会的政治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张国松 《历史教学问题》2020,(1):27-32,164,165
教科书是形塑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作为日本侵华暴行的典型,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中国教科书并延续至今。80年多来,不同时期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在抗战动员、审判日本战犯、揭露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以及国家公祭等不同语境中,被重新整合与诠释,其书写内容、角度和方式均有所变化。这并非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不断深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是新时代中国教科书南京大屠杀历史书写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有关新加坡检证大屠杀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只有几篇描述性的文章和介绍,①尚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预谋性是新加坡检证大屠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在战后的日本,对新加坡检证大屠杀的认知与其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有诸多相似之处,即冷淡、漠视、怀疑、模糊、逃避,甚至否认这种暴行的发生。当然,战后日本对新加坡检证大屠杀的历史认知的演进也有其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1.两国教科书中对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叙述中国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30多万人被害。——以上均引自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日本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不知何人向正在演习的日军开枪的事件。翌日晨,日军与中国的国民党进入战斗…  相似文献   

17.
大家是否还记得1937年12月的那段黑暗岁月?我知道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因为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从心中抹去的历史.没错,那就是南京大屠杀.当初日本官兵占领南京,进行了长达49天之久的大屠杀,残害了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这是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啊!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和世界各民族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想象的!  相似文献   

18.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所犯暴行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大屠杀以外,强奸与虐杀是不可忽视的严重罪行之一。事实上在某些语境下,对无辜妇女的强杀往往比屠杀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愤怒情绪,究其原因,则与人类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不无关系,侵犯与愤怒事实上都源自对女性身份的相同设想。同时,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性暴行的产生也与日本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试图结和女性主义对强奸的理解及日本历史文化背景,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性暴力原因。  相似文献   

19.
纪念(二)     
我是中国人,我是南京人,说到纪念,脑海里除了《南京条约》之外,紧跟着出现的应该“是南京大屠杀”。这件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戮也许更值得我们纪念。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不久,在南京实施了连续一个半月的疯狂大屠杀,被集体杀害和活埋的中国军民达190000多人,被零星杀戮的还有150000多具尸体,总数超过了30万人。这是震惊世界的大惨案。惨案发生在南京,但被杀害的不都是南京人,是我们中国人。滔滔长江水啊,一时间血水难分!滔滔长江水啊,一时间红浪滚滚!血水流过六十多年了,今天又怎么样呢?今天,有的日本当权者拒不承认“南京大…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上1937年12月发生的“南京保卫战”又被称作“南京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1937年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失败后,日寇铁蹄践踏金陵,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南京大屠杀”。然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本文基于逆向思维,结合相关史料,从南京保卫战失利视角审视南京大屠杀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全面解析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