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星期天,我接到某位家长打来的电话,说是在检查孩子作业时不经意间看了女儿的心理日记,上二年级的女儿哭得止不住了。因为女儿说“心理日记”是她和老师的秘密,只有老师才能看。这位家长拗不过女儿,只好打电话来向我求援。我在电话里向家长说明了情况,并劝服了孩子。放下电话,我不禁暗自高兴,想不到孩子对心理日记这么看重。  相似文献   

2.
与家长、老师的高热情,高付出相反,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学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对抗、应付。我从多年的农村基层教学实践中,观察体悟思考,从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学生自身五个方面分析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提出要家长教师去掉功利心,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用结合;教师不断学习充电,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材施教,不断激发他们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减少厌学现象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新入园的幼儿,大多数对父母都有非常强烈的依恋感。当家长把孩子送进园,老师把门关上后,幼儿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头转向门口,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哭声牵动着父母的心。萌萌小朋友边哭边说:"老师不要关门!我要找妈妈!"一句话,提醒了我。是啊,孩子离开父母,换了新的生活环境,对老师陌生,难免有一种压抑感,而敞开的大门,对幼儿无疑是一种安慰。从此,当家长送孩子时,我国的大门一直敞开着,以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惧,教师再及时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们精神上就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在他们情绪平静以后,教师拿出玩具让幼儿摆弄,告诉他…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电脑》2011,(2):4-5
“今天9岁的表弟居然跟我说‘神马都是浮云’,我好囧啊!看来我已经成了奥特曼(outman)了。”这是南京市鼓楼区一所名校老师在学生周记里看到的一句话。网络流行语已经“入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少家长为此感到十分担忧。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通讯员 余育文)"老师,我的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现在,他嘴巴甜了,手脚也勤快了……"家长会上,一名家长拉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说。近年来,余江县平定中学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受到家长热烈欢迎,取得良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6.
张翠萍 《宁夏教育》2011,(10):66-66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通讯手段的发达,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变得便捷起来,"家访"慢慢被人淡忘,"请家长"却在校园逐渐流行起来。教室里、办公室里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训斥学生:"如果你再这个样子,就请你把家长叫来,如果家长叫不来,你就别想上课……""请家长"到学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论事情大小,动辄就把家长请来,我认为很不妥。"请家长"要慎重,不能随便拿这个来威胁学生,否则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7.
陈晶 《成才之路》2010,(18):84-84
家长会一直作为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方法保持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但很多时候却成了形式化,因为在家长会上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介绍考试成绩和说说某某的表现的方式,结果成了说教会、批评会,家长不愿意听,教师也不愿意开了,于是我就让"家长会"变一个形式,让它成为专题的报告会。我的家长会经过尝试之后,陆续开展了《学习习惯怎样养成》《要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怎样和孩子说话》的专题讲座,不仅让每位家长知道怎样与孩子交流,而且也让每个家庭知道了如何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8.
"囧",因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遂在网络语中迅速窜红,并被主流媒体关注,形成一种网络风尚。许多人认为,流行字符"囧"是个"复活"的古代汉字。古"囧"今"囧"是同一个字,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语。对于这种古字新用现象,我们要客观、理性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时刻保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与进步性。  相似文献   

9.
有些中小学领导干部、教师谈到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时,总是强调家长要与老师密切配合,而且总能举出几个家长不与教师配合的例子,听起来这种家长的素质也确实够呛,老师辛辛苦苦把孩子往正道上引,家长却往反方向拉。这怎么能弄好?家长应该配合学校教育,我赞成。问题是这种家长占多大比例。据我了解,这样的家长是很少的。其实,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方面,目前在多数情况下,主要的危险并不是家长不配合老师,而是家长缺乏自主性,机械地与老师保持表面的一致,盲目地跟在学校教育后面当尾巴,使家庭教育学校化,家长角色助教化,家教目标应试…  相似文献   

10.
家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串门走动,也不是教育手段的点缀。对教师而言,家访是一个教师世界观、价值观、人品、胸襟,甚至是眼光的全面展示;对家庭而言,家访带来的是家长的惊喜、孩子健康成长的曙光;对学校、社会而言,面对面、心对心的家访更能有效拉近家长和老师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  相似文献   

11.
"望子成龙、盼女成风"不仅是家长的心愿,也是老师和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目前,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一般通过家长会、电话、家访这几种方式。但是一位老师管理数十名学生,毕竟有些力不从心,难以照顾到全部。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自然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就有很多举措:成立家长委员会,设定家长开放月、开放周、开放日,常规性活动、特色活动邀请家长参加  相似文献   

12.
现在许多老师动不动就随便“传唤”家长到学校,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动不动就叫家长。诚然,在某种情况下教师确有请家长的必要,家长也应该配合老师的教育。但是,请家长到学校何必一定要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呢?我认为,教师随便“传唤”家长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3.
编者 《生活教育》2014,(21):4-7
在今年第30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同志在北师大与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长篇讲话,多处引用陶行知的师德思想,用"四有"标准定义"好老师",希望教师们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提法,是对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引发了人们对好老师标准的关注。"万世师表"是宋庆龄先生对陶行知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家访是老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但老师们同是进行家访,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尽相同,这里面有许多奥妙值得我们探索。学生和家长一般都喜欢老师“报喜”,不喜欢老师“报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根据学生和家长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家访时因势利导,努力做好转化工作,变“忧”为“喜”,就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班上有个孩子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经过教育认了错,但很怕老师去他家里告状“报忧”,于是我说“:你要好好改正缺点,等你彻底改正了,我再到你家里去‘报喜’。果然,他不但不再打架闹事,而且能主动帮助同学。看着他的变化,我打心…  相似文献   

15.
魏存智 《辅导员》2014,(10):79-79
校同是学子追求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地方。本应是书声朗朗、温馨和睦的港湾,本应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却因暴力体罚学生事件频频曝光而引人关注。掌掴、罚跪、"捆绑示众"这些本不应向学生施加的暴力教育方式,却一次次地被个别老师拿来施威。硬生生的教育暴力,撕裂了家长、社会柔软的心,也刺痛了教师自己。随着人们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像这样的暴力教育方式虽然已大大减少,但以冷淡、放任、嘲讽、孤立的态度区别对待学生的"冷暴力"现象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6.
朱增明 《师道》2012,(7):68-69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又落下了帷幕,随之而来的则是依据"标准答案"而进行的统一阅卷。在这一场900多万考生参加,加上数以万计的教师及专家,数也数不清的家长们共同参与的全国高考中,有太多热点话题吸引着众人的眼球,然而,"标准答案"则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牵动着我的思绪,如同一块大石头堵在我的胸口,令人有种仿佛窒息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李远仿 《湖南教育》2010,(11):46-46
家访时,常听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都是"两面人",虽然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在家里却经常与家长"较劲",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寻死觅活的,真拿他们没办法。我十分理解家长的心情,踌躇满志地发誓要彻底改变这些"两面人"。可是,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我不得不挂起了“免战牌”。现在的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入到极度迷惘之中。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借助家长资源,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老师、学生、家长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老师、学生、家长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框架下从象形相似性和语音相似性角度对"囧"字新生含义的隐喻生成机制进行探讨,界定了其隐喻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分析结果表明"囧"字的旧词新用在于人们立足于经验基础,通过对两个域进行概念的整合,得到蕴有新显含义的"新"字——"囧",其后人们以"囧"字为原型拓展隐喻思维方式,衍生出了很多"脸"类"新"字。  相似文献   

20.
本期"话题交锋"各位教师关于师道尊严的讨论,让我感慨良多。在我们身边,不听话的孩子,不服管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多了,顶撞甚至打骂父母和老师的现象发生在校内校外,触人之目,惊人之心。家长、教师都面临恐吓、威胁,甚至面对生命的危险,情何以堪!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子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