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科技交流,尤其是传教士科技译著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而其中成果较为丰富的领域当属天文学。来华传教士通过译介西方天文学著作的方式,将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天文学技术知识及方法论等带入中国,为明末濒临停滞的天文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研究理念及视角。  相似文献   

2.
十六、七世纪中国社会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深重危机之中,资本主义的萌芽已开始逐渐出现。在欧洲,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地理大发现又使原先不可逾越的海洋成为传教的新通道。由于传教士们来自科学发达的西方国家,了解科学的力量,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了西学的传人,因此精通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知识的传教士们一方面在进行传教,另一方面也将西方的科学传入了中国。利玛窦在中国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播天主教教义的过程中,开始了向中国介绍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历程,向中国人展示了一个新奇而富有吸引力的世界,从而也使其成为明末沟通中西方文化交流之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阎玮 《物理教师》2014,(6):68-71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天文学在古代、近代不同阶段演进历程的说明和对比,揭示了中西方天文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从中西方天文学发展轨迹中,阐述了天文学发展历程中“传承”的重要性,论述了历史天文学在天文学研究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汪莱是清代一位具有创造性的天文学家,他与乾嘉考据之风尤其是"西学中源"相背离,注重研究西方天文学理论,刻意求新,穷原竟委,在传播和普及西方天文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化近代化转型即将完成时期,中国也从明末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其先行者就是利马窦和徐光启。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末世,来自体系本身的巨大排拒力和阶级、时代的局限,终至明末主动、平等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积极行为如昙花一现,很快结束了。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化近代化转型即将完成时期,中国也从明末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化,其先行就是利马窦和徐光启。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末世,来自体系本身的巨大排拒力和阶级、时代的局限,终至明末主动、平等地吸收西方化的积极行为如县花一现,很快结束了。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孟祥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历朝都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天文观测,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天文志.由此可见天文学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中国古代天文学,西方天文学在16世纪以前发展较缓慢,只是在近几百年才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16到18世纪的天文学发展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他们所取设的成就使这一时期的天文学研究独具特点,并在今后的天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射电天文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天文学分支,它使用射电望远镜系统在无线波段研究来自深空(包括各类天体)的射电波。由于射电天文学课程教学在国内并不普及,相应的教材及其他教学材料比较少,很多都是直接采用国外的英文教材或者翻译而成的,因而直接利用双语教学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射电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射电天文学研究的现状。笔者结合双语教学以及射电天文学课程的特点对射电天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国家图书馆藏416卷《明史》、王鸿绪《明史》与武英殿本《明史》中的《艺文志》部分收录了明末来华传教士的著作,其收录情况是清人在当时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反映。《明史·艺文志》对明末来华传教士著作的收录呈数量少、种类少、内容高度相似以及重视天文历算之学的特点,反映出清人对西方文化的轻视、误解、排斥、实用主义态度以及背后的华夏中心观念。  相似文献   

11.
明初天文历法的管理政策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行国家管理,二是禁止私习天文历法,三是国家网罗天文历法和数学人才。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传统天文历法管理政策的影响、明初严厉的法律和对天象灾异说的担心。明初天文历法管理政策导致明朝缺乏天文历法人才,历法落后,宋元时代高度发展的数学严重衰落,西历西法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传统历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2.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法律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政法知识还是零碎的、肤浅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加紧渗透,中国封建法律思想营垒开始分化,导致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观念启蒙。19世纪60至90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的扩张,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启蒙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明末艾儒略将天主教及西学传至莆田这一文化名邦,并广交莆田知名士大夫。在传教与交游过程中,艾儒略对莆田天主教信仰的兴起和发展做出开创性工作;对民间信仰的批判使得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最早在莆田呈现;其"西化"的儒学无形之中影响甚至转变了部分莆田士大夫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竹书纪年〉解谜》一书讨论了"今本"《竹书纪年》对研究中国上古年代的重要性,认为任何恢复准确年代的企图都必须从分析"今本"《竹书纪年》开始——而此却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完全忽略了。书中以"今本"《纪年》为基础,结合古代天文和历法的研究成果,提出《纪年》记载的在位年数通常是从完成对先君的服丧期之后算起的假设,确定克商的具体时间为公元前1040年4月18日,并提供了夏商周三代的具体编年。接着对断代工程做了评论,表明断代工程的方法和结论并不完全可靠。最后,重构了《竹书纪年》原始文本的前303条竹简,讨论分析了商周递嬗之际的年代,并认为"今本"《纪年》是战国时魏人对真实年代篡改的结果。附录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对断代工程在确定商代后期事件时间的问题上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5.
以《历学会通》为依据,探讨了薛凤祚的数学观。指出:明末清初,传教士传入的西学,使中国民间科学家薛凤祚认识到数学这一学科在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的独特认识。薛凤祚"无一事不本于数"、"明于求理"和"象数之学"的数学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薛凤祚的数学观对于清代数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当代数学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教士入华在带来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引发了天主教和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作为一次中西冲突的大爆发,“康熙历狱”折射出激进者、传统士大夫和统治者三类中国人的不同心态。无论是卫道者杨光先的全盘否定,传统士大夫焦虑心态下的西学中源,还是康熙皇帝基于权术的为我所用,他们的应对策略各不相同,却又在捍卫中华文化根源的共同利益上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作为首先进入明朝首都的西方传教士,通过获得在北京的居留权、与明朝政府官员广泛交游、中文著译和西文记述、传播天主教等活动,帮助天主教在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推动了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并使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严文清 《培训与研究》2009,26(3):98-100
在明末“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传教等作为媒介,西方的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对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起到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利马窦为首的传教士在明末来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终于探讨出一条使天主教在华扎根的成功之路.而在明清嬗代之际传教士通过展示自己在火器、历法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优势获得了最高统治当局的赞许与支持,从而大张旗鼓地收徒传教.由于在整个传教过程中传教士始终紧盯着王贵与士林,并且一直以传播知识为旗帜,所以传教士的活动表现为知识传教的特征,与之相应,在社会政治与学术思想领域传教士所带来的主要不是宗教神学的影响,而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西学的影响.如果说这种影响在社会政治领域是短暂、浅显的,那么在学术思想领域就显得长久而深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