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的民间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法治的民间基础,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由于受历史和传统的影响,法治的民间基础十分薄弱,需要特别的培育。通过教育和加强制度建设,为依法治国培育坚实的民间基础。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9,(6):77-80
法治实践与公民意识在哲学基础和法理逻辑上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法治实践是公民意识培育的有效方式和重要保障。公民意识培育与法治实践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实践进步对公民意识的培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培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各环节上。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的治国方略,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了解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并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措施进行探讨,对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法制思维培育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现实,先对法治思维培育进行了概述,然后阐明了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四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可行路径。希望本文能对从事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思维教育的教师提供帮助,加快我国高职院校法治思维培育工作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石红 《陕西教育》2009,(1):124-125,106
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柱.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民主法治现状,以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为根本目标.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出发点,明确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的正确认识,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确立法律至上观念.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个浩瀚庞大、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为深化依法治国方略,需要树立法律权威,而法律权威依托人民拥护,需要培育公民法治信仰。文章从探究法治信仰的角度落笔,用事实佐证培育民众法治信仰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阐述了法治信仰的情感体验过程,并描述了法治信仰从"依附感"上升到"神圣感"的过程。最后,从培育法治理念、精准定位法治着力点和积极落实法治实践三大方面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培育法治信仰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7.
公民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依法治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就成为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先导。  相似文献   

8.
法治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由于受传统文化、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法治文化仍不尽人意。必须加强法治文化的研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构法治文化的社会基础,营造法治文化发展环境,促进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实施是对此的积极回应。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法治素养培育的内涵和当前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找到有效的培育路径。在新时代,必须创新法治教育课堂形式,构建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家庭教育,构建适合课程要求、学生需求和时代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本治国方略,要实现这一方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个人乃至社会的法治信仰作为其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量,成为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法治信仰是我国实现法治化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法律教育是培育法治信仰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政策,法治传统的贫乏和社会发展的加快决定中国的法治之实现必定走政府推进之路,作为国家主要机关之一的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董必武法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必武的法制思想.深刻阐述了法治的价值、内涵和形式,具体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方法、途径,准确地揭示了以法治国的必要性,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的法治观。他的法冶思想及其实践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基础、思想渊源和制度框架,这对于我们今天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三位一体地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党的领导是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是目标,依法治国是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才有前提,党的领导才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清除“人治”思想的影响,树立“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制权,普及法制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坚持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关键,是实现民主的基础和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核心。因此,依法执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切实保障宪法的实施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由于宪法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宪法至今仍得不到有效实施。本文就我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创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法监督制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思想源头,他提出的要以法治代替人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法治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进程,邓小平法治思想对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治理论.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确立法治理念必须解决"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分清"法制"与"法治"的一般特征,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国家与社会并立互动的二元结构,这就为民间法的继续存在与发挥作用提供了社会条件。由于国家、社会二分而形成的大、小传统的阻隔为民间法的存在提供了文化土壤,在处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上.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挤压与消灭,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主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形成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文章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法律课程改革必要性进行探讨,并对法律教学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