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终身学习体系,国际上称为资历框架,我国称为终身学习立交桥。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描述资历框架的国际发展并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终身学习立交桥和资历框架的含义;第二部分分析国际上资历框架的发展现状,包括全球大约15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的资历框架,以及跨国和跨地区资历框架的发展;第三部分选择七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比较建立资历框架中的关键要素,包括资历框架的立法和管理的比较、资历级别和能力标准的比较、资历质量保证和评审机制的比较、成效为本、学分累积和转换、以及过往资历认可的比较;第四部分是讨论,作者提出资历框架发展的三阶段说,资历框架建设的国际化视野、多方合作、质量保证和其他关键因素;最后一个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作者希望,世界各国建立资历框架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对我国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是国际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资历框架的国家之一,搭建资历框架旨在基于统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标准,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互通和衔接。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澳大利亚资历框架建立和实施的发展历程,描述从上世纪60年代的社会需求到90年代中的资历框架建立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后,直到2013年出台的新修订资历框架;第二部分描述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具体内容,包括资历框架的级别和类型,资历的内容组成和相应的学习量要求,基于成效为本的资历级别标准和资历类型指标以及学分转换、资历衔接和过往学习经历的认可;第三部分阐释澳大利亚资历框架的质量保证机制,包括高中教育阶段的质量保证机制,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机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保证机制以及为保证资历框架公信力和透明度的资历名册。作者希望,澳大利亚建立资历框架的经验和教训,能作为我国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典型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3.
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已经成为全球终身教育发展关注的重心,终身学习立交桥在国际上称为"资历框架",在香港称为"资历架构"。香港的资历框架发展经过六年的研究、尝试和评估,于2008年通过立法正式推行。本文基于香港的案例分析,着重描述和分析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七大任务,包括:资历框架的机构合作和立法;建立资历框架的级别和统一能力标准;建立学术和职业资历的质量保证及评审机制;建立基于行业的资历级别能力标准;遵循成效为本的课程建设原理;建立过往资历认可的机制;以及实现学分的积累和转换。作者希望,在我国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中,香港的经验能够供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4.
欧盟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建构终身学习体系和实现跨国资历与学分互认方面走在了国际前沿。本文描述和分析欧盟搭建跨国资历框架的发展和现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介绍基于欧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发展进程;二是描述欧洲高等教育资历框架的搭建和实施,包括欧洲高等教育三级资历框架、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以及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这一框架适用于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领域;三是分析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内容和运作,包括欧洲终身学习八级资历框架、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能力指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分系统及学分转换,以及欧洲质量保证参照框架。作者希望,欧盟资历框架和学分互认的发展策略与经验教训,能为我国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构建和实施资历框架的国家之一,为了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横向衔接和纵向沟通的教育体系,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英国不同地区并存运行的资历框架的概况;第二部分描述了英国五大资历框架的内容和特征,分别是国家资历框架、资历和学分框架、英国高等教育资历框架、苏格兰学分和资历框架,以及威尔士学分和资历框架;第三部分阐述了欧洲两大区域性资历框架,即欧洲高等教育区资历框架和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第四部分分析了英国五大资历框架通过与欧洲资历框架的对接,不仅实现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资历框架的对接,同时以欧洲两大区域性资历框架作为参照系,间接地为英国内部五大资历框架实现衔接和沟通打下了基础;第五部分讨论了英国资历框架建立的经验和教训;第六部分是结论。作者提出,基于英国发展学分和资历框架的教训,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必须建立国家层面的经过顶层设计的统一标准的学分和资历框架。  相似文献   

6.
南非的资历框架建设和推行有了近二十年的历史,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基于教育公平的终身学习体系。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介绍南非国家资历框架的立法保障,通过法令建立南非资历局,负责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和实施;第二,描述南非建立资历框架级别的教育理念,设立各级资历的学习成效指标;第三,阐述南非国家资历框架的十个资历级别和下属的三大子框架,即高等教育资历框架,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资历框架,以及贸易和行业资历框架;第四,分析南非资历框架中的质量保证法令和机制;第五,解释南非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最后,分析南非发展资历框架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作者希望,本文对介绍和分析发展中大国的南非在建立资历框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面临全球教育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经济体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多年来致力于搭建东盟教育和培训的资历互认框架,实现东盟十个国家之间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的衔接和沟通,增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旨在描述和分析东盟建立资历参照框架的发展过程和实践尝试,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东盟自1995年以来发展资历参照框架的主要事件;第二部分描述东盟资历参照框架中八个层次的资历级别,以及每一级别所需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和责任感的资历指标,特别阐述了东盟资历参照框架和各国国家资历框架之间的对接关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东盟资历参照框架中的核心部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历级别、资历指标和质量保证;第四部分讨论建设区域资历参照框架的优势和挑战。最后,作者提出,在我国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中,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不仅要基于我国的国情,同时要考虑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8.
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建立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提供了可能,为保证资历衔接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是基础。欧盟建立了基于资历框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照框架,东盟构建了资历参照框架下的东盟质量保证框架并推动了东盟国家的资历衔接,通过对欧盟和东盟资历框架下的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剖析,提出我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策略性建议,以期为我国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和配套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终身学习社会,英联邦小国致力发展虚拟大学的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换机制,让学习者获得的资历和学分可以在英联邦不同国家得到认可和衔接。本文含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和跨国资历框架的背景;第二部分阐述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设计理念;第三部分描述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筹备工作;第四部分介绍跨国资历框架的构建和资历学分的标准;第五部分分析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的试点;第六部分阐述资历在跨国资历框架中的注册情况;最后两部分分别是经验教训和结论。作者希望,在开放教育资源盛行、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英联邦小国虚拟大学跨国资历框架和学分转移机制,能对我们在虚拟环境中通过教育合作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搭建终身"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行沟通的教育政策。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以欧洲ECVET、香港资历架构和我国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体系为例,对政策背景进行梳理与分析,并重点对三者之间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比较,以期为推动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终身学习时代,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是关键,资历框架与标准体系是内核,学习经历证明与终身学习档案系统为外延,质量保证机制是保障.在确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实践主线的基础上,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主体、强化教育统筹、搭建信息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路径,为搭建我国终身学习"立交桥"服务.  相似文献   

12.
终身学习"立交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其适用范围是继续教育,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借鉴国际上关于学习成果认证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我国当前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应重点解决好学分、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学分转换与积累的标准与框架、质量保证四个关键问题,其中学分研究是基础,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积累及兑换是核心和难点。学分虽然有工作量和学习成果两种计量方式,但以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计量,更有利于学分的互认与转换。事实上学分主要用于学习成果的量化、记录和积累,而学习成果才真正在学分体系中起互认和转换的作用。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旨在认定学分,正式学习成果重在学分转换,两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质量保证。非正式学习成果的真伪鉴别和正式学习成果的透明度与学分价值对等是质量保证的难点。两者的共同基础或可行途径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基于标准课程体系或资格框架的课程认证。课程认证应作为终身学习"立交桥"搭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本质是制度创新,核心任务是建立一套鼓励终身学习、支持终身学习的制度,其中资历框架是最基础的制度,只有以资历框架为基础,其他制度才能逐步建立起来。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系统完整的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虽对资历框架建设作了政策准备,但颁布的政策主要提出继续教育的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的重要性,并未明确资历框架的核心制度、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实施主体等;国内关于资历框架的研究主要是国外经验介绍以及对资历框架中关键制度"学分银行"的探索,而对资历架构整体的认识及其对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资历框架相关实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实践探索的范围还非常有限,尚未形成完善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和组织机构,无法从根本上构建完整的"学分转换体系"。从国际经验看,建立资历框架也是破解当前我国终身教育的制度瓶颈,切实推进我国终身教育实践的关键。资历框架的建立应列为重点工程尽快开展,立法和质量保证是资历框架顺利实施的法律保障和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4.
黄娥 《成人教育》2018,(8):9-1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立一套鼓励和支持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和培训制度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资历框架是破除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制度瓶颈的重要抓手,是对社会利益重新调整和配置的一种政府手段.其内涵可以从资历系统、终身学习和学分银行几个方面来理解.建立资历框架的主要功能在于:教育标准和职业标准融合,调和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加强人才流动,精确人才配置;打破教育不连续衔接现状,建立开放灵活教育体系;加快教育可视化路线建立,鼓励全民终生学习;支持跨国资历互认,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5.
国家资历框架是沟通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桥梁,对于中国终身教育事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面对中国公民终身学习权亟须保障、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推进遇阻、不同教育体系下资格转换困难、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脱节等现实诉求,国家资历框架立法势在必行.事实上,中国资历框架的立法工作已具备坚实的法律与政策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于学习权本位、公平性和开放性的立法原则,确立以立法服务对象为出发点,以学习成果框架为基石,以学分转换为核心,以组织管理为抓手,以质量评审为保障的统筹机制,才能推动国家资历框架的规范性和长效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终身学习时代,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已经提上日程。文章通过对香港资历框架、广东终身学习资历框架、上海学分银行和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等区域典型实践的分析,总结了我国资历框架构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对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核心要素进行了分析,提炼出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要点。最后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多元主体参与、建立终身学习平台、完善学分积累与认定标准等方面提出终身学习时代实施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终身学习在我国已经从一种思想观念转化为政策理念,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日渐紧迫的课题。澳大利亚在发展各类学习组织和机构,建立全国性的资格认证框架和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和培训(VET)与高等教育(HE)间建立了清晰的流动通道和有效的学分转移  相似文献   

18.
正"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需要李林曙,高洁,付建军在《天津电大学报》2013年第2期《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原则与方法研究》一文中指出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是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沟通衔接,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果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国家意志。学分认证是"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之一,它不仅要认证正式或正规的学习成果,而且要认证非正式的学习成果,而后者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急需通过建设"学分银行"来形成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枢纽,进一步打通各类教育之间和学校之间的隔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交融。如何建设"学分银行",一方面需要结合国内实际加强探索,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学分互认与转移的经验,尤其需要借鉴诸如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韩国"学分银行"体系、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的成功做法,克服他们的问题与困难。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国家发展和进一步加强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丹麦制定了涉及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国家资历框架,该框架以反映学习结果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基础,将不同机构的资历纳入统一的层次体系中,每种资历都与一定的能力标准相联系,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需求,使学习者具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也方便对先前学习成果进行认证,为人才流动、从业者职业提升、学习者学分积累与转换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终身学习的发展和学习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