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关于新闻特写的概念与前苏联及西方均有别。前苏联有关“特写”的界定相当于中国的“报告文学”,西方所说的“特写”则指“非纯新闻报道”,范围甚广。 五十年代,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曾用高尔基、波列伏依的基本观点来界定“特写”的概念,并加以发挥,刘白羽写的《论特写》(见《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他写道:“近数年来,特写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从苏联介绍过来的。”“特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应当和诗歌、小说、戏剧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丹尼尔在其《特写写作技巧》中这样写到:“特写是一种带有创作性的,有时也带有主观性的文章,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并使他们对某件事、某种情况或对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有所了解。”这段话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算是对特写下的定义,但它却对特写的风格特色作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概括。西方新闻界习惯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把特写归属为除了消息和评论之外的所有新闻文体。 西方记者向来非常注重新闻特写写作。一来,为  相似文献   

3.
阅读新闻特写《“飞天”凌空》,好像欣赏一组色彩绚丽、气韵流动的速写画,更像观看一场慢速放映的形象活脱、声情并茂的立体电影,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这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体育报道,是光明日报记者夏浩然、樊云芳1982年11月24日在第九届亚运会现场(印度新德里)采写的,后以“好通讯”入选。从它的写作特点来看,叫它“新闻特写”或简称“特写”更确切一些。不少新闻写作书是把特写从通讯类中抽出单独讲说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就是新闻,由于近年来许多新闻传媒上出现了诸如吹捧性新闻、巴结性新闻、讨饭性新闻,使原来清纯正直无比的新闻串了味儿,故而才有了“严肃新闻”一说。严肃新闻是我们新闻界的主流,也是新闻界的骄傲,是当今新闻传播媒体的一支中坚力量。 什么是严肃新闻?“一言以蔽之,即真实的,不沾一点铜臭气的新闻报道。”(何微:《谈严肃新闻》,载《新闻知识》1993年第10期)笔者以为,真正的新闻应是“真实的、不沾一点铜臭气、官气、霸气、奶气的新闻报道”,是老百姓要知道的、想知道的、有权利知道的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事。  相似文献   

5.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6.
怎样写新闻特写呢?新闻界有位研究者说得好:“特写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首先要把功夫下在现场观察上,一面观察,一面进行形象思维,把现场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流到笔尖上。”这个意见,可供我们写新闻特写时借鉴。下面按照新闻特写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谈谈从采访到写作应注意的几点: 一、通过立体观察,抓住现场生动的形象。新闻特写不同于消息之点,写作时不仅要用事实“说话”,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生动的形象,既不同于抽象的概念,也不等于具体的事例。因为具体的事例不一定是形象的,更不一定是生动的形  相似文献   

7.
新闻名篇《西瓜兄弟》的作者究竟是谁?二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王匡,一说是解清。王匡同志在新华通讯社,解清是黎辛同志的笔名,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如果今天这些新闻界的老战士尚健在时我们还不把史实澄清,后人就更难分出真伪了。因此,我认为应该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正名。认为《西瓜兄弟》的作者是王匡的,远的不说,近者可见1983年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学词典》。它在《通讯特写选》这一词条中说到该书收了“王匡的《西瓜兄弟》”。查阅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1961年编辑的《通讯特写选》,在第122页上,《西瓜兄弟》一文的作者的确为  相似文献   

8.
新闻特写这种写作体裁,也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需要掌握的一种“武艺”。所谓特写,据《辞海》的解释是:“以文艺手法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突出人物的活动,再现场景和气氛”。因此,对新闻特写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它是“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活动或现场情景、气氛的形象化报道。新闻特写的写作基本特点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集中的描绘,抓住某些有特点的场面或形象,有情有景、绘声绘色地把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再一次表现出来,使已经发生过的事实重现在读者  相似文献   

9.
悬念两字,本指心中牵挂或挂念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解释为: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作,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的心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种“文贵曲”往往也是运用悬念手法取得的效果。那么,新闻写作(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能否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呢?在新闻界曾有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新闻界,有人大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种新闻理念在国外媒体中一直受到推崇。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的根据只能是事实─—与李文喜同志商榷罗纲新闻中有“生活真实”吗?从广义上讲,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当然报道的是社会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但是,具体到李文喜同志在《新闻界》1995年第二期上以《新闻中有“生活真实”》为题发表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真、短,快、活、强,也需要美,这似乎已得到新闻界的公认。现在有不少人呼吁,建立新闻美学,这是很好的建议。那么,什么是新闻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想作一些探讨。新闻美的核心——事实美新闻美,首先表现于被报道事实的美。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如果事实不美,那么新闻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新闻美的核心是事实、内容、材料。请看《追求——记社会主义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栾茀》稿中感人的一段: 1971年的大年初一,漫天大雪,赵家老老小小  相似文献   

14.
一、文学色彩在新闻特写中的作用1、新闻特写不是文学特写关于特写的定义,一向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两种界定。据《辞海》载,特写首先为新闻的一种体裁。要求生动地、形象地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要求真实、及时。同时特写也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主要特点是描写有社会意义的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但在某些细节上也容许作恰当地艺术加工。文艺性特写通常具有较为完整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比较曲折完整,语言比较富有文采,结构也比较精巧。茅盾说:“好的‘报告’须要具备小  相似文献   

15.
黎巴嫩自从1975年发生内战以来,成为国际新闻界注意的焦点,对它的报道不计其数。今年1月6日,科威特《火炬报》周末版刊登的新闻特写《贝鲁特:每条街都有悲伤的故事》以其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别具一格。这篇特写篇幅虽短,不过八百来字,却从几个侧面反映了黎巴嫩错综复杂的教派冲突与奇特的经济繁荣景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黎巴嫩的社会现实。这篇新闻特写构思巧妙。作者以烈士广场上枪战现场的描写开始,写出了黎巴嫩战乱景象与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儿真成了烈士广场”。然后眼光一转,  相似文献   

16.
刘为民 《新闻界》2005,(2):136-136,128
体验文化和体验经济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兴起的现场短新闻,新闻特写,描述性新新闻,记实新闻,将体验性融入新闻报道写作中。作为新闻传媒的主要工具报纸呢?随着新闻改革风起云涌,新闻报道理论,写作方式不断创新,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也有人强调新闻的客观、真实、公正性原则;新闻应以信息服务性为主要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17.
照片新闻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它以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它通过新闻形象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和内容。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叫做“一图胜千言”。我国报界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可见,新闻图片相对于报纸来说是何等重要。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父与子》中说: “一张照片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用书本来说,可能需要一百页的篇幅。”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在《论新闻摄影》一文中也指出: “新闻照片能使读者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视觉上的美。”因此,新闻照片比文字报道简洁、生动。  相似文献   

18.
《华盛顿邮报》的执行主编本杰明·布拉德里最近说:“可靠性是一家报纸最宝贵的资产。它有赖于记者们的诚实。我们必须立即开始为恢复我们的可靠性艰苦奋斗。”《华盛顿邮报》是美国有影响的大报。它的主编讲了上面所引的那一段话是事出有因的。因为一件丑事使《邮报》一向标榜的可靠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美国的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新闻特写项目被《邮报》的黑人女记者贾  相似文献   

19.
“口子要小,角度要新”,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本文不谈“口子”,但说“角度。所谓“角度”,这里是指的新闻角度。在《新闻工作手册》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作者要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采写出真实而又生动的新闻报道,就必须选择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20.
特写新议     
特写,又称视觉新闻,实际上是通讯的一种形式。由于它注重对场景、事件的描绘,画面生动,细节典型,现场感强,具有形象化、立体化的特点,所以人们借电影艺术中“特写”这个术语来称谓。特写的要素,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点: 一、要有对新闻事件某一阶段或片断的详细、生动的描写。如《小笼蒸包“出笼记”》(见《北京晚报》1990年1月8日1版“今晨特写”栏),介绍一种方便食品——速冻包子的制做过程。文中有这样一段简短而又生动、细致的描写:“……数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