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田勇 《寻根》2013,(5):141-142
富察氏家族作为满洲大族,其祭祀自然就承袭了萨满教中多神崇拜的思想,他们所信仰供奉的神仙就是满洲族源神话中的三仙女--恩库伦、正库伦和佛库伦。富察氏偶尔还会基于某种政治的需要,对其他神灵加以崇拜,如富察氏中的显赫人物福康安在征台的过程中大力推崇和传播台湾妈祖信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早期文物资料及壁画、帛画等文献资料,保留了许多能够体现先民认知自然、探索宇宙、思考人生以及反映社会诸多现象的珍贵神话图像。这些神话图像可以有效地印证楚辞神话材料之翔实、补充楚辞神话之缺憾、诠释楚辞神话之细微,对探究楚辞诗化语言背后的神话原型具有重要作用。在梳理这些资料图像对神话增删附益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其记录特点和时人对神话的态度,廓清或纠偏楚辞神话的神灵形象,拓展楚辞神话研究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探索我国神话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重构范式。这种探索不仅在神话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神话故事、神灵形象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希腊神话以"战争"为特色,而中国神话则以"治水"为特色的原由.指出:航海、商业文化土壤必然成为孕育战争、洪水神话的温床;中国文化土壤"重农"的成分规定了典型神话只能是与农业相关的治水神话.由于中国神话的典型形态是治水神话而不是战争神话,所以"战争神话稀少"并不意味着"中国神话贫乏"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人、社会、自然的态度上。原始人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条件下 ,凭借自己特有的想象力 ,创造出代表自己意志和力量的神们 ,这些神们是原始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原始宗教是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力。原始宗教与科技源于一体。原始宗教艺术是原始宗教活动的重要形式 ,是原始宗教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从大量散落在史册里和迄今活跃在一些土著居民中的诗歌、神话中可以透析出原始宗教及其艺术的生产力作用来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演进,中国的古代神话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虽则茅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著书论证了中国上古神话"神话历史化"这一观点,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质疑。事实上,不论是"神话历史化"还是"历史神话化",其理论内涵都是正确的。但在讨论神话的发生阶段时,"历史神话化"明显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各民族神话中,兄妹婚神话虽有独立存在流传的,更多的却是接续在洪水神话之后,成为洪水神话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所听到、所读到的大都是这种神话。流传于汉族地区的《洪水的传说》说:  相似文献   

7.
<正>"神人同形同性"被认为是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色,其表现为神和人首先在外貌上相似,其次在心理、性格和行为上相似,有的学者进而认为人间英雄"可直接与神灵接触","神人关系亲密无间","神与人尚未分离"。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学者们也强调了神与人的区别,神的永生、人的必死被认为是神与人的根本区别。王焕生先生在《奥德赛》中译本的前言中指出:"在神话观念方面,《伊利亚特》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神话是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观念下无意识的集体信仰,是原始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生活的结晶。可以说,神话就是原始时代的“人话”,体现着原始人类的文化精神。那么,神话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学,特别是与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就是说,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又是文学家族之源。而神话与小说的关系,正如鲁迅所说:“现代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这“一班研究文学史者”的看法,固然尚有争议,但探讨神话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史记》于始祖神话材料的运用涉及了神话与历史关系的三种形态,即神话的历史化,如黄帝;神话化的历史,如简狄、姜螈、女修等;历史的神话化,如刘邦等。司马迁于刘邦神化材料的处理表现了清醒的历史批判意识;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描写则是司马迁通观思想的深刻体现;而殷、周、秦始祖感生神话的激情演绎,则是司马迁以历史感悟式的直觉把握,对始祖感生神话所显示的历史纵深处的真实性予以揭示。这乃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深层次的表征,其中不仅包含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更包含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流行着颠覆与解构历史的时代,阿来的重述神话《格萨尔王》让我们回归到遥远而浪漫的神话空间.在史诗般恢宏中,阿来以神话阐释历史的方式恢复本民族原初的记忆,以民间宗教的激活找回渐失的信仰,以远逝的英雄时代为现代人作精神的修剪,以神话原型的重构超越原型品质,为我们再现了现代视野下的《格萨尔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