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贾谊是西汉初期具有超前政治意识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较旱地看到了诸侯割据和匈奴入侵给大一统的西汉王朝带来的危害,并满怀热情的为统治者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文章主要就其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承袭和对现实矛盾的反映来探讨贾谊的大一统思想和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
贾谊作为西汉时期极具理性光辉的儒家大师,对西汉大一统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是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到董仲舒的儒学大一统这一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理论巨擘,是汉武帝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理论先行者。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是贾谊仁政政治哲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其政治哲学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大一统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便是政治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是董仲舒大一统论的目的所在,而思想大一统则是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重要手段。大一统政治观虽然实质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但在西汉前期特定历史条件下,是有利于封建国家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谏议大臣,贾谊在文帝时期先后写了《过秦论》《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政论文,为王朝的初期建设献言献策.为了使自己的诸项提议易被采纳,贾谊还在文中勾画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对贾谊社会、政治和经济构想的整体性把握,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贾谊对西汉初期社会、政治所做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对政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大一统思想、礼学思想、禅让思想.刘歆的大一统思想包括维护中央权威、天下一心、统一度量衡、天地人合一等,对前人的大一统思想作了补充和深化.他的礼学思想体现在对"礼"的维护秩序、稳定社会的重要政治作用的认识和重视.他的禅让思想表现为对选贤授能的政治体制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刘歆政治哲学思想的三个方面是一致的,即都是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汉初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礼治思想的第一人。剖析贾谊的礼治思想,对于认识贾谊的社会政治观和西汉时期政治指导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贾谊礼治思想的提出汉初的统治者,鉴于秦王朝厉行法治导致速亡的教训,在西汉王朝建立后,以“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作为当时的政治指导原则。但这种“无为”政治,并不是一切放任自流,而是主张在承袭秦王朝既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生事,不扰民,因循苟安,维持统治,不再改弦更张就是了。因此,汉初的黄老政治,并不是对秦的法治的否定,它不过是对秦制因陋就简的继承而已。例如汉初的《九章律》,就是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  相似文献   

7.
《汉书》宣汉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宣汉看作班固及《汉书》史学思想的消极面是很难成立的。班固撰史宗旨是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故以宣扬刘汉大一统为己任;《汉书》宣扬西汉社会的一统成就,确立了她在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地位;宣汉并非对西汉帝王及封建统治阶级无原则的颂扬,而是秉笔直书以为政治借鉴,是实录精神和历史借鉴功用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非常注意从历史中挖掘资源为己服务,在制定社会制度、文化政策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但其视史学为个人的精神财产而非广大民众的精神财产,采用“焚书坑儒”的极端专制方式消灭民众对于统一之前的历史记忆。秦始皇这种对史学采取的正面利用和严格限制的两手政策,使其没有建立起与大一统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西汉学者陆贾和贾谊立足于秦始皇的史学政策对秦亡汉兴问题的探讨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关于贾谊思想的属性问题,众说纷纭,有认为是儒家,有认为是法家,还有认为是道家,甚至有人认为是杂家或者纵横家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认为,贾谊是一位兼综百家的思想家,其思想是周秦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产物,不要用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来定性,我们可以具体研究贾谊的礼治思想、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民族思想等,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初年著名的哲学家和政论家贾谊,在汲取前人思想成果、总结秦亡教训的基础上,对先秦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本文从重视人民力量、代表人民利益以及执政为民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贾谊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陆贾和贾谊都是汉初重要的思想家,通过对陆贾和贾谊思想的分析,我们得出汉代儒家思想间的多元、融合是在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而来的。新学说总是对原有的旧学说继承的要比发展的更多一些。陆贾和贾谊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汉初现实情况和对先秦历史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也代表了一种区别于先秦儒学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2.
秦汉之际,是中华文明发展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先秦群雄争霸,与之相应,在文化精神领域则是百家争鸣.随着秦的统一,政治上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文化精神的统一也就势在必行,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文学,在主题上也必然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汉初有两个人物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就是陆贾和贾谊,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他们论述了儒、道思想的切实可行性,为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开了先河,也为中华文化精神特质的形成,作了缜密的选择取舍,在此后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流变过程中,儒道精神一直是贯穿众多作家创作始终的母题.  相似文献   

13.
陆贾与贾谊都是汉初闻人,以名于朝,但归宿却大有不同,陆贾以善终,而贾谊却伤悼早舌。究其原因,不仅与两人身处的政治利益集团不同有关——陆贾属于当政的军功受益集团,而贾谊出于新兴的法吏集团,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了集团内个人的命运;而且还与两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陆贾世故圆通,贾谊伉直不屈,性格的差异同样也影响个人政治的前途,终致两人同出而异终。就两人思想体系而言,陆贾宗儒,近于黄老而好纵横;贾谊则本儒近法而乐老庄。二人思想的异趣,不是学术的分裂,而是学术由“百虑”向“一致”,“殊途”向“同归”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到汉武帝时,这一学术演进过程才告基本结束,而陆贾与贾谊俱本于儒家,实为董仲舒、公孙弘倡导儒术独尊张本。  相似文献   

14.
徐正之 《天中学刊》2001,16(3):41-45
贾谊文章分辞赋与政治论文两类,赋更重情,文益见才,然文中有赋,赋中有文,才中有情,情中有才,才情并茂,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曰:千古才情贾长沙。  相似文献   

15.
儒士是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儒士们以六经为务。汉初儒士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兢兢业业钻研儒学,弘扬文化。汉初儒士基本由三类人构成:第一类是儒学实践型,以叔孙通及其弟子为代表,他们着重继承和改革先秦儒家礼仪,为汉立法;第二类是理论型,以陆贾、贾谊为代表,他们居官为政,直接从事儒家政治和理论文化建树;第三类是教师型,从事学术义理的研究,并开门授徒,薪火相传,以专门的学术集团为代表。儒士们的努力,为武帝时代经学昌明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贾谊认为秦朝速亡,不仅在于秦政“仁义不施”,更在于秦制“遗礼义”,“遗礼义”是造成秦“仁义不施”及汉初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为此,他制定了以“礼义”为中心的汉家制度。尽管他的制度构想未成于当时,但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