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邱云 《现代语文》2001,(1):49-49
现代名作家、学胡适在新化运动中的表现自有定论,而他反对言,提倡白话,攻击旧化是功不可没的。胡适倡导新学所谓“八不主义”:一不言之无语,二不摹仿古人,三不讲求(拘泥)法,四不无病呻吟,五不用烂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俚语。他以创作讨论诗歌联语实践着自己的学主张。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了一首诗叫《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1917年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  相似文献   

2.
胡适作为最早作白话新诗的诗人而在五四时期风云一时,他的新诗主张和见解,也“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他的著名的《谈新诗》一文,则“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一时间,提倡白话诗,试作白话诗成为一股不小的浪潮。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代创建新诗的先驱者对旧诗发起了毁灭性的攻势。几年功夫(从《新青年》1917年2月发表白话诗到1921年左右),白话诗取代了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  相似文献   

3.
本从“我为什么要用白话来做诗”、“在白话诗的试验室里”、“眼力最高心最细,如今何处有斯人”三个方面来重新阐明胡适对创制中国新诗的第一意义;从泛化视角回到学本体视角来“向下看”胡适的白话新诗,试图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胡适白话诗论和《尝试集》所作出的诗歌外在姿态和诗歌本位意义不对称的误解;从而恢复、重现胡适白话新诗的本相。  相似文献   

4.
钱玄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与陈独秀、胡适齐名。学术界对于钱玄同的研究,已逐步走向科学、客观和公允,但有一些问题仍需强调说明,这就是:钱玄同语言偏激,但目的是疗救社会;他以唤醒社会、救救青年和孩子为其教育理念;有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删繁就简、嘉惠士林的社会关怀;另外,作为以思想家为主的钱玄同与政治家有着不同的认识逻辑。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识和研究钱玄同,才能给钱玄同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后人了解这位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推行简体字 早在1920年,名语言字学家钱玄同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章,提倡简化汉字。1922年,钱玄同与黎锦熙等知名学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方案》,系统地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和办法。  相似文献   

6.
古人早有白话诗,唐宋词及元曲已不乏白话诗,明清歌谣已多白话诗、自由诗,学堂乐歌的歌词有的已是新诗,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译诗已有白话诗,南社诗人已有白话诗、自由诗。胡适的历史功绩仅仅在于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帜,他拿不出白话诗的典范之作。五四时期如果不是由胡适来作“鞋样上总还是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尝试集》,而是直接从中国历代白话诗歌的创作及翻译中,精选一部《中国白话诗集》,集中展示一批成熟的、不乏经典意味的白话诗佳作,那对于现代新诗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一定会好得多,对于迅速奠定新诗的地位,昭示新诗的方向,一定会有效得多,中国新诗也会因此少走许多弯路。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家庭有良好的家风。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一家就有着良好的家风,从父亲钱玄同到儿子钱三强再到第三代钱思进,一脉相传,形成了忧国爱民、自强好学的好家风。携子参加五四运动游行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从1915年起,他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后来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为弘扬新文学,他曾用假名“王敬轩”致函《新青年》故意反对白话文学,再由编者刘半农具名复信,进行批驳,由此引发了一场新旧文学的论战。钱玄同也因此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钱玄同在社会上对旧文化…  相似文献   

8.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创始人。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动机,是为了证明“白话语词”也可以入诗。不过,后来胡适所提出“诗体大解放”的理论实质,却是“打破中国传统诗歌形式”。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之中所列举的众多传统白话诗人的诗歌作品,证明了白话语词可以入诗的观点,同时证伪(而不是证明了)他的“诗体大解放”的诗学主张。胡适不能区别“白话语词入诗”和“诗体大解放”的两种诗学主张的不同学理,源于胡适对于白话概念的模糊认识、以及他对于白话诗概念的两次不同定义。  相似文献   

9.
俞平伯作为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在“虚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劳绩。他的新诗集《冬夜》是中国现代文学新诗史上,继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之后的第三部个人专集。本文在简述了《冬夜》的思想内容后,着重分析了《冬夜》中的情真意婉的意境、清新淡远的画面和和谐悦耳的声律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参考答案为C)  相似文献   

11.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新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五四”后新文化阵营的几次争论中,他以一个纯粹思想家的身份参与其中,有时甚至是争论的一方和主要代表人物。争论中显示了他的理性主义态度和自由主义立场。但“五四”风暴过后,随着《新青年》阵营的分裂,以争论为载体,新文化阵营也随之分裂。钱玄同与原属新文化阵营的共产党人在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并因而成为他没有信仰马克思主义、加人中国共产党从而走上革命家的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而受到了后人的批评和指责。有人认为,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成了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所说的“《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中“高升”的一个。还有人认为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思想“僵化”了,“落伍”了,甚至“倒退”了,说他躲进了宁静的书斋,从而与革命者分道扬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五四”后,钱玄同思想并未僵化和倒退,而是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同新文化阵营产生争论和分歧的原因在于思想家和政治家不同的认识逻辑。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提倡白话诗的第一人,但他也写文言诗。《去国集》里的诗,就都是文言诗。他曾说:“吾数年来之文字兴趣,多出于吾友之助。若无叔永、杏佛,定无《去国集》。”杏佛,就是杨杏佛,名铨,江  相似文献   

13.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4.
1917年初发动的“五四”新文学革命,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旧文学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这个革命中,钱玄同响应最早,行动最速,他与刘半农并肩作战,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学革命的先驱与闯将。复古派首领林纾把他与陈独秀、胡适并列,进行口诛笔伐。尽管“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退隐”了,逐渐落伍了,但他  相似文献   

15.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6.
厉佳旭先生说他看了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之后“觉得实在有许多话想要说”,而我在看了他的《维纳斯真的必须失去双臂吗?》(载《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2期),也同样是“觉得实在有许多话想要说”——厉先生误读了《米洛斯的维纳斯》,因而也误解了清冈卓行。他的质疑精神是好的,但对别人文本的误读则是令人遗憾的。  相似文献   

17.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报》,就写起杂来了。”接过一翻,一个蛮有杂昧的题目赫然在目:《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1 钱玄同,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钱玄同是以一个骂尽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推崇西方文化的“极端分子”的面目出现的。殊不知,以“文化斗士”活跃于“五四”文化舞台的钱玄同先生,在文学、文字、音韵、经学诸方面不仅颇多建树,而且具有破土之功,言前人所未言,创榛劈莽,前驱先路.殊不知,貌似极端的钱玄同先生,内心世界却通达平正得很,“烧尽中国书”、“废除汉文”等等过激言论,是他“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他“是中国文字音韵学的专家,岂不知语言文字自然进化的道理?”原因是“许多老少汉学大家,开口一  相似文献   

19.
1959年5月12日台北《中央日报》报道了胡适将于7月初出席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哲学讨论会”的消息,胡适对他的秘书胡颂平说: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著述     
金子 《学习之友》2013,(3):48-48
胡适一生著述颇丰,洋洋数千万言,学界中人十分佩服。但是他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许多有代表性的著作都没有写完。《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都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原因之一是太忙,二是兴趣太多太杂。黄侃等旧派中人常以此诟病胡适,有人还呼他为“上卷博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