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来新闻界流传一首顺口溜:“一等记者炒股票,二等记者拉广告,三等记者会上泡,四等记者傻写稿”,虽事出有因,但未免“一竹竿打了一船人”,失之偏颇。不过,新闻界在市场经济这股浪潮冲击下,的确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有一批记者、报人下海经商,他们与编辑、记者业务脱钩,或投身证券交易,或开办饭馆商场,或兜揽广告业务。这无可厚非。但确有少数记者、报人在市场经济环境里,有点风来  相似文献   

2.
三、理性报道:颇有优势的写作手法理性报道何着很人的写作优势,同时,也有着很强的可读性特色。勿庸讳言,当前的新闻界存在着一种“困境”。这种困境,除了“工农兵学全经商”、“一流记者炒股票”之类的客观干扰外,主要是指主观境遇:报纸难办、报人(含给报纸投稿的非报人)难当。这种“难”一言以蔽之:在成千上万家报纸和千百万报人(含通讯员)的同时竞争中,“我”怎么能发出既符合新闻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句顺口溜在新闻界颇为流行:“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搞推销,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编书稿,五流记者捞红包,末流记者写报道。”这句顺口溜虽不免有所夸张,但却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新闻界在出现“二气”:“新闻的铜臭气,记者的市侩气”。如何制止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当抓好四大环节。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闻界目前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的黑人记者离开新闻界,另谋出路。这些“跳槽”的黑人都是男性。许多黑人记者觉得他们已干得精疲力竭,在新闻界呆不下去,或者说是被挤出了新闻界。这些男性黑人记者,当初最先打破种族界限,投身于报纸、广播等新闻事业中。如今,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了新闻界。在《费城信使报》负贵市政报道的记者和全国黑人记协常委威廉·苏顿说:“我所知道的新闻界中最多的少数民族记者是一些已经智穷力竭的人。他们中大多数对自己在报界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满意。”苏顿说,这些黑人记者大多在40岁上下,但也有些才30岁左右。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新的问题摆到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面前。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摇撼着记者的笔,搅动着编辑的心,以致于新闻界摇旗呐喊:发扬敬业精神,禁止“有偿新闻”,集中精力办报;一方面是自身建设落后的现实逼迫着报人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 办报者必须集中精力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要想集中精力办报,又必须有较为雄厚的财力作保障,这是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新闻界目前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的黑人记者离开新闻界,另谋出路。这些“跳槽”的黑人都是男性。许多黑人记者觉得他们已干得精疲力竭,在新闻界呆不下去,或者说是被挤出了新闻界。这些男性黑人记者,当初最先打破种族界限,投身于报纸、广播等新闻事业中。如今,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了新闻界。在《费城信使报》负责市政报道的记者和全国黑  相似文献   

8.
近来,一些报纸揭露新闻界及社会上以稿谋私,搞“有偿新闻”、“三包采访”以及花钱“买宣传”等不正之风的情况,呼吁新闻从业人员端正作风并加强必要的社会监督。《新民晚报》1月17日刊登一篇题为《三包采访》的署名文章。作者说,“三包采访”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近几年在新闻界颇为流行。所谓“三包”,即被采访单位对记者的采访包吃、包住、包旅费。愿意花钱邀请记者的,多是财大气粗的工商企业,也有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法国报业一直处于两难境地:市场经济机制逼迫报业视读者为“上帝”,而新闻工作传统则顽固地坚持以报人为中心。此外,广播电视时代的来临,又给报业平添一抹愁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观念的更新,法国报业的发展终于跟上了历史的节拍,出现了一些同市场经济基本适应的趋向。 现实读者的调研与潜在读者的开发 据记载,法国《世界报》的一位总编辑曾对手下的记者们训导说:“记者先生们!你们要使自己变得令人讨厌!”这位总编辑的训词反映了当年法国报业先辈们的办报思想,即报人要勇敢地以报道事实与真理为己任。  相似文献   

11.
去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给新闻界的同人敲响了一记警钟,人们对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在进行深沉的思考。对“文责自负”这种提法,新闻界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所谓“文责自负”,是指作者对所著文章内容的正确性及产生的社会效果应负的责任。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总编要求记者把所报道的事实找有关方面核对一下,记者常常以“文责自负”为由推三阻四。对重大题材和批评报道,送有关领导部门审阅,这本来是应遵循的宣传纪律,可有的记者往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的信息资源空前丰富,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不要倡导“现场采访”? 从新闻界的实际状况来看,绝大多数编辑记者对“现场采访”都比较重视,无论是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时候,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时候,一大批编辑记者深入生活第一线,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新鲜事实,总结了不少对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的新鲜经验。近几年,中宣部和全国记协积极倡导记者采写“现场短新闻”,穆青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鼓励年轻记者采写“视觉新闻”,郭超人同志提出“抓作风、改文风”,这些措施促进了记者深入事发现场进行采访,这是新闻界的主流。然而也应该看到,近几年在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去年初冬走了范敬宜,今岁初秋又走了马达——这是一位比范敬宜更老的老报人.当范敬宜摘掉“右派”的帽子重回辽宁日报当记者的时候,马达受命出任“重灾”之后文汇报的党委书记兼总编辑.新时期的文汇报是从马达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是,年逾九十的老人仍东奔西走,周游世界“跑新闻”,则实为少见。今年8月,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第11届泛美运动会期间,93岁的阿根廷记者胡安·包斯蒂斯塔手拿笔记本,肩挎照相机,活跃在场地上,十分引人注目,尤其是各国新闻界同行纷纷登门求见,拜访这位传奇式的年迈记者。我连续打了多次电话,终于在一个星期日上午有机会到他下榻的旅馆相见。进门时,看见古巴电视台记者正在收拾闪光灯,迎面走来一位满面笑容、精神健旺的老人向我打招呼:“你是辛先生吧,请坐,我送送客就来接待你。”他回到房间,赶忙给我  相似文献   

15.
郑一卉 《现代传播》2006,(6):157-158
新闻界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对于现代美国新闻界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但对19世纪的美国报人而言,新闻界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由此可见,美国新闻界的责任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新闻业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黄远生,从业新闻不过四五年,但在民国初年,在当时群报纷起、记者众多的新闻界,他却独享盛名。这原因,人们多以为,黄远生是我国新闻业中采用通讯体写作的第一人,兼以他确如戈公振先生所说:“理解力及文字组织能力,实有过人之处。”然而论及他在民初政坛、报界颇具影响,成就斐然的根本原因,恐怕还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界十分广阔,应该多出现一些名记者”。这是胡乔木多年来的希望。新中国建立不久,胡乔木曾说过:本世纪初期,中国出现过一些名记者,名报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出现了一批优秀记者。令人惋惜的是,这些人还没有真正成名,由说:“告诉大家,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是立场问题,也就是说要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然后从三个方面去修养自己。一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二是学术理论文化知识方面的修养,三是新闻业务方面的修养。还要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新闻界,“采访悲伤的人,特别是在事故中失去了配偶、儿女或父母的人”常常被记者们认为是最害怕的采访任务,这在西方新闻界被命名为“侵扰伤痛”。对于这一特殊任务,西方新闻界以“最小伤害”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不少人士似乎都有这种感觉:工业报道难搞!难在何处?依笔者之见,难在“两难”:一方面是工业企业处在脱胎换骨式的“转换期”,新旧管理体制、经营方式、思想观念之间或缓或急、或浅或深、或明或暗、或软或硬的碰撞、摩擦甚至冲突,给企业带来了一连串前所未有的矛盾与难题;另一方面是不少新闻编采人员不适应企业的这种“转换期”,面对企业错踪复杂的态势,有些人深感“力不从心”,即使是专门从事工业报道的记者,也有一种“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口”或者是“抓不住缰绳”的为难之感.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打开工业报道的突破口,已成为新闻界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宜昌日报》比较早地策划并实施的“本报记者驻厂日记”(以下简称“记者驻厂”)系列报道,则在工业报道方面摸索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调集兵力打“集团战”“记者驻厂”系列报道策划实施于1991年7月.在此之前,宜昌日报也抓过颇有深度的单篇报道,但就总体而言,过去的工业报道基本上是以记者“单枪匹马”式的“游击战”为主.这种“小打小闹”的报道方式缺乏事前的总体策划,采写稿件往往很难“打到点子上”.还由于在报道力量上“单兵作战”,难于集思广益,无法形成“合力”,在报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