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2.
搬家     
编者推荐:给『父母之爱』找到载体——搬家——内容有特点。彰显『爱得深沉』的句子是『父母做着小本生意,日子很是艰难』、『妈妈……常常就地取「菜」』和『父亲到外地打工』。此文还需要升格,升格的措施是:删除『后来这老房子要拆迁』,改为『为了改善学习条件』的意思——行文不能泥实。  相似文献   

3.
一篇辞章,如就其内容成分而言,属于核心成分的主旨,无论表达的是「情」或「理」,都是「意」,而所用的具体材料,无论是「事」或「物(景)」,则全是「象」;如就其形成而言,乃结合「修辞」(个别意象之表现)、「意象(狭义、个别)」(个别意象之形成)、「文(语)法」(由概念组合为个别意象)、「章法」(意象之排列)与「主旨」(核心之「意」)、「风格」(由整体意象所呈显之审美风貌)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一一可用「意象」(广义、整体,含狭义、个别)加以贯穿.而由于它们深深地植基于哲学(意以象尽)与心理(异质同构)之上,将主(意)客(象)体合而为一,以此形成有机之整体,而产生美感,因此可以这么说,辞章从头到尾是离不开意象的.  相似文献   

4.
在教學改革中,「閉關自守」的表現,真是種類繁多。一曰「固已有之」,在學習蘇聯教育理論時,不虛心鑽研以求全面地掌握精神,而是啃住一點,其餘一筆抹煞。比如只學習了直觀原則,就拿自己在講課中也注意演示圖表,語言也生動等等根據,說:「什麼先進經驗!咱早就做到了,只是不會總結而已。」於是再也學不進去了。二曰「褒人為已」,在觀摩敎學評講會上,將被觀摩者的「口齒清利」、「聲音宏亮」等等枝節優點大加讚揚,眞有「五體投地」之势,其實目的在於防止別人對自己的教學加以批評。三曰「置若罔聞」,以學校領導的意見為「要求過萵」;以同志們的意見為「值得考慮」;以同學們的意見為「根本不對」。結論是「皆不足道」,於是自己就根本沒有缺點。四曰「明知故犯」,對各方面的意見已經認識到是正確的,但一到做的時候,却怕費腦子。比如已經認識到自己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都低,却總是懶得學習,認識到備課應當細緻,却總是懶得鑽研教材,反而說客觀困難多,或者原諒自己這樣做「闗係不大」。五曰「何必出風頤」,對於改革教學創造經驗認為是「出風頭」,以爲「大家如此,自己何必出風頭」於是停步不前。六曰「學生沒意见」,以爲教不了的人才該學習先進經驗,自己教書多年,一貫是「學生沒意見」,何必徒費精神!  相似文献   

5.
我对于职业教育的希望是,把「职业教育」这四个字早早取消。完全取消了「职业教育」这四个字,就是职业教育的出路。我说这话,绝不是故作惊人之笔,我是在说老实话。取消「职业教育」要分两段来取消。第一步先取消「职业」,留下教育,这是剪头。第二步再取消「教育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一九五五年一月號上登載的辛安亭先生「普希金專案對語文教学改革的意見當如何理解」一文,針對李述先生「結合當前实際,学习蘇聯语文教學经验」一文的論點,進行了分析批判。我對辛先生的意见,基本上表示同意。李述先生認為叶蒼岑先生介紹普希金專家意见不全面,文章中的缺點在广大地區的語文教学中引起一些偏向。葉先生只介紹了「四點」,忽视了「六點」,这就必然會使各地学校在学習專家的指導意見時發生了一些只重形式專讲方法的偏向。李先生並说叶先生過分地强調了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7.
天津纺织各厂业余学校,自本学期起,增添了课前的十分钟读报,以加强业校学习的时事政治知识。在读报工作进行中,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业校干部们对读报的认识不够,不重视。有的教师说「我是来教书的,读报不是我的事!」「工人不爱听这些」,表现敷衍、消极、被动态度,在思想上形成负担。甚至有一位老师对学员说「没法子,我也不愿读、上级叫读,不得不读,」有的教师愿意读,但害怕自己政治水平不高,畏首畏尾,唯恐出错。也有个别的因操之过急,一次便读好多,在学员一时答不上来问题的就说学员是「行尸走肉」。学员中也有一部份人认为「我是来上学的,不是来听念报纸的。」「读报耽误功课」,对读报采取消极或反对态度。高年级学员因大部分能自己看  相似文献   

8.
对语文,有种与生俱来的喜爱。正因为喜爱,所以很小就做过「作家梦」,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对「文学」还有那么点悟性。可语文成绩却与我的年龄成反比,似乎越大越不会用母语了,进高中后有几次还为是否能「通过」语文考试而担心。我喜欢写文章,也喜欢读别人的文章,读到好文章,那种灵魂深处产生的悸动和共鸣,往往会使我有一种净化心灵的感觉。可是自从开始写议论文,那种味道就全都  相似文献   

9.
問題解答     
關於「教育性(培養)原則」的解答我在人民教育和光明日報上發表了「北京市小學實驗五年一貫制兩年來的初步經驗」一文後,有兩位讀者致函人民教育社,對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所曆舉的敎學原則中的「教育性(培養)原則」,提出了疑問和不同的意見。大意說凱洛夫「教育學」和岡察洛夫等「教育學」,都只提出「直觀原則」等五個敎學原則,並沒有把「敎育性(培養)原則」列入;而我這篇文章竟把「教育性(培養)原則」和其他五個原則並列,不知有何根據?有一位並且說敎學原則只應當有五個,不能多一個;敎育性(培養)是整個教育的目的,而其他五個原則是敎學方法,目的和方法不能混爲一談。敎育性原則列作第五個原則,更不妥當(意思說如果列作第一個原則還勉強可以)。兩位這樣的「質疑」「辯難」精神,我覺得很可欽佩。  相似文献   

10.
一 對李述先生意見的總印象我讀了「人民教育」一九五四年十一月號上李述先生「結合當前實際,學習蘇聯語文教學經驗」一文,覺得看法似有問題。李先生這篇文章是批評葉蒼岑先生編著的「論語文教學改革問題」一書的。於是我又找來原書看了一遍,覺得問題更嚴重了。我覺得李述先生對普希金專家的意見的现實性、深刻性、重要性了解不够,對蘇聯在語文教學方面的先進經驗認識不够,對我國目前「語文教學實際」的了解是片面的,對我們今後「語文教學改革方向」的認識是模糊的。因而就把作戰的矛頭指錯了,對新生力量不予以支持,對「語文教學改革問題」一書的出版,表示了不歡迎的態度。李先生的中心論點在文章中表出的方式有些吞吞吐吐、躲躲閃閃,但細讀全文,一貫的精神還是可以明白的。我且擇錄一些要點,然後加以說明: 一、葉蒼岑先生沒有「全面介紹普希金專家的意見」,而且是「忽略了專家發言中的更重要的一些問題」。二、「沒有全面地從我們目前的實際出發」,而是「根據他自己理會的這些語文教學的特徵,去介紹普希金專家的意見,去指導師大同學的試教,去發揮關於語文教學改革的議論」。三、「這就必然會使各地學校在學習專家的指導意見時,發生了一些只重形式、專講方法的偏向」。四、「方法是要談的,語文教學的方法是必須改進的。問題在於不要片面的談方法,不要脫離實際……我認為我們改革語文教學,在教師鑽研了教材、掌握了教學目的和必要的參考資料之後,應該研究教學方法的改進」。「在步屨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佈的「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規定了中學教育的目的「是以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成員。」這一新的指示,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入鑽研,然後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現在談談我個人的意見。首先談談「以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學生」的問題。「以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學生」這句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就是政務院指示  相似文献   

12.
闲暇无事,习惯爱向同村的学生们借本书看,自然又看一遍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诗词七首」中编选的《木兰诗》,猛然对「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两句生出点疑窦。按诗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两句,推出木兰应该是长女,因为古时候对姊有称兄的,长兄不特专指男性,亦包含女性;木兰有弟妹各一人,诗中的「阿姊闻妹来」应改为「阿妹闻姊还」。否则的话,按百战未死的  相似文献   

13.
此文“思”字立骨——以“只是跃动的神思在我的指间跳跃,灵性的回归让我须发皆白”同“眼神懒懒地扫过地面,寻找可吃可穿可用的东西”对比出之。但是,第二自然段中的“注视”应改为“关心”,以强化“思”字;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我思故我在”应该删除,以防“思”出偏差——行文忌泥实而不顾主旨。此文材料可变格用于2004年全国高考辽亍卷“平凡与自豪”作文话题,变格的途径是:强化柏拉图对拾荒者前后两次问“你是谁”不予回答的描写;详写哲学家与拾荒者在市井“并肩拾荒”的细节。  相似文献   

14.
小學五年一貫制,業已停止試行;五年一貫制試用的「小學課本語文第一册」(以後簡稱原書),也已改編成六年制用的「初級小學課本語文第一册」,而且改動得很多了。一九五三年十一月,我們(不只個人,旁點是作者自己標的,下同)在「人民教育」發表的「各地區對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一册的批評建議」那文(以後簡稱那文),時隔一年有餘,其實有許多地方,或許也已失去時效了。劉御光生却要舊事重提,寫出一篇文章來,申申地對我(個人)指責!「人民教育」編輯部又要求大家趁此對小學語文教材問題展開討論,因此我寫了這篇東西,以就教於劉先生和全國教育工作同志。首先,我應該檢討。原書的編輯,確實我也參加過討論。所以劉先生文中指出「本書是在各有關方面的許多同志(包括吳先生在內)直接關懷與幫助下編出來的」,又說「我記得在决定這個問題(按指採用宋體字排印原書)的會上吳先生並無異議。」那時,我確實存在着官僚主義。我主張小學語文課本的全部材料要加多,生字在「識字階段」也可以多些,課文在識字階段之後要加長些。但多到多少,長到若干,因為沒有客觀事實的根據,並無一定的意見。所以我對原書的有些課文太長、生字太多,當時並未提出恰當的批評。我對用老宋體字排印低年級課本雖然不贊成,但因為當時已經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認為自己可以不必再提,也就沒有作聲。原書初稿編出後,我提了一些意見,編輯方面有些是採納的,有些沒有採納。例如,「東方紅」我認為是較深的;「戰士」「光榮軍屬」等詞彙,我認為在第一册出現也是過早的;對原書文藝性不够、韻文太少,我也表示過意见。但是編輯方面不予採納,我也就沒有再爭;甚至站在旁觀地位,對第二册就不積極地提意見,表示缄默。這種官僚主義也是自由主義的態度,確是害人,害事的,我應常承認自己的錯誤。其次,我必須聲明: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16.
一「中華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佈,是我国人民也是我國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空前大事。青年學生同全國人民一樣熱烈地擁護它,並表示了認真学習的積極態度。 過去高中三年級曾設置「共同纲领」一科。教学實践证明:講授「共同綱领」,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與国際主義思想、樹立共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是有很大作用的。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經正式颁佈以後的今天,為了適應新的情况和要求,就需要在高中三年級設置「宪法」一科以代替「共同綱领」的教学。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决定自一九五五年暑假後,在高中三年級設「中华人民共和國宪法」一科,要求全面的、系統的向高三學生進行憲法基本知識的教育。同時,並决定在一九五四學年度第二學期應届高中畢業班中,將现用「经濟建設读本」的第六五第十章精簡和停授一部分,利用這一時間及時滿足应届高中畢業生获得宪法基本知識的需要。這個决定是十分必要的。事實上,关於在中學高中三年級設置「憲法」一科的問题,早在一九五三年十月,中央教育部即已作出决定。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尚未颁佈及「憲法」一科尚未正式设置之前,曾考虑將原「共同綱领」一科暂時改授「政治常識」,並于「政治常識」一科中,就国家進入新的历史時期後所發生的一些主要的现实政治生活問題一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及共他有關問题進行讲授。後因暂用教材「政治常識講授提綱(草稿)」的某些內容较舊,已不適用,因而中央教育部於一九五四年七月又重新規定:「高中三年級『政治常識』科教材暫用『經濟建設常識读本』。」现在,宪法雖已颁佈,但「宪法」一科的課本  相似文献   

17.
「人民文學」去年十月號發表了一篇引人深思的小說——「冬天的橡樹」。十四歲的俄文教師安娜·瓦西里耶芙娜努力克服了她刚開始教學工作的許多困難,並且在短短的兩年間已獲得了「能幹的和有經驗的俄文教師」的聲響。她也很滿意於自己的教學成績,孩子們都已經能够很流暢地回答她曾經教給他們的關於「什麼是名詞」的答案,像「猫」、「窗戶」、「桌子」、「房屋」等等了。這些答案,她曾經拿它教過上一班的同學,成績並不壞,而現在這一班的同學又能這樣很流暢地不假思索地回答她,她當然感到,別人對自己的「有經驗」的讚揚,是可以當之無愧了。可是事實也不全如她想像的那樣。小個子。圓臉凍得通紅的沙武式金,幾乎經常在她上第一節俄文課時遲到,並且在別人回答「什麼是名詞」而紛紛叫喊着「貓」、「窗戶」、「桌子」、「房屋」的時候,他却固執而又激動地高聲喊着:「冬天的橡樹!」雖然安娜·瓦西里耶芙娜一再跟他解釋:光說「橡樹」就對了。可是他仍然固執地叫道:「光是橡樹——什麼?冬天的橡樹——這就是名詞!」  相似文献   

18.
苏联福尔穆纳多娃著的「七岁儿童的教育」,是一本好书,对于我们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上是会有很大帮助的。本书除序言之外,共分三章。我把它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在序言里,主要是说明苏联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作者是引用加里宁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的。这就是「培养新人」,培养儿童「对自己人民的爱,对劳动群众的爱」,并具有「忠实」,「勇敢」,「团结友爱」,「爱好劳动」和纪律性的优秀品质。而七岁儿童正是接受这样教育的开始,所以对于七岁儿童的教育怎样教得好是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切学术文学皆以训诂为址基。此不仅先秦两汉之诗文,即唐诗宋词,亦必以训诂为主,推敲诗意。鄙人对九经三史较熟,惟不谙于诗词,但偶繙检唐诗,觉前人诠释多误,仅举三诗以为例证。一、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草堂巢翡翠,苑边高塚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此诗由伤春而写出曲江变化。首句言诗人所流的是完整之春光,丰满之春光,也是姹紫嫣红连开之春光。若有「一片花」由整体春光中脱落遍而陨萚,则感到减损了春色。次句言「风飘万点」,那就不只是「一片花飞」而已,而是春光  相似文献   

20.
金鱼与蚌     
此文两个“笑”字出彩——“谁笑到最后,谁最美”——作者行文,避开这句熟语的文字,而用它的内涵构思文章:在开篇时让“外表光鲜,心里阴暗”的金鱼先笑,在结句中让“外表丑陋,身孕珍珠”的海蚌后笑。但是,结句中“冲着它”三字应删除,否则有损“笑”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