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展出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相似文献   

2.
宋学清 《中文自学指导》2009,(3):79-80,F0003
费孝通曾说过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而这个“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乡土中国”说。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传统中国,“乡土中国”真切地反映了现实中国的真实情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的新视角,研究现代文学的新视点。但是在中国作为主体社会阶层的农民,他们虽然经常成为传统中国关注的重心,却永远成为不了“乡土中国”的真正主人,这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相似文献   

3.
《乡土中国》主要是费孝通先生在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主要讲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基层的中国社会中,有着和现代化不同的乡土本色,甚至有些特色是与现代相对立的。乡土性的农村崇尚道德,主张克己复礼,追求礼治,维护传统,追求以单亲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胜于家庭。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乡土性逐渐淡化,比如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等。但是中国的乡土特色依旧存在,而且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入手,分析费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本色以及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这两个伦理学视角下的乡土中国最为主要的特征,同时概括介绍了乡土社会的发展趋势,最后对费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正>《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社会科学经典著作,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代表作,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全面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一、实践基础:整体统筹,科学安排。  相似文献   

5.
正内容概要:《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视野中的乡土性生活场景的隐形存在上看,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土性生活一直是在阶级斗争中退守与抗争。  相似文献   

7.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的"常"与"变"。通过对乡土的多重性观照,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更加真实、鲜活然而也伴随着深重现实苦难的中国乡村大地。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群体记忆。从生产关系、治理方式、地理-生活空间、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四个方面审视,当前的乡土社会及乡土文化呈现出从守望田园到离土离农、从礼治秩序到法理秩序、从“共同体”到“原子化”、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时代特征。“后乡土性”导致传统乡土文化陷入共同体瓦解与规制失范、价值式微与整合失衡的时代困境。乡土文化的教育重构须确立走向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构建文化主体回归的组织机制;协同课程开发、教学模式与活动拓展一体推进的实施进路。  相似文献   

9.
当下研究者多从社会学和整本书阅读角度研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其在语体风格上的交叉渗透现象也颇具特色。承载叙事功能的文艺审美语体与学术科技语体交叉渗透,其叙事语段有第一和第三人称形式,有连续和离散的组合方式,读者可在充满审美性的乡土叙事中进行认知,便于《乡土中国》所承载的社会科学知识形象传达。  相似文献   

10.
“家族”是《乡土中国》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以定居聚落与宗法礼治为纽带的传统的乡土社会,在这种线性垂直结构的传统社会里,其中的伦理行动和心理结构,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制,宗族制度是乡土社会数千年的基本形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产物,其核心是中国古代“家国天下”的思想。“家国天下”是“乡土中国”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乡土中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编著的一部学术著作,其作为社会学研究成果,对我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及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这本学术著作中,费孝通先生以其通俗性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技巧,并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乡土社会面貌进行详细论述,层递性地探索出了解决方案。一、以通读全文为阅读目的的理解性阅读学生在进行学术著作的阅读时。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乡土化的教育管理思想。基于对教育正义的朴素追求,陶行知赋予乡村教育以拯救中国社会的重担,进而进入乡村兴办学校;其教育管理的手段主要为建立乡农社会与乡土教育的联系、培养乡村教育管理人才以及培养乡农子弟“自治”,其管理方法是以“管人者管己,在劳力上劳心,用先进管后进,在平等中倡责任”。由此而形成了其乡土化教育管理思想的特征:乡土性、精神性、生活性与陶冶性。  相似文献   

13.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从血缘到地缘,是亲密的乡土社会向契约的商业社会的变迁;“名实的分离”,是乡土社会的教化权力向现代社会的时势权力的变迁;从欲望到需要,是乡土社会的自然经济向现代社会的计划经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迥异的两位乡土小说作家。异同兼具的文化身份,构成他们观察社会与生活的共通视角,使他们在创作上有着同样真挚的乡土情结,关注底层乡土中国、乡土村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因复杂的地域环境、人文背景,致使社会发展不同步,造成了社会断裂。法官在断裂社会状态下形成了两种鲜明的阶层,即乡土法官和职业法官。乡土法官根植于乡风民俗浓厚地区,对我国基层社会法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法官职业化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因地、因时地发挥乡土法官的作用,化解乡土法官与职业法官的冲突,重视其存在的现实夼值,扩大其话语权,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有其自身相对固定且成熟的模式,这一模式是在王阳明等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难以数计的地方官关于社会治理的思考和长期乡治实践的经验中形成的。在国家管理与社会自治之间的长期交互中形成的这种国家公权力通过中间力量对基层社会进行治理的模式,虽然与现代国家社会二元理论存在某种相似性,但从传统中国以乡土社会为基本社会结构的背景来看,“第三领域”主体自身的特殊形成机制及其功能为中国传统乡治刻画了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近三十年文学创作的乡土叙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社会政治化乡土叙事模态到对人本体存在思考的叙事模态,再到城乡二元叙事建构的消解,在全球化文化视野层面去审视乡土生活和城乡关系,建构新的乡土叙事模态,这从一个方面也体现着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于30年间的发展变化,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的进步。其实,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上的发展进步,亦昭示着中国整个社会改革开放30年的运行轨迹,于文化思想、现实生活上所取得的发展变化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乡土志是清末新政学制改革的产物,是一种特殊时期的历史文献。江西现存17种乡土志,详细而生动地记载了近代中国转型期江西基层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变迁、经济状况、推行新式教育、风俗演变、客民涌入与土客关系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谚语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它是农业社会最朴素、最本真的思想表现形式。因此,通过谚语的语义结构更能从内容上切实地反映出中国农业社会的心理结构:主体优越意识中的大我与小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2001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就提倡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乡土中国》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结构等各方面,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过采用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去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一、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乡土中国》有学者认为,学习思维导图要经历从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受益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