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倭患问题.在此次倭患中,倭寇与海商具有共同行动的表现,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本质上的不同点.从中国内部来看,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海商具有反海禁的进步性,而倭寇则是侵略性的.  相似文献   

2.
倭患是明代最大的外患。就倭患的严重、抗倭的激烈而言,则以浙江沿海为最。这是由于浙江发达的经济、特定的地理条件以及明廷功罪倒置、浙江海防隳和中国海盗、奸商与倭寇相勾结造成的。浙江沿海抗倭斗争能够得到最终胜利是由于戚继光的指挥、胡宗宪和其他爱国官兵艰苦卓绝的斗争及人民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朱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浙江巡抚,是明代抗倭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史学界对其却毁誉兼有,褒贬不一.论述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包括温州)海患与海禁政策,评判朱纨的功过得失,订正《明史》,并讨论“倭惠”的性质,对研究抗倭战争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倭寇在明代始终存在。明初倭患多在北方沿海地区。倭寇有真倭假倭之说,而此时为患者,绝大多数为真倭。明中后期,倭患渐移到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成份趋向复杂,倭乱也更加猖撅。本文拟就上述现象的分析,说明倭寇产生及其猖撅的原因。 一 倭寇在明代为患中国,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间,倭患的地区和程度亦不同。 前期,大约在洪武、永乐年间。被乱地区主要在辽东、山东及浙江等沿海地区。倭寇“时载方物、戎器出没海滨。得间则张其戎器而肆侵掠;不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20,(1):27-32
《筹海图编》记载了丰富的海防理论,其中论及山东的海防。山东位于我国沿海地区,是明代抗击倭患拱卫国土安全的重要区域。《筹海图编》的资料可靠,借此可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梳理出明朝山东区域的海防问题。山东处于明朝廷的咽喉之地,也存在倭患问题,所以借助文献资料可以了解明代山东的海防,同时也能看出《筹海图编》重要的史料价值。从《筹海图编》中看山东这一区域内的海防情况,根据书中的措施对山东的海域安全做出规划,使山东防区成为明朝的坚固门户。  相似文献   

6.
张一泉  梁秋莉 《考试周刊》2009,(20):232-232
王士性,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宦游”几近全国,晚年著有《广志绎》。面对明代万历年间日渐猖獗的倭患,依据山东自身地理和经济形势,王士性提出在胶州设置备倭府,以巩固山东的海防,抵御倭寇的劫掠。  相似文献   

7.
长江北三角平原上所遗存的二十余种记及明代倭患和抗倭战争的古代的碑石献,在数量上据全国各抗倭战区所存的同类献之首。在内容上,对补充旧史的阙失、订正传误、佐证史实、深化研究也有诸多帮助,尤其是对廓正对倭寇与倭患问题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嘉靖时期的倭患,是明史中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倭寇”的民族成份,即主要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有争论的伺题。二、对倭寇的阶级属性及其历史作用的评价,历来分歧也很大。 在过去发表的不少论著中,一般都把嘉靖倭患解释为主要是由日本海盗入侵引起的,认  相似文献   

9.
嘉靖时期,倭患猖獗;"庚戌之变"后,明廷接受主持东南抗倭事宜张经之建议,调用广西狼兵及湖广土司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在这此背景下,狼土兵雄赳赳地参与了保家卫国的抗倭战争。御倭过程中,他们多次立下战功,使疲于奔命的明军得到喘息,为驱除倭患献出其特有的历史价值。本文以著名的王江泾大捷为例,通过起用张经、调拨狼土兵、王江泾大捷以及评述狼土兵之影响四个部分,来尝试叙述狼土兵在东南抗倭战场上建立起的丰功战绩。  相似文献   

10.
明代边塞诗因“南倭北虏”的独特边患形势而称为边防诗,包括以北方边患为背景的塞防诗和以东南海患为背景的海防诗两个系列。明代嘉靖时期作家唐顺之的边防诗正是存“南倭北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差赴北部边塞而作塞防诗,东南海上抗倭期间创作海防诗。唐顺之的边防诗创作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典型代表,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悠久.终明一朝,倭寇一直是令明朝统治者头痛的问题,同北方蒙古侵扰一起,形成了“北虏南倭”的外患局面.明朝中后期,政府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抗倭斗争.早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倭寇问题,为此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倭患,洪武一朝,围绕倭患问题,中日关系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时至今日,中日两国关系也是双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古琉球王国与中国有着长期交往和密切联系。到明代,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的倭寇之惠对中琉关系影响巨大。倭患使明政府的册封和琉球使团在华朝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并影响到中琉之间封贡贸易的进行。琉球政府协助明朝驱逐、抗击倭寇,促进了中琉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抗倭斗争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海盗斗争。徽商是明代中期崛起的重要商帮。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已开始注意到徽商与这场斗争的关系,但一般认为徽商通倭.这是值得商榷的。大量事实表明,徽商非但不通倭,而且还积极抗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它说明了什么?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徽商的性质、特点,是有意义的。 一  相似文献   

14.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大肆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浙江则为倭患重灾区。归安茅坤进入胡宗宪幕府,为抗倭战争出谋划策。考察茅坤在胡宗宪幕府中的活动,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茅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对日本称名经历了一个由以"倭"指称转为以"日本"指称的变化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日本方面视"倭"为"不雅"之名有关.本文在追溯考察对日称名之演变过程基础上,对古汉语中的"倭"字意味以及它当时成为对日称名的可能原因作了考论,认为"倭"称在古汉语中实际是个中性而略具褒美意味的语词,以"倭"为"不雅"之名在古汉语中并无根据.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倭"称真正成为"不雅"乃至贬义鲜明的特称词语是明代以后始有之现象,其背景原因则是明代时期日本方面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掠暴行.中国古籍对日称名由"倭"改称为"日本"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日本民族的尊重和宽容,而"倭"称在古书中从一个不无褒美意味的语词转变为一个贬义鲜明的特称,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之道义立场在对日关系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月,上海《新民晚报》报道,一些日本人捐资在明代倭寇首领王直的家乡安徽省歙县柘林村修建了“王氏祖墓”,纪念王直的功绩。网络、报纸纷纷转载,指责之声轰然四起。浙江丽水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的两名非历史专业教师怒不可遏,愤然奔赴歙县,凿毁墓碑上所有“王直”二字,用行动向世人表明态度。一时间,怎样看待明代“倭患”的历史问题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在媒体的组织下,明史专家介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黄河水患是历朝以来最为严重的,不仅泛滥的次数极为频繁,而且受到保漕、护陵等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河道极为混乱,它淤平了河湖,吞灭了良田、村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泛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在明代统治的270多年里,给下游河淮地区(今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8.
黄克晦是明代闽南地区重要的布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对百姓饱受倭患和天灾的感伤,有对祖国壮丽山水的吟咏,有与朋友酬赠送别的情谊,还有展现其旨趣的题画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朱纨与明代海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明代海禁政策的具体措施 ,历述朱纨执行海禁政策中的所言所行及朱纨之死的缘由与经过 ,并指出 ,后代对朱纨评价褒贬不一 ,根本原因在于明代私人海上贸易与倭患这一对相联系又相对立的矛盾中。笔者认为 ,朱纨作为明政府既定海禁政策的执行者 ,他的悲剧性的结局早就深埋在他衷心拥护并死力执行的海禁政策中 ,他是海禁政策的坚决执行者 ,有功于抗倭 ,但同时也成了海禁政策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学研究形成于有明一代。和民族的忧患结伴而行,它的勃兴之日恰是倭患深重之时。有别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它更注重实用,也更追求社会功利价值。明代日本学研究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和劝的研究方向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