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88年上半年,国际新闻学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首次举行圆桌会议,就苏联的“公开性”在东西方关系中的重要性进行广泛讨论。来自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苏联、南斯拉夫、奥地利、芬兰、法国、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和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2.
孟超 《新闻传播》2010,(5):123-125
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后,在新闻界大力推行“公开性”原则.改变了苏联原有的新闻媒体格局。本文着重探讨苏联贯彻“公开性”原则给新闻界带来的变化.以及它在新闻改革中带来的成效和留下的失误.而后以史为鉴.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结合国际新闻事业发展现状.赋予公开性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探讨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来自23个国家的代表和新闻工作者应邀参加了去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大众新闻工具与人权问题”国际科学实践会议。这次会议是由苏联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诺登斯特伦在发言中对资产阶级新闻媒介“自由流动”的观点加以批评。指出所谓“自由流动”是促使西方大众新闻媒介在发展中国家新闻界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苏联、东欧的改革潮流中,公开性已成为政治生活中最具吸引力的话题之一。对于长期习惯于管制性、灌输性新闻的人们来说,公开性给大众传播领域吹来一股清新之风。然而,在社会主义自治的南斯拉夫,倡导和实践公开性原则已有30多年历史.应当说,南斯拉夫新闻界贯彻公开性原则的一套办法、理论和经验,对有志于新闻改革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苏联、东欧的改革潮流中,公开性已成为政治生活中最具吸引力的话题之一.对于长期习惯于管制性、灌输性新闻的人们来说,公开性给大众传播领域吹来一股清新之风.然而,在社会主义自治的南斯拉夫,倡导和实践公开性原则已有30多年历史.应当说,南斯拉夫新闻界贯彻公开性原则的一套办法、理论和经验,对有志于新闻改革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法律为依据战后初期,南斯拉夫学习苏联的经验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在新闻领域,战时由党和部队严格控制报刊的体制由党和政府继续下来,一切宣传都必须严格按  相似文献   

6.
近一个时期来,苏联报刊一改过去死板、单调、沉闷的状况,扩大了报道的公开性。报刊办得比以往尖锐、泼辣了。用英国《泰晤士报》的话说,“它们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合乎于时代。”苏联现有中央、地方和事业性报纸8000多种,杂志5000多种,用55种民族语言出版,平均每个家庭有6种定期报刊。因此,苏联报刊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前途。苏联领导人看清了这一点,苏共二十七大一结束,戈尔巴乔夫就接见新闻界领导人,提出报刊改革、扩大公开性的问题,他指出:“公开性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要是没有它,我们就将一事无成。”扩大报道面,是苏联报刊贯彻公开性原则的前提。过去,苏联报刊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许多禁区。如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说,今天不存在原先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或“不容许”批评的“被禁的”题目、领域和现象了。  相似文献   

7.
他既是一位机敏灵活的外交官,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这两者的结合使他成为一位颇具魅力的人物。当戈尔巴乔夫出访西方时,他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官员。西方新闻界称赞他的活动是“官方同新闻界联系的新形式”,“使人看到了苏联的面目”,“感觉到苏联新闻界的变化”。在国内,他常常以评论员身份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或者作为报刊国际问题专栏的主持人。一些苏联观众和读者称赞他博学多识、语言流畅和富有幽默感。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闻界近一时期就一个紧迫而且关乎全局的问题在开展一场广泛的讨论: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如何认识这个巨变中的世界?国际新闻该怎么报道?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近半个世纪里,美国新闻界对国际问题的分析有一种“定式”:一切事态发展都以美苏争霸为标准加以衡量。他们的国际报道也相应地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凡是与两霸相争有关的事件都有新闻价值。因而写起新闻来“敌我”分明,“是非”明确,大有轻车熟路之感,不少新闻界人士对这个“新闻黄金时代”颇为怀念。 可如今,两霸争夺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和战乱,种族矛盾及残杀,领土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的“死灰复燃”,还有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贸易磨擦等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诚然,这些问题早已有之,但以前被美苏争霸这个“轴心问题”给遮住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则上升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说那个把西方国家搅得日夜不宁的穆斯林原教  相似文献   

9.
报上常用的“东方”、“西方”是政治概念,不地是理概念。东方国家泛指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也常列为“西方国家”。东、西方集团,主要指当今世界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组织成员国有7个: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苏联、匈牙利。北约组织成员国有16个:比利时、冰岛、丹麦、联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萄葡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东西方关系,当前主要指美苏关系,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我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个时髦的字眼:“透明度”。提高新闻透明度已经成为新闻同行的热门话题。怎样理解新闻的透明度,怎样提高新闻的透明度?本文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何谓新闻的透明度?敝人一孔之见,“透明度”者,公开性、开放性之谓也。换言之,即是新闻的公开程度或者开放程度。透明度的提出,既是新闻界自身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而且归根结底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产物。“文革”中,新闻报道基本上无  相似文献   

11.
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对中国传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防 《现代传播》2006,(1):112-113
新闻媒体已成为美国对外搞“和平演变”和策动“颜色革命”最得心应手的工具。这一情况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给中国传媒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一、舆论阵地绝不能让舆论宣传是国家权力的重要资源。苏联、东欧国家的惨痛教训表明,舆论阵地绝不能让,更不能丢,让出舆论阵地,就是丢权的开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倾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颠覆信息以影响苏联政局的当口,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毫无限制的“公开性”、“民主化”,为西方媒体进入苏联从事颠覆社会主义的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加紧抢占舆论…  相似文献   

12.
苏联新闻界在实行公开性和社会生活民主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报刊的威信也有所提高。1987年中央报刊的订户增加了1400万。但是,在实行公开性和民主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最近一段时间苏联领导人在肯定报刊在前一阶段中取得的成果的同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某些偏向,提出了下一阶段宣传的方向,综述如下: 一、强调要坚决实行公开性,要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学会在民主条件下生活和工作,“要耐心地对待各种探索,支持其成功,习惯那些不寻常的东西,不要到处当判官,要尊重反对者,不要把他们看作是“恶意拧松社会螺丝的人”。苏共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最近指出,报刊在谈到那些反对改革的行为时往往简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关于新闻特写的概念与前苏联及西方均有别。前苏联有关“特写”的界定相当于中国的“报告文学”,西方所说的“特写”则指“非纯新闻报道”,范围甚广。 五十年代,我国新闻界和文艺界曾用高尔基、波列伏依的基本观点来界定“特写”的概念,并加以发挥,刘白羽写的《论特写》(见《新闻战线》1958年第1期)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他写道:“近数年来,特写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从苏联介绍过来的。”“特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应当和诗歌、小说、戏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年鉴》已成为全国新闻单位、新闻教学研究单位和许多新闻界专家、学者的必备典籍,到今年下半年,它将在书架上排成厚厚的10部。这部由著名新闻工作者安岗创议,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全国新闻学会联合主办的具有学术性、权威性、指导性的大型辞书类工具书,获得中外新闻界的好评。美国某学术代表团评价:《中国新闻年鉴》的出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里程碑。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后苏联使馆立即购买了一至八本共5套。我国新闻界人士在国际交往中,也往往把“年鉴”作为礼品。它的最高发行量曾达到3万部,  相似文献   

15.
杨璐菁 《新闻世界》2011,(11):195-196
新闻专业主义一词来源于西方新闻界。一直以来,西方新闻界声称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指导实践,但近来发生的英国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而被迫停刊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出质疑。本文在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窃听丑闻中新闻媒体和从业者的失职行为,进而揭示出经济利益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变质的根源,同时呼吁西方新闻界应该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西方新闻界常用这类话语表达他们对新闻时效性的看法。西方记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见报(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其新闻价值越大;反之亦反。西方记者还认为:“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报纸、通讯社、时效就是金钱。”在这种新闻价值观和时间  相似文献   

17.
培植新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西方大众传媒流行的报道方式和常用的新闻再现技巧。由于西方新闻界对这一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加上“培植新闻”与我们所忌讳的“制造新闻”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人们始终对此有所顾虑,也就很少有人去“碰它”和  相似文献   

18.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西方新闻界老生常谈的两个基本概念。西方国家一些著名大学新闻系的写作教材中,对“硬”、“软”新闻的研究仍在继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界也逐渐加强了对这两种新闻的研究探索。与其他各个领域的报道一样,军事新闻亦有“硬”、“软”之分。具体分析和宏观把握军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对于改进完善军事新闻采写手段,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最初是1926年在巴黎成立的。二次大战巴黎沦陷后,该会停止活动。1941年再次在伦敦成立,1946年又宣布解散。同年6月,苏联、东欧等国家在哥本哈根成立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不久之后,由于东西方矛盾加剧,协会内部观点分歧,11个西方国家的新闻组织在退出该协会后,于1952年在布鲁塞尔另外召开代表大会,再次成立了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国际记联是西方最大的国际新闻组织,有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新闻界经常自我标榜说 ,西方的新闻报道如何如何“客观” ,如何如何“不偏不倚”。西方的新闻报道果真是“不偏不倚”、不存在任何主观倾向性的“纯客观报道”吗?对此 ,江泽民主席曾于2000年8月15日在北戴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的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论是中国的新闻界还是西方的新闻界 ,它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但是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中国的新闻 ,特别是对我们的《人民日报》 ,人们非常重视。如果它把某一个事实报道错误了 ,老百姓会信以为真。不像你们那儿 ,反正随便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