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本调查采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身份认同调查问卷》对124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调查,了解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性别身份认同和阶级身份认同,并探讨二者是如何通过个体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得以建构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从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超过30年的历史,"农民工"这一身份的异质性也在增强。其中平均年龄在26岁,人数接近1亿人,频繁在各地、各行业/企业跳槽的新生代农民工,其身份认同呈现明显的过渡性。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渴望成为城市人(趋)而不能,不愿成为农民(避)亦不能,徘徊在以城市居民身份替代农民工身份的过程之外,而且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对他们的双重身份排斥而导致的身份边缘化(半城半乡),以及既不认同农民工身份,也不认同城市居民身份的身份空白化(非城非乡)。本文梳理了认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5个理论视角,试图通过对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涵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群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动态建构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的梳理,为认识农民工身份困境提供理论思考资源。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来自制度性分类,而非个体在身份选择上的徘徊。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还来自制度性分类本身带有的地位高低的结构性,与他们渴望向上流动的动机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他们处于两种力量的角力之中,陷入双重排斥的处境。透过新生代农民工这些身份认同困境,可以看到城乡权力关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首先在于人的身份和谐.农民工身份存在制度身份与职业身份、政策身份与阶层身份的双重冲突,这种冲突既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解决农民工问题已作过很火努力,也反映了问题解决得不彻底.农民工的身份冲突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农民工问题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全局性、广泛性、深远性、系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互动中,农民工子女身份通过社会表征、社会认同等方式被社会群体建构,同时通过农民工子女自我表征和自我身份认同等方式主动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支配性社会表征、争端性社会表征和无约束性社会表征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面临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这种现状不仅制约着农民工的自我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分析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的种种显性表现,发现农民工身份认同正确与否,与农民工自身素质及消极的“自我归类模式”、城市居民的偏见及两者的“群际隔阂”、城乡不同的文化及“二元体制”的禁锢等因素相关。要化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应以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同时采取建立社区支持体系,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电影《世界》透过影片富有内涵的文化隐喻,体现出对当代中国社会现状的警觉观察和复杂思考。影片所揭示的城市中权力的空间化和情感的疏离化可以视作是潜伏着现代性之痛的“城市疤痕”,传达出电影对都市现实的深层质询。而对农民工身份危机的书写,则真实地聚焦着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显现出电影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持续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问题,综观其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观点: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定位会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选择趋向;其次,新生代农民工从消费方式、观念、结构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消费特点,体现出该群体对市民身份认同的诉求;最后,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消费,构建、巩固并维持自身塑造的市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渐深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外来农民工长期以来的付出是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着重要意义。但就我国现状来说,外来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融入中面临着很大困境,一直是城市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及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现代城市外来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态进退两难,阻碍着农民工自身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迫切需要深化研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化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本文阐述了城市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内涵,探讨了我国现代城市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的表现,分析了现代城市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如何化解现代城市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提出了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多丽丝·莱辛的早期小说《首饰盒》中的人物身份具有多重性,叙事节奏具有语音节奏和叙事节奏双重节奏,首次提出叙事人物的多重性、叙事节奏中的身份考问以及叙事文本中隐含着的身份本质。传递出浓厚的神秘主义和人世沧桑感,熔铸着作家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对边缘人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理解、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以及对社会的反省和思考,表现出了她对人类整体生存状态的一种认知和思考,传达出了她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个“我买故我在”的消费时代,消费是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新生代农民工则通过炫耀示差、模仿示同和素质内化等消费行为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农民市民化,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工身份转变和权益保护,但在传统制度和法律的框架下,实现农民工身份转变和权益保护阻力重重,农民工转变身份和维护权益的渴求被社会大环境所忽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农民工身份转变和权益保护的争取力度的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元经济体制的制度羁绊、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市民的公民权利意识淡漠以及农民工群体自身素质等几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全新的视角解读了农民工身份转变和权益保障的问题,有助于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各位同仁分析和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都市边缘农民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身份的双重性导致他们的边缘性社会地位。由于体制、立法、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在都市边缘农民工中缺位。建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同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不能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子弟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为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身份认同的危机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意感,他们经常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其不满情绪。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同城市人及其子女进入到同一的运行“通道”,感到不公正、自由被剥夺。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同样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并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进行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子弟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社会,他们成为了"漂泊的一族",并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身份认同的危机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意感,他们经常用一些消极的方式来倾泻其不满情绪。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同城市人及其子女进入到同一的运行"通道",感到不公正、自由被剥夺。应对身份认同危机的现实策略是尽快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农民工子弟同样能够进入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使教育走进农民工子弟的生活世界,并使农民工子弟和城市同龄人进行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增长的特殊劳动群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文化教育水平高,城市融入愿望强,职业期望值高,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强,希望对其身份进行重新认证。然而,由于乡土记忆、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其市民身份认同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进城不仅意味着时间上的断续,同时也发生着生活场域的继替,不同时空情境对农民工有着深刻的影响。基于农民工时空情境的变换,将“进城前-进城后”、“乡村-城市”之相应情境纳入分析范畴,有助于与农民工主体进行视角互易,进而深刻理解其日常生活实践,深化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农民市民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基于公民身份缺失的归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由于人口流动出现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成为一个"问题"。基于公民资格理论的分析,农民工的身份一直处在"公民——农民工——市民"的相互角力与焦虑之中。农民工身份的建构过程本身是一种权益受损的过程,它首先忽视了农民工作为公民的平等权利,同时在实际权益分配过程中,还有受到地方利益控制下的"市民"身份的阻碍。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求解需要公民身份制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身份处于不断的被建构过程中。中国农民身份经历了由农民变为农民工再到产业工人的变迁过程。但国家不同时期对农民身份制度的不同安排,都是权衡利弊,看到了潜在的产出大于成本,于是主动设计和安排制度,强制人们认同和执行。但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民的制度安排产生的惯性,使得农民工转换市民身份遇到很多障碍。改革阻碍农民身份转换的正式制度,重塑非正式制度来推进农民身份转换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20.
《孽子》是白先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引发争议的一部作品。同性恋题材下书写的一群孽子们在背负"三座大山"——道德伦理、父权专制、赎罪精神的边缘境遇压迫下顽强的生存着,用每个人的追求与努力为自己的身份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