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们的新闻给人的印象是:政策性新闻和会议新闻太多,人情味新闻太少;新闻报道中宣传味过浓,人情味似嫌不足。因此,受众要求改变这种现狀,呼唤新闻工作者多写一些人情味新闻。所谓人情味,就是指一种人所共有的,近似于或类似于共性的情感、趣味。人情味犹如一种适合大多数人胃口的调味品。新闻如果缺少了这种调味品,就好比无味的菜汤,难以让人开胃。那么,我们的新闻怎样才能更多一些人情味呢?是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新闻要在感情上与受众离得近些,更近些。多反映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呼声以及  相似文献   

2.
杨静 《新闻传播》2024,(3):109-111
在“暖新闻”话语实践中渗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值得深入探究,如何运用新闻采编技术完成“暖新闻”情感延伸同样值得深入思考。因此,围绕“暖新闻”受众心理的同化机制展开分析,从“对话”“提问”“回忆”三个具象化的新闻话语实践视角,论证了“暖新闻”铺垫情感基调、映射生活现实、升华故事情感的作用。建议新闻采编注重“暖新闻”的情感延伸,新闻主题既要有故事更要有温度,新闻受众既要有同感更要有思考,新闻产品既要有画面更要有力量。从而发挥“暖新闻”的话语实践作用,通过心理同化给予受众不断加温的新闻情感,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让新闻报道多点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报竞人择,多媒体激烈争夺读者市场的新形势下,新闻记者多些人情味,少些说教气,乃是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赢得读者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之举。然而,在积极探寻如何把人情味运用于新闻报道实践,  相似文献   

4.
让灾难性新闻充满人性光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何写好灾难性新闻?努力挖掘灾难中的人性光芒,使其产生积极的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灾难性新闻应富有人情味。一则报道能否打动人,关键在一个“情”字。灾难性新闻。影响面广,现场感强,感染力强,情感宣泄较为直接,往往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震撼。这就需要记者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抓住一个“情”字,从“人性”的角度去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今年3月初,  相似文献   

5.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 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些,以使自己的读者多些更多些呢?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7.
常常有读批评我们的一些新闻可读性差,写得干巴乏味,影响了阅读情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人情味。所谓“人情味”是指事实中本来就具有的足以动人情感的那种因素。近年来,人情味作为一种新闻价值要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新闻为什么要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呢?  相似文献   

8.
传播者所服务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群体,总称为“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新闻作品有所选择,取舍的标准也各有各的标尺。了解了这一点,传播者为受众服务才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人与人之间有共同性,受众都喜欢那些深入的、情感的、趣味的、形象的、带有悬念的和曲折起伏的新闻作品,为了达到这种心理效应.新闻写作者必然向自己的作品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办青年报刊的同志提出“和党中央靠得紧些再紧些,与青年离得近些再近些”,事实上,青年读物的出版工作也离不开这一原则。然而,遇到青年读物不太景气的形势,一些同志产生了这样的模糊认识:“紧些”和“近些”,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要“紧些”,就难免“远些”,要“近些”,就势必要“松些”。产生这样的模糊认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能正确理解,对青年特点的不能正确认识上,如凶杀、武侠、传奇、言情作品几十万、上百万地发行,泛滥于市场,而一般青年读物却越来越  相似文献   

10.
翻开我们的报纸,看一些文章,咂摸一下,觉得有这么几味儿:硬性说教多了些,少了那么一点循循善诱的劲儿,宣传味十足,少了点生活的趣味儿;要说情感,则多了些“大江东去”的豪迈,却少了几分“杨柳岸,晓风残月”绵长深切的细腻。归结起来,就是少了那么一点人情味。  相似文献   

11.
都市报的娱乐新闻应倡导“个性化”运作,从而避免跟风、炒作和低俗。温州都市报在娱乐新闻个性化的运作中,提出“亲俗”的操作理念。所谓“亲俗”,就是在新闻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加入人情味、增强贴近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发挥地域特色,讲究贴近艺术,追求通俗易懂。 一、通过发挥地域特色体现“亲俗”感 地方报娱乐新闻要凸显自身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亲俗是前提,是基础。那么,这样的“亲俗”感从何而来呢?亲传统、亲乡土,体现浓郁的地域特色,这往往是城市报的优势,娱乐新闻也不例外。温州是一个出新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价值要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的“接近性”也就是“贴近性”。我们认为晚报新闻更能体现其价值。贴近百姓思想,即新闻视角的大众化,新闻采编者最后确定的选题、选材、写作及其所宣传的思想观点,要真正为广大新闻受众所欢迎、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在追求信息及时播报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要吸引和赢得受众,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新闻特写这一表现形式,把重大新闻事件的详细情况告诉读者。本文作者从如何刻画新闻事件现场感、截取横断面、凸现人情味等几个方面,对新闻特写的采写方法进行了探讨,值得我们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佳 《声屏世界》2004,(11):26-27
新闻传播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受众为本位.报道有人情味的、有亲和力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各种媒介方式的不断涌现和各类媒体间竞争的白热化,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回归大众传媒服务于人的本质,几乎成了各大媒介的共同理念。在这方面.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可称得上是一个范例。看过《晚间新闻》的观众都会说,“没想到新闻也能这么好看!”  相似文献   

15.
在宣传改革和改革宣传的过程中,不少报纸都提出了增强“可读性、可亲性、可信性”的问题。要增强这“三性”就要敢于触及受众议论的热门话题,而这些热门话题又多是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受众议论的热点问题新闻不敢沾边或者只沾了一点边,叫受众如何亲你、信你呢!新闻是舆论传播的重要手段,它具有传播信息、反映舆论的功能。那么,怎样使新闻起到勇于触及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又能实现引导舆论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欣赏,我最爱那“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反常景象;作为一种品尝。我最爱那家乡风味以外麻辣酸怪味食品;那么作为品读。我自然喜欢那发人深思的新闻。他能以飨“受众”,大饱眼福,又给人以悦心怡性颐气的美感。这大概是所有读者的通性吧。近读《新闻知识》1991年第6期《新闻界不该发生的一件事”——由《“渴望”剧组来西安引起的思索》,就属我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好文章。人常说“人不亲行亲”。同“行”毕竟是以沫相濡,息息相关。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勾心斗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品,报纸对受众的"人文关怀"必然是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关怀"让社会新闻充满人情味从人文角度出发,社会新闻的关怀对象,显然应该是人性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义。而这种关怀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注、尊重和维护,以及在情感上  相似文献   

18.
所谓“理性新闻”就是新闻事实所提供确信息,要使人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后,能受到某种(或某些)教育、启迪,明白一点(或一些)道理,让人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在思想上打上较深的烙印,收到“雨过地皮湿”而不是“雨过地皮干”的宣传效果。 怎样才能多写出一些“理性新闻”呢? 一、立意侧重明理。就是要在确定稿件意境时,要侧重于让受众明白某一(些)道理。平铺直叙,就事写事,清汤寡水,味同嚼蜡,就会陷于“一般化”,在预选中就淘汰,寓理干事,事中有理,编者相中,读者(听众、观众)喝彩,即为佳作。诗有“诗眼”,文有文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依靠标题。标题是新闻之“目”,使新闻能够“眉目传情”,是每个编辑的基本功课。从新闻传播的受众——读者角度出发,去研究新闻标题如何实现人性化,展现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使新闻标题的信息揭示功能从“人”的角度通过“亲和”途径得以充分体现,我认为应该是编辑的又一“必修课”。概言之,标题制作应当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经济新闻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当今社会,不仅有大量的专业经济报道媒体,而且在综合性媒体中,经济新闻也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记者把经济新闻写得通俗些、生动些、贴近生活些,简而言之,即记者如果能掌握易读性技巧,那么受众怎么会觉得难懂、难以细读、难以留下印象呢?这里说的易读,不仅是让人容易读懂,文字流畅、简洁明快,更重要的是让人“悦”读、乐意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