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3月30日我随于永正老师到宁波讲学。于老师上了《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其间,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读了第二节课文,你有哪些词语不懂? 生:“络腮胡子”我不懂。师:什么样的胡子叫“络腮胡子”呢?谁知道? 生:连着鬓角的胡子被称为“络腮胡子”。  相似文献   

2.
一位教师讲《美丽的草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教师问:美丽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异口同声:是美丽的!再问:草原上有什么?答:草、鲜花、羊群……几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接下来,教师问:谁能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上黑板画画;又问谁能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到讲台前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后问:能用舞蹈表现吗?于是,几个孩子跳起了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离开文本解读的一堂课。有人在课后很气愤,认为这是对语文课的亵渎;可也有人说:这是一堂好课,体现了“愉快教学”、“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理念,也体现了多种学科整合的精神。看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本刊开展“好课标准”的研究和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结合教学实践继续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位教师讲《美丽的草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教师问:美丽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异口同声:是美丽的!再问:草原上有什么?答:草、鲜花、羊群……几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接下来,教师问:谁能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上黑板画画;又问谁能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到讲台前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后问:能用舞蹈表现吗?于是,几个孩子跳起了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离开文本解读的一堂课。有人在课后很气愤,认为这是对语文课的亵渎;可也有人说:这是一堂好课,体现了“愉快教学”、“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理念,也体现了多种学科整合的精神。看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本刊开展“好课标准”的研究和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结合教学实践继续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4.
黄老师教五年制小语九册22课《将相和》,根据课题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巧揭题义,达到了开“窗”窥“室”的效果。教学时,黄老师只用几句简短的课前谈话,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接着这样提问:《将相和》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的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将”和“相”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  相似文献   

5.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学研究》199O年第四期刊登的《<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欠妥》(六年制小语第八册19课),认为课题与课文内容不符合,与作者本意不符合,宜将原题《马背上的小红军》改为“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就是好。歌德有句赞颂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是值得深究的。我认为出色的题目能引人入胜,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好题目就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马背上的小红军》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作者提出改成“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此题只突  相似文献   

7.
《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相似文献   

8.
<正>了解、把握了好课的基本特点,在备课时就会多一点理性思考,多一点细心琢磨,就有可能让课堂教学收获更好的效果。好课,简单地说,就是教学效果好的课,一般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特点一,教学思路清晰这应该是好课最重要的基本特点。如课文《秋天的怀念》的教学思路设计:活动一:诗意地概说。活动二:细腻地品析。  相似文献   

9.
例谈语文课堂的“超链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上网的老师会有这样的体会,网络世界犹如无边的大海,徜徉在网络世界,点击着那一个个“超链接”按钮,有时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所适从,有时又会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细心观察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中也有一个个“超链接”——文本拓展。现在文本拓展似乎成了一种教学时髦,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不大气。于是在有限的40分钟内,资料链接四通八达。【镜头一】一位教师上《石头书》这篇课文时,只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后便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石的形成、作用以及雨痕、…  相似文献   

10.
江苏教育2005年第3期争鸣栏目刊登了《好课,怎一个“试上”了得!》一文。在作者看来好课不应多磨,磨课在课前,反对教者“试上”。读后颇受启发,也引起了一些思考。我们也反对“彩排”课、作假课,但对于教者“试上”,我的想法书录于后,仅作一孔之见——课堂,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好课,理应是教师和学校永恒的追求。关于好课标准的界定、表述尽可见  相似文献   

11.
经常上网的老师会有这样的体会:网络世界犹如无边的大海。徜徉在网络世界,点击着那一个个“超链接”按钮,有时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所适从;有时,又会给人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细心观察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中也有一个个“超链接”——文本拓展。现在文本拓展似乎成了一种教学时髦,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不大气。于是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资源连接四通八达,洋洋洒洒,学生们眼界大开,欢天喜地。【镜头一】一位教师上《石头书》这篇课文时,整堂课基本丢开教材,只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后让学生…  相似文献   

12.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个句子:“谁为哀者?”课文没有注解,而《教参》中释为:“谁是哀痛的人?”我以为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我们先看两个相仿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一堂好课的“生长”必须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煮书”阶段,一个是“煮课”阶段。所谓“煮书”,就是备课之前细细地钻研教材,品味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著一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到小学里听一位一年级老师教《她是谁》一课。有两个小镜头可把我吸引住了。当这位老师教了部分生字词让小朋友自由读课文以后,问:课文里的“她”说的是谁呢?有一个小朋友答:“她”说的是“老人”。另一个答:“她”是  相似文献   

15.
第八册《西门豹》中有这样一句话: “西门豹到了那里,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另一篇《马背上的小红军》又有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16.
纵观全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突出了一个“骗”字。作者独出匠心反其义而用之,充分地表现出小红军不畏艰难困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一、“骗”的原因小红军采用“骗”这种手段,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肯连累陈赓同志。这从课文中可以找出具体答案:一是陈赓同志两次把马让给他骑,二是陈赓同志要与他一同行走,三是陈赓同志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正因为如此,所以小红军千方百计要“骗”陈赓同志。  相似文献   

17.
人教社语文二室编的高语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对《拿来主义》一课中的“送去”,作注如下:“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种种罪恶行径。”笔者认为,此注是不确的,它实际上是把课文中的“送去”和“送去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又将之视同如“卖国主义”,这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只会引教学者入于迷途。依了这样的注解,就连上述参考书的编者自己,也感到课文有“疑难之处”:“主要是怎样正确理解第一段中‘送去主义’的关于‘学艺上’的事例。一般的看法部认为这些事例是揭露反动派的  相似文献   

18.
写文章讲究开头,好文章的好开头总有引人入胜之妙。要教好一课书,设计一个好开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调动起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的兴趣。我把这种开头叫做“课引子”。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在设计“课引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为了鼓励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教《天山景物记》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先写了《论语·述而》的一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问学生懂不懂,学生说第一句不懂,第二句懂。于是我把第一句里的“愤”和“悱”两字作了解释,这样学生就能译出这段话了:“孔子说:(我教学生),  相似文献   

19.
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0.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中“不对,我受骗了”(陈赓语)一句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笔。教学时,可扣紧一个“骗”字,指导小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教材。一、分析“骗”的原因。 1.课文写谁“骗”?谁“受骗”2.“骗”陈赓同志的小红军是个怎样的孩子(“十一、二岁”说明年龄很小;“黄黄的小脸”是说十分消瘦、面无血色;“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这是个聪明伶俐、工于心计的机灵鬼。这里的描写突出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同时也为下文表现小红军的心灵之美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