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一、什么是学前创造教育能否准确地把握学前创造教育的本质含义,直接影响学前创造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设定的内容与方向;影响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策  相似文献   

2.
由于学前创造教育与传统的幼儿教育在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有重要区别,所以本文指出实施学前创造教育需要突破已有的教育原则,并提出了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的新原则。  相似文献   

3.
袁爱玲 《山东教育》2002,(23):7-8,9
由于学前教育创造与传统的幼儿教育在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有重要区别,所以本文指出实施学前创造教育需要突破已有的教育原则,并提出了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的新原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我国学前创造教育理论不断吸收各方面的营养 ,正在实现着从关注“抽象的幼儿”到关注“具体的幼儿”的转变 ,如关注幼儿个体成长和终身发展 ;关注幼儿的人生幸福 ;重视幼儿作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促进幼儿的自我超越 ,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和创造能力 ;重视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和前瞻性 ,并力图把可能性变为现实 ,使每一个幼儿将来都能将自己的创造潜能和生命活力投入到造福全人类的崇高事业中 ;强调对具体幼儿特征的研究和对个体差异性的研究 ,并把个体之间的差异当作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去开发与利用 ,等等。基于这些理念 ,学前创造…  相似文献   

5.
对幼儿教师创造教育理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调查目的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是具体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推行学前创造教育,就应首先从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两方面搞清楚幼儿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而后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以便高质量地达到学前创造教育的目标.本调查的具体目的是:  相似文献   

6.
一、学前儿童创造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所谓创造教育 ,是根据创造学的研究 ,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 ,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新教育 ,旨在培养善于想象、富有创造力、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 ,使其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人。〔1〕从人才学的角度来说 ,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 ,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 ,创造教育是为将来创造发明打基础、做准备的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创造教育是培养、训练人的思维 ,特别是培养、训练创造思维的教育 ;从学习的角度看 ,…  相似文献   

7.
一、创新精神必须从学前儿童抓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时代的要求 ,因而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以培养创新精神必须从学前儿童抓起 ,学前儿童教育改革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创新” ,不仅包括“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而且包括“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 ,因此 ,学前儿童实施创新教育 ,可以创建适合每个儿童…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抓“双基”教学,后来抓智能发展,现在又进一步抓创造教育,逐步深化,不断提高,怎样实施创造教育,我们的做法是: 一、提高班主任老师对“三个面向”指示的认识,明确新时期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思想不端正,实施创造教育就是空话。先前,我校班主任老师中,普遍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难以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担心搞了创造教育会影响“应试教学”;二是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对小学生不必进行创造教育,不了解知识、智力、创造能力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三是把“创造”看得非常神秘,认为这是大人的事,小  相似文献   

9.
在深化创造教育的研究中,山东泰安市从宏观层面制定了四个方面的策略。一、在创造教育评价方面,研究并试行了“自主选择考试”,其中包括“一试多卷选择”、“一科多项选择”、“不定时多次选择”和“学科素质发展学分”四方面;在创造教育管理方面,构建并试行了教师自主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强化“两大意识”,突出“五种权利”,建立“三个机制”,达到“一个目标”。二、确定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是实施创造教育的载体;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依托;学科创造性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渠道;发挥实验区或实验点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学前创造教育要想真正能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奠好基,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挥出它的整体功能。而要发挥整体功能,就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因此,要从概念的界定,人的认知、创造与情感的互补性,创造性的思维结构,现代教育的功能以及大系统层次上,全面把握学前创造教育的整体性。活动是发挥前前创造教育整体功能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实质上是构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从管理体制看,必须运用高校管理的“可控制性”与“可选择性”的功能,为大学生创造力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并把握办学自主权和教学管理两个关键环节;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建立与之配套的运行良好的创造教育保障机制。当前,必须重视教学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导向机制、评价与监督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王卓青 《时代教育》2009,(9):216-217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型的人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教育,刨造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未来社会,将是创造的社会;未来人才的竞争,将是创造人才的竞争.本文着重阐述学前创造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创造教育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的本质的一种特性。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创造的潜能,也具有创造的天性。通过创造教育有效地加以引导和开发,蕴藏在人身上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变成现实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①一、创造教育的内涵1.创造教育的界定。什么是创造教育?国内外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教育;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阐明,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一、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纵观课程内容选择的历史,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经历了从学科知识课程向生活经验课程的转化。而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随着教育要现代化的呼声,又使生活经验课程回归到重视学科概念与结构的知识课程,以求智力的发达。经历了这样一个“钟摆”之后,从70年代中期以来,课程改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不是评判学生好坏,不是筛选“好学生”与“坏学生”。教育的目的是提供资源,使学生能够以健康方式自主地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功能、知识水平、创造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教育应当培养人的科学素质、艺术素质、信仰素质、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6.
创造教育应摆上教育改革的日程表●天津大港一中张万详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创造力研究、创造教育则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应该把创造教育摆上教育改革的日程表。一、创造型的人才与21世纪社会发展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目前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缺乏明晰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够明晰,主要表现在创造教育学与创造学、创造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对象上严重重叠。创造学、创造心理学等学科是以现实的创造者和实际的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它们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创造?什么是创造力?创造者有哪些人格特征?创造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它对外部客观环境有何要求?而创造教育学则从属于教育理论的范畴,它是以创造者的成长过程和培养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它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  相似文献   

18.
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是步入21世纪的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心和着力点。什么是“创新”?“创新”(innovation)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从事前所未有的活动,或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再次发现。“创新”与“创造”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并不等同。“创造”(creation)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创新”则既包含“前所未有”,又包容“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因此,“创新”比“创造”涵盖更宽泛,“创新”的最高层次是“创造”。  相似文献   

19.
创造教育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一步深化创造教育研究是“十五”期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践中要制定新策略 :建立科学的评价和管理机制 ,确保创造教育的积极发展 ;寻找创造教育实验的载体、依托、主渠道、突破口和生长点 ,推动创造教育的持续发展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实现创造教育的跨越发展 ;通过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 ,促进创造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自然教学与创造教育不可分割 陶行知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陶行知文集》第264页)“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它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人力要征服自然势力,必须发明、创造,运用身体以外的工具。”(《陶行知文集》第265页》教育要教给人创造,或引导人创造,启发人创造,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