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随着国内外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更新以及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种纺织品的概念逐渐被大众接受。特种纺织品是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生产的纺织品。本文主要从家用纺织品领域和防护服装领域阐述特种纺织品的最新应用,着重强调功能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家”是我们每一个人所了解和 所习惯的,它给人一种温暖、亲切、 可靠、安全、信任、依恋的感觉。从这 种意义上来说,“家”提供给我们的 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场所,而更 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和情感 体验。所以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 于自己的“真正”的家。学校作为教 师的另一个“家”,首先提供给每一 位教师的应该是一种“在家”的感 觉,而不应该是一种“无家可归”的 感觉。“不在家”的感觉与“在家”的 感觉相对立,它包括孤寂感、失落 感、紧张感、恐惧感、危机感、冷漠感 等。这些“不在家”的感觉的产生和 延续,会逐渐导致教师群体对学校 这个“家”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和情感 的失落,最终导致教师队伍群体的 质变和异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认为,体育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为实现全民强身健体的伟大目标奠定基础.但是实际上,一个人健康的定义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有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虚弱和没有疾病.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都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接触的机会,以及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机会,而与他人接触和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忘却一时的痛苦和烦恼,消除不良情绪.人是一种需要温暖和关爱的高等智慧动物,与人交往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良好需求,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告别冷漠     
在流光溢彩的都市里生活久了,人难免会被磨去些棱角,这也不算什么,只是可悲的是,我们的心也被磨得失去了光泽,越缩越小,最后变成了一颗颗坚硬的小石头。于是,我们忘记了感动。“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特蕾莎修女这样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5.
理解     
娃娃 《职业技术》2004,(1):37-37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渐渐冷漠。一直为世人所追求的理解、宽容,瞬间像一首陈旧的歌曲,慢慢逝去。一时,"朋友如浮云,金钱名利才是真"成为流行的口头语,你对我假天真,我跟你玩深沉,似乎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不带包装的东西,更不用说理解与宽容。于是,生活里便多了不少争吵,不少烦恼,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不,我们的生活需要理解,也需要朋友。理解是一种爱。它奉献给人们的是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人们可以筑起围墙,更应该架起桥梁",这便是理解。理解别人和被人理解都是一种幸福。当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也许你会…  相似文献   

6.
每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在工作、生活、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和交往中.除了自身所在单位具有正式关系外.会结成一种区别于正式组织的关系.即非正式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在较为一致的需要.兴趣、利益、经历等基础上自发地构成的一种关系.“同窗曰朋,同师曰友”为了寻找友谊和感情.满足某种需要和兴趣.心理状态一致或相似的人.往往会产生共同语言和感情上的共鸣.因而来往密切.  相似文献   

7.
摄影与绘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门类,它们同属于二维平面上的空间艺术,都是用画面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画家与摄影家同是在生活中挖掘美、提炼素材,用着同样的艺术语言--形、线、明暗或色彩来表达对生活的种种感受.它们都表现、记录着事物的一种状态,把形象固定在画面上以供我们观察、探讨、欣赏.使我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或是得到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虽然摄影与绘画有着相同的艺术语言,但是它们却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尤其从审美心理距离来看,两者的特点更为分明.  相似文献   

8.
当代家居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人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传统装饰是当代家居设计实现人类审美需求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传统装饰运用于当代家居设计是一种赋予生活以丰富的形式和秩序,美化人们的生活世界,提高人们的生活审美境界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装饰运用于现代家居装饰设计的审美原则来阐述现代家居装饰设计"饰简重意"的审美原则,强调传统装饰的"取其形,延其叉,传其神"的表现方式,即在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和的同时.又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一、融通式激励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它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人的精神面貌上也受到了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静 《湖南教育》2008,(5):18-19
面对冷漠的现实,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之心。海德格尔也喊出了“人,诗意地栖居”,他强调生活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因此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必须以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为基础。诗意,本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命题。一个读者给我打来电话,问:“怎样通俗地理解‘诗意地成长’?”我说:“通俗地说,诗意是指一种生存生活状态,一种理想的生存生活状态,一种审美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们每天面对琐碎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看作我们喜欢的事情,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审美,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意’。”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成长的前提。说到底,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而教师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太多的制度,我们已经规定了太多的纪律,然而,可否从诗意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教师的成长呢?  相似文献   

12.
过滤阳光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阳光下.阳光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给了我们追求理想的动力和勇气.但是,"阳光"有时也需要过滤.  相似文献   

13.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富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所以,在我们日常教学、教研活动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审美心理及其特点。一、审美心理及其特点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类型,既反映着人的高级精神需求,也反映着人的高度认识能力,是一种最具个体性、直觉性、创造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距离”探析汪松发心理距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产主的一种情感体验。具有这种情感体验的人,常常认为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交往困难,思想鸿沟难以逾越。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一旦产主了心理距离感,严重的会导致感情冷漠,精神麻木,毁坏学业。影响前程...  相似文献   

15.
从南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造,即清空、沉郁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清空,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推崇追慕,这和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和他们的隐居不仕的文化心理相契合,是词人在潜身草野、怡情山水的生活中为了求得对不可忍受现实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精神超脱相一致的审美选择。沉郁,是指南宋遗民词感情的深沉郁勃,遗民词人身虽隐居,但终生都没有忘怀故国、故家,失意和苦闷增加了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使其词在情绪的深沉和感情的力度上,都呈现出深沉郁勃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勇气是金     
一缕阳光从窗外照了进来,把温暖照在了我的身上。但是,阳光尽管温暖,却也不能把冷漠的心温暖。因为,老师叫我们上台讲话,大家都不敢上台。我也不敢上,我想:台下三四十个学生,上去不是让人笑话呀。我可不出这个洋相。  相似文献   

17.
明天 《家庭教育》2008,(1):34-36
通常,我们认为有家庭暴力的婚姻是没有了爱的婚姻,爱动武的丈夫是冷漠无情的人。事实上,家庭暴力是一种感情的隐藏,那些施暴者对爱的渴望,其实比谁都强烈。  相似文献   

18.
崔玉琴 《教书育人》2013,(26):17-18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的整合,寄宿制学校的增加,学生的生活范围、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和生理等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导致了寄宿生心理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情绪容易激动、性格孤僻、感情冷漠、沉默寡言等。一、对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牛蓝 《辽宁教育》2008,(1):18-19
我们总是在对学生讲人的社会性,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应当在集体中获得温暖的归属感.新世纪的青少年尤其要有团队意识,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归属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获得集体归属感的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波动,会觉得自己根基漂移.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人集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新朋友。在集体中获得安全感、温暖感与荣誉感啊。那么。他们为什么没能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获得集体归属感呢?一般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孤僻、冷漠、要强、偏执,因此难以得到集体的认同,教师一般也不太喜欢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张绵君 《教育艺术》2002,(11):14-15
艺术 ,作为审美现象 ,是人类终极关怀的一种形式。这种独特的形式 ,要求人们超越功利 ,注重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 ,把精神建设的主题 ,放在个体对社会真善美理想的人格确证上。艺术的终极关怀 ,是指向生活 ,指向人生。人生、人性 ,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多变的 ,也最为恒定的艺术主题 ,这个说不完、道不尽又永远前进的主题 ,需要艺术家用心灵的探索去获得创造的意义。表演艺术的审美理想 ,正是为了揭示丰富多彩的生活 ,表现生动的人生意义。这种揭示与表现 ,不是赤裸裸的 ,而是要体现一种意味 ,渗透着人的感情 ,对人的命运的关心 ,对人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