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从何来     
提起甜味物质,人们自然会想到糖,比如我们常吃的葡萄糖、果糖、蔗糖等.这些甜味物质是糖类化合物.其实,糖类化合物并非都有甜味,例如淀粉、纤维素等就无甜味.反之,不是糖类化合物,也不见得不甜,糖精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很甜,但不是糖类化合物.有甜味的物质可分50多个类型,糖类化合物只是甜味物的一个类型而已.  相似文献   

2.
实验一 分子的运动(课本26页) 分析 实验结果是倒入热开水的那杯水先品尝到甜味.因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这种运动越激烈.水与糖分子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形成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显著,所以在温度高的开水中先品尝到甜味. 改进或创新 1.放冰糖块做实验,先变甜与后变甜的时间差会更长些. 2.先放糖块,后缓慢注水入杯,比先注水,后投入糖块,实验效果会显著些. 3.在凉开水与热开水中,分别投入高锰酸钾颗粒(或其他化学药品,如硫酸铜等),观察水变紫红色的快慢,实验…  相似文献   

3.
《分子》这节课,从内容上分析,它是普通化学教材里的基本理论(即分子论).这个理论对于解决初中化学里的化学本质问题起着很大作用.但分子肉眼看不见,而初中学生刚接触微观现象等化学知识,这就给我们授课者带来一些困难,因此,上好《分子》这一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形象教学和通俗易懂的讲解.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一、采取直观的教具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确信分子是很小的、肉眼所不能看到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在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概念的时候,我们是从演示一个由氧化氮转变为二氧化氮的实验入手.这个实验说明无色的用肉眼看不见的氧化氮分子,与氧气分子反应,并能生成具有棕红色的二氧化氮分子,这些分子组成二氧化氮这种物质,所以我们就能看得见.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学生到田间施用氨水和施用农药时在一定远的距离内仍能闻到其气味  相似文献   

4.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了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时也令学生感到困惑,这些都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种熟悉的现象:在炎热的夏天,经常看见池塘中的鱼把头浮出水面,张口呼吸,这是为什么呢?又如,我们在学习构成物质的粒子时,可用这样的自然现象来创设情境:打开一瓶白醋,立即闻到醋的酸味;将一小块糖放到一杯水中,一段时间后,糖不见了,水却有了甜味。  相似文献   

5.
<正>【人生最爱的滋润】有个成语叫甘之如饴,饴就是咱们最早用高梁和大米等淀粉类原料发酵而成的糖。从很早很早开始,人类就自觉地追寻着甜的味道,而糖是甜味最佳的载体。化学上把糖类物质分析为多羟基的醛类和酮类的化合物,但对于我们来说,糖是巧克力,是大白兔奶糖、是蜂蜜、是甘蔗……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馒头、米饭中含有淀粉,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既有牙齿和舌的作用,又有唾液的作用。牙齿对馒头和米饭的消化仅仅是把馒头或米饭嚼烂和磨碎,而不会让其中的淀粉变化成别的物质。舌的作用也仅仅是起到搅拌的作用,也不会让淀粉变成别的物质。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产生的甜味与我们吃过的麦芽糖的甜味很相似。既然牙齿和舌的作用不能改变淀粉的成分,那么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糖只能是唾液的消化作用产生的结果。你可做下面实验来探究验证。  相似文献   

7.
分子趣谈     
谈起分子,真可谓使你趣闻充耳。当你把一瓶香水打开,虽然眼睛见不到香水的行踪,而鼻子却可“侦察”到它的存在,不一会儿,满屋都可闻到其香味;洗过的衣服,晾出来就会变干;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经过一段时间便不翼而飞了……。这些变化,原因何在?科学实验证明,物质都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则是其中的一种。当物质分到分子大小时,它的某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就不能保持了,可化学性质仍能保持着。所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体小。把1个水分子放大lqX)万倍也只…  相似文献   

8.
问:《磁场》是什么?答:磁场是一件物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但确实存在的物质.问:磁场既看不见、摸不到.怎样知道它确实存在?磁场又在那里呢?答:只要是自然界存在的东西,即使看不见、摸不到(如空气、电流、磁场等),我们也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它们对周围产生的作用来发现它、认识它.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去发现磁场的存在:把一些铁屑、小铁钉放在条形磁铁的周围仅不接触,就可看到这些铁屑或小铁钉被磁铁吸引而粘在磁铁的两极;上·这现象说明:磁体周围的空间跟非磁体周围村空间并不相同;由此可知磁体周…  相似文献   

9.
趣谈分子     
张水华 《初中生必读》2013,(9):35-35,38
谈起分子,真的会便你趣闻充耳。当你把一瓶香水打开,虽然眼睛见不到香水的行踪,而鼻子却可“侦察”到它的存在,不一会儿,满屋都可闻到其香味;洗过的衣服,晾出来就会变干;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经过一段时间便不翼而飞了……这些变化,原因何在?科学实验证明,物质都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所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则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分子是组成物质并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非常小,肉眼看不见,其他的感觉器官也感觉不出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子是非常小的呢?笔者在教学中给出了一组有趣的数据,巧借数据教学,不仅使学生对分子非常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摘录几条,以飨读者,一、1厘米3水里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如果把这些水分子分给全世界50亿人的话,那么每个人平均可分得水分子6.7×1012个;假如全世界50亿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来救这些分子,每人每秒数一个,需要20多万年才能数完.二…  相似文献   

11.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仅凭肉眼看不见这些粒子,在学习时必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正因为如此,这部分内容成了化学竞赛的一个命题热点。  相似文献   

12.
糖与巴掌     
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看见一名男同学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待。见这名男生已在等候,陶行知先后掏出四块糖给予奖励。第一块糖奖励他按时到校长室,第二块糖奖励他听从劝解,第三块糖奖励他有正义感,因为别的同学欺负女生,他才出手打人,第四块糖则奖励他知错就改。从此这名男同学再也不打人了。陶行知“奖你四块糖”的育人艺术,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启示。相比之下,我们不少教师在育人方面却缺乏这种艺术。学生犯了错误,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而是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斥责,甚至大打出手,“奖你四…  相似文献   

13.
蔗糖、葡萄糖、乳糖、果糖、麦芽糖等都是带有甜味的糖,化学家们还把没有甜味的淀粉也归属于糖类,因为人体摄入的淀粉在消化过程中会分解成葡萄糖。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糖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不同的糖具有不同性质,例如果糖的甜味比蔗糖强,而葡萄糖却没蔗糖甜。利用各种糖的不同特性,我们还可以做不少有趣的实验呢!  相似文献   

14.
解决数学问题总离不开转化。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有一些糖,每人分5块,多10块;如果现在人数增加到原人数的1.5倍,那么每人分4块就少2块。问这些糖共有多少块?(1995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这道题中有两个数是未知的:一个是人数,一个是糖的总块数。而且前后两次的人数又不相同,这就使问题更显纷繁复杂。因此,我们应当抓住“原人数”这个关键。只要把原人数求出来,则糖的总块数便可求得。然而,要求出原人数也有些困难,“拦路虎”是第二次人数增加为原人数的1.5倍。这可要好好动动脑筋,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相似文献   

15.
怎样学习英语词汇?这是英语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常常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学英语是从学单词开始的。单词好比是语言大厦上的砖头,没有砖头盖不了大厦,没有单词也就没有语言了.所以学好单词极为重要。可是,在英语教学中往往注重教语法,把学单词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致使词汇教学成了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还可以,而词汇知识却很少,这表现在对基本词汇的基本含义掌握得不准确、不全面,词语的搭配能力差,主动的词汇量小.对他们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6.
高健 《今日中学生》2006,(19):31-32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馒头、米饭中含有淀粉,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既有牙齿和舌的作用,又有唾液的作用.牙齿对馒头和米饭的消化仅仅是把馒头或米饭嚼烂和磨碎,而不会让其中的淀粉变化成别的物质.舌的作用也仅仅是起到搅拌的作用,也不会让淀粉变成别的物质.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产生的甜味与我们吃过的麦芽糖的甜味很相似.既然牙齿和舌的作用不能改变淀粉的成分,那么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糖只能是唾液的消化作用产生的结果.你可做下面实验来探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单元总体说明苏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将带领学生接触到有关化学方面的浅显知识。那么化学是什么?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正是这些物质的不断变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许学生对化学还比较陌生,其实,化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如我们熟悉的水,如果把它放在冰箱冷冻室里,液态的水慢慢变成固态的冰,把冰从冷冻室中拿出来,它又慢慢地变成液态的水。如果把一杯水放在炉子上加热或在太阳光下晒,液态水就会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天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变…  相似文献   

18.
一、导入:拿出三块砖头,分别让两位学生抱一抱,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其表情。再把这三块砖头放在幼儿三轮车上,推一推。比较一下,三块砖头是抱着轻,还是推着轻?强调原因:幼儿三轮车车轮子是圆的,阻力小,向前一滚就前进了。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小兔运南瓜》一课,南瓜是什么形状的?小兔是怎样运回家的?请看图。二、指导观察:1.整体观察,说大意。首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连续三幅图,对故事的大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三幅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然后请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只要能抓住故事的大致内容即可。教师不…  相似文献   

19.
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启蒙学科 ,刚开始学习时 ,同学们觉得这门学科不但有趣而且还很简单 ,但当学习到分子和原子、元素的相关知识时 ,爱好和兴趣似乎一下子被冻结 ,感觉化学好象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即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微观世界 ,所学知识突然间变得抽象起来 ,学习起来感到陌生和困难 ,为了能有效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一难题 ,现把分子、原子、元素三者的关系浅析如下 ,仅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分子、原子、元素的区别1 .概念上的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概念中强调分子只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而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这一点对…  相似文献   

20.
一场雨过后,三只小老鼠住的那幢小楼顶上出现了一道彩虹。鼠老大说:“彩虹一会儿就没了,快把它弄下来,可别浪费了。”鼠老二说:“弄下来以后做什么?”鼠小小说:“做糖吃吧!”三只小老鼠都爬到了楼顶上,它们一起抓住彩虹的一头,把它拉进了一口大缸里。搅啊搅加点糖;搅啊搅,加点奶;搅啊搅,再加点果汁。最后用细树枝插进缸里转一转,拉出来的就是彩虹棒棒糖了!三只小老鼠舍不得尝这些彩虹棒棒糖,到了晚上,他们捧着这些彩虹棒棒糖往外走去。他们在每一户人家的门上都插了一根,但插到最后一家的时候,彩虹棒棒糖刚好没有了。鼠老大看了看大门,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