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革”中的山阴路其实,“文革”期间横行一时的“成分论”或为“血统论”,并非始于“文革”,而是在大饥荒刚过去的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大行其道了,“文革”期间只是愈演愈烈的大爆发而已.“文革”前,住在我隔壁一个冯姓同学的姐姐从小学弹钢琴,而且刻苦程度在那年月很是罕见.我小时候因为多病,小学时期基本没怎么去学校上课每天清早我在她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中醒来,晚上又在她抑扬顿挫的琴声中入睡.有时半夜醒来,还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乐曲.但是因为她的父亲1957年被错划为有派,所以专业成绩再好也进不了音乐学院.此人“文革”后去了美国,博上毕业后成了一家著名乐团的独奏演员.  相似文献   

2.
我是江苏无锡人,1935年10月10日生.我于1953年考入同济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1957年毕业时被分配到云南省城建局,2个月后被下放到玉溪县(今玉溪市)建筑公司当工人.1958年下半年我回到省建工厅(原城建局)规划处,1962年被调到省设计院.“文革”后,任云南省设计院副院长,1984年起任云南省城乡规划研究院院长,1992年辞去院长一职,1995年退休.  相似文献   

3.
1982年秋天。我从华中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部毕业。分配到岳麓书社。那时岳麓书社刚刚创建,正在做整理出版湖南地方文献的事情。请有关学者列出一大批拟整理出版的湘人著作名单。有关出版计划得到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的批准,其中有著名的六大全集,即《王船山全集》、《魏源全集》、《王先谦全集》、《王闽运全集》、《曾国藩全集》、《左宗棠全集》。我当时认定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化事业,很有意义。我向社领导表示。愿意参与这项工作。一年多以后,社里将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的事情交给我来负责。  相似文献   

4.
周百义 《出版参考》2017,(12):26-29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世纪80年代伊始,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岳麓书社为代表的出版社抢救性地系统整理了一批中华传统文化典籍,解决了因“文革”而造成的书荒,掀起了出版界的第一次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热.第二次传统文化图书出版热是时隔数年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带动下而形成的.其中于丹《<论语>心得》先后销售数百万册,创下传统文化图书走进读者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5.
又到木棉花开时—我在图书馆的日日夜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宝珍 《图书馆论坛》2001,21(5):102-103,42
踏着新世纪的步伐 ,又到木棉花开时。弹指一挥间 ,我已在图书馆送走了几十个春秋。 1972年木棉花开的季节 ,我走进了图书馆 ,成为图书馆的一员。几十年来 ,风风雨雨 ,花开花落 ,岁月的流逝 ,总是脚步匆匆。留不住的岁月 ,却留住了让人难忘的情怀。1 图书馆与舞台我从事图书馆工作 ,纯属偶然。我原学中文专业 ,196 5年在华南师院 (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 )毕业后 ,被分配在学校当教师。由于出身于教师之家 ,从小对老师就情有独钟。如果不是“文革” ,可能至今我还是一个手执教鞭的教师匠。“文革”期间 ,我与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样 ,被下放…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国内出现一股“皇热”,这大概是由那本关于溥仪的文学传记《我的前半生》引起的。此书在文革前印数有限,流传不广,文革期间更遭到禁锢,文革后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7.
王文彬同志是新闻界的老前辈,解放后长期住在重庆,现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听说王老在“文革”中和“文革”后曾经整理编写了不少报刊史资料,我由于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工作,所以一直想拜望他。1984年秋,我利用带领学  相似文献   

8.
从我首次给报社投稿,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回头看看走过的道路,我无怨无悔,感慨万千:写作如耕耘,洒一分汗水就有一分收成,笔杆子不负有心人! 爱笔杆 我领取了写作的“入门证” 我在学生时代就爱好写作。由于作文常常受到老师表扬,高中毕业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中文系。哪曾想,大学只上了一年课,就赶上了“文革”,仅仅因为曾在报纸上登过一篇短文而被扣上“业务上的尖子,政治上的混蛋”的帽子,我的梦想破灭了。  相似文献   

9.
不解缘     
我于1973年春从教育战线转至出版战线,至今已经22个年头了。小的时候读书,毕业以后教书,到出版社后编书,现在又在管理出书。回顾前半生,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文革后期与改革开放前的出版业与今天的发展形势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然而,不论什么年代,什么社会条件,决定一个出版社的地位和形象靠的就是图书,是优秀图书,  相似文献   

10.
我是“十年动乱”期间毕业的初中生。说是初中也名不符实,因为正而八经的只是在“文革”前上过四年初小。一个半文盲的农村青年,能一步步走上我军师职领导岗位,助我成才的离不开新闻写作。1978年,我已当了三年多兵,名字已列入了老兵退伍名册。由于这年探家归来写了一篇《父亲当上了劳模》的小文被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刊用,竟引起了团机关的注意。那时部队“笔杆子”很缺,领导见我有点文字潜力,便将我提拔为干部,并调到政治处当了组织干事。一篇小新闻稿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1986年我从团组织股长岗位上被调到师组织科…  相似文献   

11.
冯雪峰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他在冷落与冤屈中溘然长逝后,我不断地读到怀念并描述他的文章,从而使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位德高望重的首任社长更加深了理解和尊敬.上世纪50年代我在他手下工作过,“文革”期间又在“牛棚”共过3年患难.那以后还在咸宁干校一道劳动了两年.其间,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在向阳湖我还同这位半生坎坷、备受折磨的老人同台讲用过一次.  相似文献   

12.
神圣的职责     
大学毕业后,我踏进了出版社的大门。在我的心目中,书是神圣的,出版社是书的殿堂。记得初中毕业时,正碰上“文革”,乱哄哄一阵之后,就是下农村、进工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碰撞要更多一些。在生命之旅中,我迷惘过,痛苦过,也寂寞过,是书给了我启迪和力量。书籍慰藉我心灵的创伤,也昭示我前进的方向。所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纪念创刊45周年,我原以为大会庆祝一番了事,没想到是开小型的读者座谈会听取批评、建议。这种做法打破了形式主义,开风气之先,令人耳目一新。人民日报创刊时我在华东解放区,直到1949年5月底随军进入上海后才看到它。从那时始,随时在报上发现问题就向报社提意见。“文革”前《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作情况》上刊登过的,“文革”抄家全散失了;“文革”过后提的,多见于《报纸动态》和《编采业务》,今天我都带来了。  相似文献   

14.
1960年夏天,我考取了上海中学.那时,上海中学很久没有招初中生了,这是多年后的第一届初中生.原先招生计划是五年一贯制,即初高中一共读5年,1965年毕业考大学.在初三时,校长叶克平说,还是6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初中毕业要参加中考.结果原来初中有5个班,考上高中的人数有4个班还多一点,又全市招收了几十个学生,编成6个班.1966年夏,就在我们准备高考时,"文革"开始了,紧接着废除高考.于是,我们又在学校呆了两年,我在上海中学读书整整8年.  相似文献   

15.
陈蕾 《记者摇篮》2010,(6):68-69
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找到我,说她想做电视主持人。当我带领她参观了一间新闻演播室后,她紧锁眉头,极富表情地问我:“你们主持人天天面对黑洞洞的镜头,啥感觉呀?”面对黑洞洞镜头的感觉?做了26年电视播音、主持的我,竞一下子语塞了。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整理思绪。过了许久,我告诉她“在黑洞洞镜头前的感觉,有风,有雨;像风,像雨”。  相似文献   

16.
1990年的某一天,我不经意间收到一封寄自台北的信函,信函的内容大抵是说:主办方即将在台北创办一本面向全球的大型华文儿童文学季刊,特邀全球各地的业界人士担任该刊的撰述委员,特邀撰委名单将在创刊号上刊布,望万勿推辞云云。从这封信函得知,本人有幸被推为大陆地区的特邀撰委。信函末的落款是该刊的创办人兼发行人,一个陌生的名字:林焕彰。收到这封信函,老实说,除了有些意外和高兴,更多的还是迟疑和忐忑,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复。在此之前,我从未与台湾方面有过交往,更别说直接担任台湾刊物的特邀撰委了。我知道,我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说白了还是内心深处那个挥之不去的“文革”印记在隐隐发生作用。有过“文革”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文革”期间“台湾关系”绝对是个令人心悸的可怕词语。多少家庭为此噩梦连连受尽折磨,我和我的家人就有切身体会。没过多久,同样内容的信函再次寄了过来。显然,寄件人希望我尽快回复,因为创刊号即将付梓了。这次,我没有再犹豫。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毕竟,时代的轮盘已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我细细阅读了创办人兼发行人真诚的邀请函和他那让人感动的“走上儿童文学的不归路”倾其所有“零花钱”的创刊设想后,我更相信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了。这就是1991年1月出刊,至今仍在持续出版的《儿童文学家》。这也是我与焕彰通信交流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崔述炜 《图书馆》1993,(4):55-56
湖南图书馆拥有“文革”资料数十万份,其来源有三:本馆征集、收购的;70年代初,省“人保组”、“市公检法军管会”和群众组织移交的;80年代初,省文化局在清理非法出版物时收缴的。在文革中,我馆已对部分资料做了整理,装订出传单、期刊合订本五百册和小报百余本。但对全部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整理,则是从“文革”后的1985年开始的。8年来,我们对这几十万份资料,  相似文献   

18.
索特纳穆,蒙古族,现年75岁。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蒙藏学校。1943年4月至194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45年参加革命。“文革”前曾任内蒙古文化局副局长,并兼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文革”中受迫害。1978年恢复工作,任内蒙古出版局顾问,随后任副局长。到1984年离休,索特纳穆同志为自治区的民族出版事业整整工作了37年。  相似文献   

19.
往事     
《新闻界》1997,(1)
往事“你愿意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吗?”一个穿土黄色土布军服、四十来岁的老八路操着山东口音微笑着问我。时间是1949年8月中旬。地点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光华分部的一间平房里。“愿意。”我回答:“可我不知道怎样参加法。”这年我十九岁。才从高中毕业,不懂事。...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 大学毕业前夕.我和同班学友A、B、C、D,5人,各掏5元钱,筹备了一个简易的谢师宴会. 举杯之际,我们请王教授作临别赠言. “各位同学毕业后一定很忙,”王教授一一打量着我们,说:“参加了工作,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看书,我期望各位至少一年看一本好书.”“一年看一本书?!”我们互相望望,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