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佳虹 《科教文汇》2011,(1):137-138
古筝是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有独特的音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历经千年,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山东筝派乐曲刚劲有力、朴实无华。乐曲《四段锦》是山东筝派最具代表性的曲目。通过对山东筝曲《四段锦》在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法以及音乐风格进行分析,帮助演奏者准确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深入把握山东筝曲的音乐风格以及演奏特点。  相似文献   

2.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的《琴诗》,用它来比喻师生之间的移情互动,方可构建和谐的教学乐章.……  相似文献   

3.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的《琴诗》,用它来比喻师生之间的移情互动,方可构建和谐的教学乐章。的确,师生和谐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成败。在新形势下,师生和谐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南弦索乐是流行于中原的民间器乐乐种,由此改编的筝曲音乐质朴、热情,《高山流水》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音乐以《老八板》为基础,历经了《单八板》、《双八板》、《流水板头》、《流水十六板》的衍变传承。演奏中运用的大指摇、按音等多种技法,造就了河南筝曲特有的气质。  相似文献   

5.
山东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艺人创作了丰富的古筝曲目,积累了大量的演奏经验和手法。山东筝曲富有刚劲、优丽、音韵浓郁的艺术特点。在全国各筝派中有着独特的风格。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以双手弹奏为特点的古筝新曲《庆丰年》的问世,使山东筝曲的面貌开始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09,(6):20-21
著名女歌星蔡琴在多年前就患上了眼疾,患有视网膜脱离症,甚至有失明的危险。她在参加某次电视节目时还要主持人扶上舞台中央,原来是眼疾复发,视力受到了影响。蔡琴根本看不清台下的观众,但在台上蔡琴依然有专业精神,在演唱《你的眼神》时,向台下观众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是我要你们看见我的眼神。"视网膜脱离到底有多严重?您是否了解视网膜脱离的症状?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就请上海市曙光医院眼科的缪晚虹副主任医师,为大家作一次关于视网膜脱离症的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7.
竹筒琴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竹管形击奏弦鸣乐器,因其悠久的发展历史、简单的材料和形制特征、单一的演奏方式等等,被称为是现代弦乐器的鼻祖。基于此,笔者在简要论述竹筒琴产生根源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竹筒琴的形制特征与演奏技巧,从而对该民间乐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影片《刮痧》和美剧《绝望的主妇》中教育孩子、法律和亲情、法律和友情三方面来探讨中美文化的共性,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中美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中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朱梅香 《科教文汇》2014,(10):98-99
本文主要从影片《刮痧》和美剧《绝望的主妇》中教育孩子、法律和亲情、法律和友情三方面来探讨中美文化的共性,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中美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中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汉代侯瑾《筝赋》中有云:"包群声以作主,冠重乐而为师,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筝者矣"。我国历来对古筝就很推崇,称古筝为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  相似文献   

11.
王恭 《学会》2017,(7):63-64
正古琴曲《风云际会》最初载于清同治三年出版的《琴学入门》下卷。编者上海邑庙玉清宫道人张鹤,是当时闽派琴家浦城祝桐君的弟子。张鹤在《琴学入门》凡例中这样介绍内容:(一)是谱(指《琴学入门》)分上下二卷,上卷摘录《与古斋琴谱》(祝桐君著名琴论著作,以后将另文介绍)。(二)下卷专列琴曲"分为五调,别以五音,共计二十曲。在这二十曲中,他特别提到"风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  相似文献   

12.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表现力极为丰富.在华夏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上,筝历经2500多年之流传,不断发展、完善,在历史音乐文化的大浪淘沙中独树一帜.众多抚筝听筝者借筝喻世、思人、赋情,建构起中国民族音乐长河中独特的筝文化.本文借研究魏晋南北朝至宋代音乐和文学作品对筝所表现的风格、意境等,尝试探讨古代筝艺"以悲为美"的艺术内涵,以达对古筝艺术"管中窥豹"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洪艳 《科教文汇》2007,(12S):212-213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表现力极为丰富。在华夏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上,筝历经2500多年之流传,不断发展、完善,在历史音乐文化的大浪淘沙中独树一帜。众多抚筝听筝者借筝喻世、思人、赋情,建构起中国民族音乐长河中独特的筝文化。本文借研究魏晋南北朝至宋代音乐和文学作品对筝所表现的风格、意境等,尝试探讨古代筝艺“以悲为美”的艺术内涵,以达对古筝艺术“管中窥豹”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风信子 《世界发明》2011,(11):93-93
最近被一部小成本电影《铜的琴》小轰了一下。东北某重工业城市,某废弃钢厂的两根烟囱要被炸了。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5,(15)
如今,海外观众通过电影了解中国文化,他们已经不满足只通过武侠电影来认识中国,他们迫切的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更希望能够从多角度了解我国的每一种文化。正是基于种种需求,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逐渐发展为对中国文化价值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6.
两度宣告公映延期后,中国首部三维CG大片——《魔比斯环》最终敲定于8月4日与国内观众见面,5月18日,深圳环球数码(IDMT)在媒体云集的文博会上宣布了《魔》片的全国首映日。  相似文献   

17.
潮州筝曲《诸宫调·粉红莲》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 《科教文汇》2011,(2):154-155
《粉红莲》是一首著名的潮州筝曲,并有很多版本。在《诸宫调粉红莲》中包括了四种调,它们几乎囊括了所有潮州音乐的调。这四个调的巧妙穿插和催奏的大量应用使得整个乐曲动静合一、富有变化。  相似文献   

18.
龚海龙 《科教文汇》2014,(20):69-71
索尔仁尼琴---这位在正义里守望、逆境中前行的伟大苏联作家,以其批判性的文学作品,采用独特的人文主义情怀来阐述人性之爱。本文以索尔仁尼琴的《红轮》为研究对象,首先将《红轮》以及命运多舛的创作历程呈现出来,然后从社会环境、文学传统以及宗教信仰三个角度,对《红轮》创作的文学背景加以深刻分析,目的是透过《红轮》这部长篇巨著,为现代人展现俄罗斯革命时期的芸芸众生与社会百态,最后则从《红轮》的文学视角出发,对索尔仁尼琴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批判主义等文学思想加以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变形金N3》,看过的观众应该有两种感受。一是该片继前两部之后继续风靡全球,在国内的票房也是相当火爆。据统计,迄今为止,该片的票房成绩已经在全球吸金8.8244L美元(折合人民币56.89亿),其中中国上映首日票房近亿元,不仅成为该系列最卖座的一部,甚至首日超过《阿凡达》的最好纪录。  相似文献   

20.
1995年,《红樱桃》、《阳光下的灿烂》等中国影片将观众重新引回影院,票房收入超过某些进口大片。然而,有人认为,这只是中国电影的末路狂欢,理由有三:(一)电影和电视同是科技进步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