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女性符号成为电视广告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该文对电视广告中女性符号的消费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维度审视了电视广告中女性符号的消费.  相似文献   

2.
“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女性正成为消费生活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化妆品市场上出现了男明星扎堆代言女性化妆品的风潮。本文借助文本分析法、个案访谈法等对此类广告的创意特征、女性受众的认知评价、产生机制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析。研究表明,男星代言女性化妆品广告这一消费文化现象折射出女性消费权力的扩张与两性关系的平等化趋势,同时,它也沦为媒介对女性新的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微博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日益呈现出新的特征:微博话题议程设置的情感消费;病毒式广告话语的符号消费;对女性欲望的二次消费,等等。本文试结合传播学和消费社会理论,对企业微博消费特征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消费社会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符号学意义上对消费社会中电视广告的作用及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从“身体政治的狂欢”和“个体的自我认同”两方面对消费社会电视广告中的自我消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摘要】21世纪,随着媒介渗透作用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广告的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不断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满足自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上受男权意识审视、挤压和支配的边缘化女性形象的不断强化,处在“看”与“被看”双重身份下,她们仍然难以逃脱媒体强大的影响,而陷入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漩涡。本文以“观展/表演典范”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当下媒体影像神话下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进行剖析,对研究传媒与消费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映雪 《新闻知识》2006,(11):85-86,52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正在日益广泛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但是网络媒体在社会性格的塑造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突出女性的特征,这种畸形的社会性别定位对女性的价值观及其社会行为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芙蓉姐姐”、木子美现象)。近几年来,很多的研究者都从两性角度对各种媒体进行过研究:描述了媒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分析其原因;运用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从网络传播和女性写作两个维度对“木子美”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以此来审视网络媒体对于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作用及意义所在;批评媒体没能客观地反映女性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当北方春寒料峭,南国已是暖意融融。在这新的时节,《文化与传播》与各位如约相见。本期"当代文化与传播"重点推介周春发副教授的《"男色消费"——男星代言女性化妆品广告的消费文化探析》。该文通过研究男星代言女性化妆品这一文化现象,探析此类广告的创意特征、女性受众的认知评价、产生机制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认为,男星代言女性化妆品广告这一消费文化现象折射出女性消费权力的扩张与两性关系的平等化趋势。同时,它  相似文献   

9.
青年女性作为爱情主题的星座命理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进入亲密关系时,往往借助互联网平台上的“地方性知识”来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进而对于不理想的亲密关系实现短暂逃避,并表达对于现实社会压力的心理抵抗。本研究以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探讨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为何频繁参考星座命理知识,并尝试理解现象背后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发现,算法技术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持续性愉悦体验,近乎于“零负反馈”的信息环境,研究者谓之“情感茧房”。在该场域中,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通过短暂逃避社会现实、建构理想自我来实现正向自我认知,进而对由亲密关系引发的社会压力表达心理抵抗。但是,她们做出该行为的同时,也伴随着自我异化的风险。因此,本文将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的媒介消费行为定义为一种算法控制下的“异化抵抗”。  相似文献   

10.
《瑞克和莫蒂》作为高口碑的科幻动画,在创作表达中呈现出想象力消费的美学特点。文章将从视觉、空间、人物、叙事、文化五个维度对该作品的想象力美学进行剖析:科幻属性、奇幻美学的画面呈现及“非人”景观表现出一种“视觉奇观消费”;空间“流动”、未来空间与“时间流”穿梭,使该作品具有“空间消费”特征;人物建构的反传统与非理性,人物造型的新奇性使该作品的想象力触及“想象的内在”—视觉背后的“情感”与“人物认同”;叙事中互文与戏仿的灵活运用,使其具有解构性与拼贴性,彰显出一种青年文化特征,促使青少年完成“部落划分”与“身份认同”;后假定性寓言、社会反讽是其想象力的第三维度——从视觉、情感到社会反思与民族寓言——满足着受众文化消费诉求。  相似文献   

11.
据调查资料显示,70%的社会购买力掌握在女性手中,女性购车族已经悄然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汽车消费"她"时代已经悄然形成.如要掌控女性汽车消费市场,必先洞察时代女性的消费心理,把准女性的消费脉搏.本文以调查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为基础,从女性购车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出发,并从4P视角提出精准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①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社会与历史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在人文社科领域被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媒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自然是无法避免的研究课题。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同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为研究此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电视荧屏上的“暖男”形象便是当前研究媒介和性别建构的现象之一,虽然涉及的是男性形象,但是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和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东方的不同处境。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对民工观念的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众传媒对于民工观念的影响力,以上海市徐汇区为样本,对民工的一般观念、消费观、维权观、婚恋观、留沪观等方面做了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民工观念方面的影响力总体上微弱;但是在消费、维权等特定领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不是“改变”旧的观念而是“形成”新的观念;媒介对民工观念的影响效果,受民工自身自然时空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制约。同时本文结合个案访谈,试图从历史因素、当前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媒介自身、政治、教育、城市等方面)和个人与家庭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做一番探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相似文献   

15.
谭丽 《新闻春秋》2023,(6):71-79
20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市场和资本力量的强势崛起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早期对民族国家的想象日益嬗变为对都市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想象,带有现代性印记的“摩登女郎”女性形象应运而生。她们所引领的都市流行风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成功地在中国动荡年代风靡了整个社会,建构起“摩登时代”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也投射出国人对现代女性以及现代生活的想象。但随着国内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摩登女郎”及其构建的消费文化遭到官方政府和社会舆论不遗余力的围剿,“摩登女郎”被冠以“帝国主义的推销员”与“时髦的叛国者”的罪恶头衔,为都市女性群体的时尚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强加上一层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摩登女郎”用消费时尚的行为和言论斥责,对官方政府和社会舆论的规训发起了有力的反击与挑战,洋货入超的贸易数字出现了不降反增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张甄 《新闻世界》2010,(10):93-94
本文以两则香水广告为例,探讨和分析了化妆品广告中男性和女性的形象特征及其关系地位,认为不论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都在被观看和消费,二者均依照异性的审美和价值而塑造。现代商业广告的理念标准不是男权社会的价值投射,而是商业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这些广告通过塑造男性和女性形象的理想典范,诱导男女受众进行模仿消费,以达到销售获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核心“社会性别”的角度观照大众传媒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常见的几种男性话语 :1、将女性视为“第二性” ;2、将女性对象化、物化 ;3、以男权标准区分“圣女”与“巫女”。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男权话语的根源 ,认为传媒中男权话语滥觞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并且至今存在于文化的观念层 ,同时与商品文化的兴盛有关 ,我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第三部分着重考察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主要在以下方面起作用 :1、传媒形成社会性别“刻板成见” ;2、传媒对弱势族群进行“消音” ;3、传媒所持的男性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8.
张诗蒂 《新闻界》2002,(2):37-39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至少发挥了一半的作用。然而人们对女性的评价有时却难保公平,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新闻媒体的误导,它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是很难估量的。新闻媒体如何端正观念,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题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人们通过记者的“眼睛”看到和通过媒体的“喉舌”听到女性的形象到底是什么:女性受苦受难,女性又坚韧不拔;女性是弱者,女性又是强者;女性是爱的使者,女性又是恶的化身……女性的形象如此复杂,新闻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女性社会形象的整体评价。一、传媒活动中的女…  相似文献   

19.
女性时尚杂志的传播内容与消费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水菊 《今传媒》2006,(11):56-57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产品的丰裕,如何推动消费,维持社会大生产的正常循环,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消费社会的特征已初见端倪,消费为主导、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得到了宣扬和追捧。女性时尚杂志通过不断制造时尚需求,刺激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出发,理解“审丑”现象中引导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消费的表征。“审丑”现象中的消费主要通过符号意义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来完成,具体体现为情感符号消费、社交符号消费、社会符号消费三种形态。研究发现,在资本的控制下,以流量逻辑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出现了这种倾向:事物的美丑已不再重要,我们进入了“审丑时代”,并引起大众的精神迷失与集体无意识,其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