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伯恩斯坦的“分类-架构”教学关系理论从知识和权力两个维度探索教学活动的实质性问题。分类是指不同知识之间界限维持的程度,亦即不同知识内容之间交叉融合的可能性;架构指师生对知识传递与接受的选择、组织、进度与时程的控制,反映了教学关系的权力结构。这一概念框架抓住了教学活动的本质,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由教学关系在分类和架构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所决定的。本研究论证了“分类-架构”框架解释大学本科教学的合理性,将分类和架构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并使用定量方法对该概念框架在中国本科教育场景中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于加深对大学教学活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英国教育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以一个崭新的视角研究学校课程,认为“一个社会如何选择、分类、传递和评价它认为有公共性的知识,反映了权力的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伯恩斯坦身上完全具有后现代的精神,不再把课程的知识内容看作是理所应  相似文献   

3.
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揭示了社会如何选择、分类、传递和评价教育知识,以及不同的教育知识编码类型与权力分配、社会控制的关系。本文依据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理论,从分类强度、构架强度、课程类型三方面,探讨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的课程类型及其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和评价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反映了权力的分配和社会控制原则。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依据“分类”和“构架”两个核心概念从更微观的层面剖析教育知识结构及潜在的权力关系,揭示不同编码类型反应了不同的权力分配原则。教育编码理论提醒我们,教育知识结构的变革会引起权力关系的变化,实践中需协调因教育知识结构改革而改变的权力分配,并积极建设与其知识变革相适应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5.
伯恩斯坦的“分类—架构”教育边界理论从“知识”与“权力”两个方面探索教育边界的实质性问题。“分类—架构”这一组概念抓住了课程教学的本质,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是由课程教学知识与师生关系在“分类”与“架构”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所决定和支配的。本研究基于现象教学在本质上强调横贯能力的培养与跨学科主题教学,采用“分类—架构”框架解释芬兰现象教学的合理性与独特性,将“分类”和“架构”两个核心概念贯穿于全文阐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主体与教学逻辑的融合机理,并在“弱分类—弱架构”框架下探析芬兰现象教学实现融合的三条实施路径,解析芬兰现象教学何以成功,旨在为推动我国课程教学改革以及促进知识共融与师生共生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6.
“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一、从课程社会学看“学校知识”课程社会学把学校中所传递的知识 ,视为课程如何加以组织、分配的知识结构与过程的问题。就是说 ,“学校知识”的问题 ,与其说探讨应当是什么知识 ,不如说探讨学校知识和课程的构成原理本身存在的基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焦点是 ,阐明课程组织的结构性分配原理 ,诸如学校知识选择之际的权力介入 ,课程编制中组织知识时的“分类”与“分层”之类的分配。早在 2 0世纪 6 0年代末至 70年初 ,英国的新教育社会学派就主张 ,必须立足于社会观点去理解课程 ,把学校中所教学的知识内容作为教育社会学的中心课题来…  相似文献   

7.
学校知识的社会建构是巴兹尔·伯恩斯坦教学话语理论的核心主题.伯恩斯坦提出"新"教育社会学对学校知识的社会学研究,过于强调了权力关系与学校知识之内容和形式的对应性关系,忽略了知识的内部组织规律.受到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伯恩斯坦考察了教学话语之社会建构的基本形式——中世纪课程知识的分化,认识到学校知识包含了两种秩序——"规约性话语"和"教导性话语".他发现,学校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本身的性质,也不仅仅是由社会权力关系决定的,而是渗透了外部意识形态的"再脉络化".然而,由于过分强化规约性话语的支配性作用,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很可能瓦解了学校知识本身的客观性和自主性,陷入相对主义和反智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伯恩斯坦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界的中心人物,从他早期关于鳊码理论的语音学著作到后来的课程与知识传递方面的论著,伯恩斯坦试图将宏观水平的阶级和权力与微观水平的学校教育过程联系起来。文章介绍了伯恩斯坦近来的一些教学实践模型,并结合其课程与教学理论阐述了伯恩斯坦全部结构主义的社会学方案。此外,文章还指出了伯恩斯坦著作中和经验主义与实用价值领域一些尚未解决或者没有回答的问题,尤其是与美国教育发展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摘果子”曾经是教育学和教育实践中的一则好比方。这则比方之所“本”是指:教学目标像“果子”那样具体、明确、先在,只等教者指明、学者摘取;面对“知识”,教者与学者都只是“旁观者”而非“生成者”(建构者)。在“主流(传统)哲学”看来,“知识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注视与反映”。人的心灵因此只是“镜子”和“白板”(或仓库)。建立在这种哲学基础之上的课程,其必然结果是用清晰而精确的术语去确定和陈述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亦如在树上挂着“果子”一样。教学过程也就因此成为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授—受”过程;在传递之中为了效率,便…  相似文献   

10.
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度王辉度者,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也。语文学科的“度”,指的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数量界限。它被规定在教材之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教材,包容了一定数量界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要求,即本学科的“度”。能否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度”...  相似文献   

11.
“两课”建设中存在着科学体系、教材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搞好“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就必需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体系、教材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构建具有针对性、富有个悱化的课堂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关系”视角下,教学行为可以被视为以知识为中介,促进关系生成、发展和重构的社会行动。既往关系残基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学的活动内容,教学过程是关系的构建过程,而教学评价涉及多重关系的联结和嵌入成效。以“个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由于太过突出个人的主体性作用,容易导致师生关系走向疏离,并形成有界存在的文化传统,生成个体与个体、知识与知识、个体与知识之间的界限。要突破这一困境,我们应该超越教学过程中的个体界限、时间界限、知识界限、技术界限和空间界限,基于动态的关系生成、发展和重构来理解教学,将教学作为一种关系汇流的过程,超越以“个体”为中心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教师课程创生是教师有意识地对课程进行的创造性建构,以构建更易于学生理解的课程知识.其关键在于教师与知识之间的动态生成过程,注重的是教师课程权力的主动实施.知识社会学认为,课程知识是官方知识,其背后裹挟着权力,知识通过分类和架构的方式加以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教师课程创生过程需要知识的情境性引入、知识的普遍性转变、知识的视域性融合.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我们从幼儿园课程时空的组织,课程中身体的组织和对课程生活机会的组织以及对课程活动的“全景敞视”出发,揭示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权力运作的实然状况,从中一窥幼儿在幼儿园课程活动场域中的生存境遇。分析发现,幼儿作为渗透着权力效应的栽体,被整合在知识和权力的共生体中。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以“知识”为讨论平台,个人性课程对存在性课程发起两大冲击:对个人意义的肯定,对知识权威的破除。借助知识的自为价值和功能价值的分析框架,在前课程研究领域,伴随着激烈的文化选择,存在性取向和个人性取向同样朝向了现实的幸福生活,但初步萌发了争论的焦点。现代学校的建制奠定了存在性课程的合法地位。在现代课程研究领域中,围绕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怎样对课程进行逻辑的组织”的问题,个人性课程从课程框架入侵,而后发展到课程结构的渗透;围绕着对“谁的知识”、“怎样的知识组织”、“怎样的知识传递”的问题的回答,存在性取向课程和个人性取向课程的争论又重新融合,再次走向人类的理想未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与教材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教材”的教材观已经过时 ,“用教材教”的思想恐怕也不能维持多久 ,编写教材、开发课程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一观念的转变 ,并非给教师增加一些任务那么简单 ,而是涉及到教育决策权力的再分配、教师地位的提升、教师角色的转换等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意义 :教育主体和专业能力的生成论及教师与教材 (或课程 )的关系 ,当然要将其归属于教育活动之中 ,而且只有在系统考察教育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才能获得一些认识。一般认为 ,在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一体多翼”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其中“一体”指劳动教育专用教材是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多翼”指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体现劳动教育特点与要求的学科教材,是进行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必要补充。研究分别从自我、他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内容二者关系的视角,构建涵盖劳动教育教材和非劳动教育教材的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劳动教育教材和相近课程教材、劳动教育教材与其他非劳动教育教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承载国家意志和传递不同文化知识的物质载体,教材建设实质是对我国权责分配及运行机制的内在反映。所有教材建设活动只有诉诸学校场域,才能促进国家事权框架的真正落实,这根源于作为权力“运行场”的学校与教材建设权责关联,作为意识“多棱镜”的教材与学校主体育人使命契合,作为公共产品的教材服务于学校“用户”需求的满足。正是国家与学校在主体关系、功能上的内在关联,确认了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学校向度,形成以治理践行法理的理念进路、以用权彰显赋权的内容进路和以专业协同权威的方式进路。统合学校教材建设的这三条进路,亦描绘出以学校为主场域、以学校为主体的教材发展蓝图,具体表征为学校场域事权划分法治化的价值愿景,教师政治意识和教材素养融合提升的组织愿景,以及教材体系多元化实施和良序运行的行动愿景。  相似文献   

19.
姜良滢 《科学课》2008,(9):56-57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其内部关系和结构主要表现为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妥善处理好“教材与课程、活动与思维、预设与生成”这三对关系,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社会学束家普尔认为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性.它是社会各知识权力共同体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而课程改革更是围绕“官方知识”的政治活动.与阿普尔的逻辑相一致,则“关于如何选择课程知识”的课程知识观也充满着意识形态性。它往往是作为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整个世界观的一部分而存在,并且在当代世界性课程改革进程中,由于课程知识观与某个知识权力共同体存在着特殊联系,因此在课程知识规领域,各知识观间更多的是“斗争”与“并存”关系。而非一个取代另一个的“转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