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辽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上节课学生对生活中的绿色植物有了初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我们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其真实的道德认知。因此,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链接,切实提高德育的生动性、实效性、开放性呢?现以国标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谈谈我在十年课改实践中的几点尝试和体会。一、让课堂散发出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3.
一、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程实施做好生活准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必须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体验道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果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仅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确立开放教学的思想观念,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提供生活准备。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耍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陈仁德 《海南教育》2013,(12):57-57
<正>《品德与社会》教学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社会生活,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生活这个"源头",让学生道德的知与行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一、以生活环境为底色,明确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是要以课程为载体,构建起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分年级目标体系。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教师以环保为例,师生共同确定了下一阶段的主题。《愿沈溪的水更清》,并调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在承接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将爱的教育与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现对三年级下册教材作一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在承接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将爱的教育与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现对三年级下册教材作一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8.
某校要举行一次"教学之春"课堂展示活动.张老师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一课.  相似文献   

9.
某校要举行一次“教学之春”课堂展示活动。张老师执教的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了展示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学校请来了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和全校品德课教师一起参加试教和评课。  相似文献   

10.
杨晶 《山东教育》2012,(Z4):97-98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多的优势。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习惯。问渠那得清如许——收集资料的习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内容十分宽泛,古代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天文地理、法律法规、逸人趣事、社会焦点等。其中有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学生课前有针对性地收集好与当堂课有关的资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这一习惯的。以四年级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为例。在学期的第一课时我与孩子们通读整  相似文献   

11.
<正>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闻名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以"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为单元主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悟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萌生出民族自豪感。引人入胜的京剧是第三课《我们的国粹》一课中的第一个小主题。2.学生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京剧最多只能做到"耳熟"而不"能详",他们对京剧不了解,对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更难有深刻认识。京剧对他们而言是居庙堂之高的,与他们没有任何情感关联。从心理上来说,五年级学生已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本课重要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教材分析]《为我们服务的人》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幸福生活"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的意义,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以及  相似文献   

13.
<正>[教材分析]《做最好的自己》是新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父母关心下成长》中的一课,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不足,寻求自信的支撑点,不断完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家庭作为学生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域,是儿童品德生长的原点;而《道德与法治》课,更是要教师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儿童的变化,走进儿童生活,让  相似文献   

14.
商维红 《学子》2013,(7):55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几名优秀生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用从第五课"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学到知识来设计和制作"人民  相似文献   

15.
新书快讯     
<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精心策划、中原教学名师胡邦霞及其团队悉心编写的《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七年级》日前正式出版。本书立足《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关要求,针对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进行研究,形成了对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共41篇。其中,七年级上册10课21篇,七年级下册10课20篇。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小心,别伤着》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主题之三。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围绕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让学生体会意外伤害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懂得避免意外伤害的必要,初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以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带有显著的社会化、生活化的学科特征。本文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主题下"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内容为基础执教的一堂延伸性社会课《火灾发生时》为课例,对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一、构建社会化的社会课堂  相似文献   

18.
《多少人为了我》是品德与社会(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教学目标观察、访问身边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学科文体简约,教师合理开发、建设课程资源,能使课程内容更加丰满,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一、激活教材资源品德教材本身体现了开放性、生活性,它既有简明的活动提示,又有生动的活动模块。师生可以凭借教材架设对话的平台、实践的园地,引发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如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有活动角、聪明谷、计划书、小调查等内容。在活动角板块的预设中,笔者就先让学生在课前找一找  相似文献   

20.
台湾南一版《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家》单元和大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的《我爱我家》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我与家"来展开的,虽然年级不同但是所针对的学生年龄很接近。探讨两地教材同一主题单元编写上的异同及各自特色,对大陆《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编写以及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