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甘恬 《新闻实践》2011,(10):16-16
去丽水市松阳县裕溪乡潘山村蹲点体验,尽管事先有心理准备,真到了山村,还是对那里的艰苦条件颇感意外。潘山村有13个自然村,大多数高居山上,相互之间距离遥远。我和钱江晚报的王玲瑛提出要到每个自然村都去走一走、看一看。村干部对我们的“雄心壮志”十分怀疑,觉得两个城市里来的小姑娘,恐怕跑一个村就趴下了。  相似文献   

2.
张锦娜 《大观周刊》2011,(13):134-134,129
本文采用文化他者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里的夏洛克的形象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夏洛克作为一个文化他者的犹太商人,在以基督教为主体的文化群体中深受歧视,饱受偏见,成为种族歧视与宗教迫害的牺牲品。但同时他积极寻求基督徒者的理解并求得平等相处的权利,但最终无法得到主流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其努力最终失败,成为一个悲剧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杜忆竹  徐开彬 《新闻大学》2024,(2):57-70+119
他者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待他者的态度体现出审视他者的不同方式。论文对纪录片《美国工厂》在豆瓣和IMDb的影评展开主题分析,旨在探究“他者是如何被审视的”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对他者的认知有三种情境,即先赋自我与绝对他者、关系中的他者,以及消失的他者。第一种情境将“我”与“他”视为相对独立的,第二种情境则认为自我与他者是相互构成的,第三种情境意味着对跨文化差异的否定性解读以及对我—他关系的转换。最后,论文讨论了他者审视过程中的情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明王朝离资本主义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当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成为新时期的起点的时候,明朝的技术水平和商品经济形态只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农业王国所能达到的最高峰——起点同时意味着终点  相似文献   

5.
4月7日至13日.我带了机关两位干部到磐安县高二乡小湖山村蹲点调研。高二乡因地处大盘山脉第二高峰而得名.是磐安县经济实力最差的一个乡。我们蹲点的小湖山村海拔800多米.与全省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农民收入普遍不高,生活比较艰苦。这次蹲点调研,时间虽短.收获很大,感想颇多。  相似文献   

6.
记忆的停泊     
那年,去了趟大寨。 在这个不寻常的山村,我终于看到了一个失掉记忆的老人,如何将自己的记忆停泊在历史的长河里;终于曲折地听到了一个失掉记忆的老人,如何去回溯他的不寻常的往事。 1995年春天,3月18日,我第一次踏进那个饱受历史风雨洗礼的山村——大寨。两扇斑驳陆离的大门里,三孔普普通通的砖窑下,生活着一对地地道道的老农。精神矍铄的女主人年近七旬,名字熟得很,叫宋立英,是  相似文献   

7.
"王海潮死了!"得知自己曾经采访过的朋友遭遇不幸,记者大为震惊.2009年2月4日,记者奔向了王海潮所在的村--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西井山村.  相似文献   

8.
多走一步多想一想多看一看齐玄江有一次,和新闻界的朋友聚会,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规定每人用一句话来描述偏远山村的景象。大家描述得都非常精彩,使我们看见了太阳下的沙漠、浓雾里的高山老林、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然而,我说:“县里官员来到一个山村帮助安电灯,村...  相似文献   

9.
(一) 他来了。笑眯眯的。张运山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沉甸甸的,一双大手捧出了他的新著《匠乡劲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吃惊了。望着他一米八四的个头,我忽然想起太行山顶迎风而立的塔松;接过他带着墨香的新书,我仿佛看见红旗渠畔挂满红灯笼似的柿树林。这异常的兴奋来自两个动因,一是佩服他的勤奋,二是赞赏他的敏捷。勤奋是文学工作者的基本功,敏捷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要素,张运山似乎兼而有之。这里引用两组可比数字,从中可见其人面貌。书的扉页上附有作者小传,其间说:张运山,1938年5月出生在河南林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他既没有书香门第的熏陶,更没有高校知识琼液的浇灌,  相似文献   

10.
赞美他     
我想写篇短文赞美他,赞美一个平凡的劳动者,一个图书管理员……那天,我刚在图书馆的科技阅览室坐定,就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回头一看,跟前站着一个瘦小的老人。他瘦削的脸,深邃的黑眼睛,配着那两道花白的剑眉,显得真有几分狠劲。我的心往下一沉,啊,又是他! 他朝我点点头:“跟我来!”我想:唉!怎么就达样没完没了呢!同时,禁不住暗暗骂了一句:你这个小图书管理员,有什么了不起! 上次,就是这个人给了我很大的难堪,我把两张演算稿纸揉成团,随手扔在地上。  相似文献   

11.
余志刚 《中国广播》2006,(6):75-75,74
我采写的广播新闻故事《一元五角钱三十八年情》荣获2005年度浙江省优秀广播作品二等奖。这对于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我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一元五角钱三十八年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38年前,一位山村女校长不忍心看到她的学生因  相似文献   

12.
云南永胜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留人留下了许多墓碑、建设碑、记事碑、摩崖等汉文历史石刻档案,对研究他留人这一特殊族群的社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韩敏  敖利 《东南传播》2022,(11):80-83
近年一批在华“洋网红”的自媒体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以及海外的YouTube等社交平台走红,他们为西方互联网用户开启了“近距离”“全景式”观察中国的一个新的信息渠道。本文以在华“洋网红”与西方主流媒体的论辩视频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对话与论辩策略。“洋网红”视频作品以“我”在中国现场的真实生活经验有力破解西方偏见,并且通过对话主体多元化、对话视角全面化、对话身份多重化等多重对话机制与西方媒体展开论辩,为国际用户知晓真实的中国图景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14.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山村中秋夜     
那年,我在一个山村小学教书,由于山高路险,一般很少回家。学校也就4间土坯房,3个年级占了3间房,另一间当了办公室。而我的床也安在办公室里,晚上拉上两个凳子一支楞,把靠墙的床板铺上,就成了卧室。学校就4名老师,其他3个都是自己村里的,下课就回家。每到晚上,整个学校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相似文献   

16.
陈娟娟 《军事记者》2009,(10):64-64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农民工与市民在城市生活中信息传播关系,以及对自我身份以及对方身份的认知与想象为出发点,指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是他者,市民对农民工的想象也是作为他者的想象,农民工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在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中均有了他者的感党.因此,建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理应从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建构出发,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一直是外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国制作了诸多关于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此类纪录片带有着强烈的预设前提下的"他者"意味,多数呈现出的是一个"妖魔化"的中国形象,而韩国KBS制作的2015特辑《超级中国》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贯有的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为铺垫,通过分析《超级中国》的中国形象探索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的塑造、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19.
王湜华 《传媒》2001,(11):42-43
前些天,庞旸送来她的新作《叶圣陶和他的家人》一书。该书封面的衬影即叶圣陶先生写给我父亲伯祥公《抄书》一诗手迹,想必当是作者建议设计者采用的,颇为合适;版面也宽松舒适,故二十七万余言的书竟排了四百余页,纸张虽不是很讲究,拿在手里却十分喜人,真有令人爱不释手之感。  相似文献   

20.
泰国新一轮政局动荡还是与他信有关。从反他信本人,然后反他信的制度,现在要反对“他信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