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2,(33):8
各级官员经常出现在版面上、镜头中,但这样的报道是真正的官员报道吗?真正的官员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和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角度看,媒体怎么破除官员报道的旧思维?在官员报道中,媒体可以发挥的空间在哪里?以上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老问题。但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已成共识的今天,  相似文献   

2.
达龙 《新闻世界》2013,(2):39-40
本文从当今官员报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入手,探讨打破官员报道"旧思维"的几种途径:摆正位置,正确看待媒体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关系;做到采访的深入和全面;打破僵化的褒扬(贬低)性的报道模式,做到报道的"平视化";善于采用一二人称,适当摒弃第三人称式报道;典型报道应多在领导干部的行为细节上诉诸笔端,从而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3.
从顺应民主政治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角度看,媒体破除官员报道的旧思维势在必行。如果从广义上说,有官员名字出现的报道就算官员报道,那么此类报道在媒体中随处可见。如果从狭义上说,能体现官员生活、个性、喜好及其他特点的报道才算真正的官员报道,那么此类新闻在当下是凤毛麟角。偶尔有个落马官员私生活的新闻通讯或特写  相似文献   

4.
对传统的官员报道,受众、记者、官员均不满意,对此类题材的革新,各方都有着迫切的期望。新闻业内普遍认为,官员报道既好写又难写。之所以说好写,是因为在长期的宣传模式(请注意非新闻模式)下,包括官员报道在内的与官员相关的报道通常受制于新闻审核制度,因此,这种报道本质上是为了政治或者政务宣传,报道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官员的  相似文献   

5.
官员是国家形象最具代表者和直接体现者,官员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对官员形象的认识通常借助媒介的建构。作为新锐时政期刊的《中国新闻周刊》在构建官员形象时秉持客观冷静的风格,坚持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相平衡,为读者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官员形象。在具体操作中,坚持多角度立体式构建人物,力求通过官员进行制度层面反思,以求实现时政期刊自身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当下会议新闻写作中常见的几种僵化模式,对当前会议新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发现主要有导语冗长甚至有些没有导语、报道形态的模式化、强调一些不可查证的事实、新闻用语的模糊性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新闻与宣传没有严格的分离,记者受思想意识的禁锢、政府官员对话语的掌控以及针对会议新闻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沈广彩 《新闻窗》2010,(6):75-76
在政治新闻报道中,媒体与记者的博弈是对记者而言,政府官员是其最为期待的采访对象,大到政策法规的解释,小到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官员的回答无一例外地代表了某个政府职权部门的看法,作为官方话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于是,记者无不挖空心思想从官员处获取“我想知道的”:怎样让记者按照“我设想的那样”进行报道.也成为官员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改进官员报道,当务之急是改变两极化报道的格局,让官员报道回归到生活常态,贴近百姓的生活体验。官员报道是一个重要的报道领域,它涉及政府形象的建构。所谓政府形象,是指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在作为行政客体的公民头脑中的有机反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它包括政府、公民、公民脑海中对政府认识的过程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一些电视新闻报道经常让人感觉有一种“端着”的味道。何谓“端着”?乃端着架子也。这里所说的“端着”倒并不是说某位官员端着架子,而是我们的新闻在报道中帮官员端着架子。  相似文献   

10.
政府官员在媒介中的形象呈现,不仅关系到政府形象塑造和现代行政机制的有效运行,也关系到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媒介对政府官员"雷人雷语"报道的定量分析,意在反思政府官员的媒介形象塑造与媒介素养的修得问题,也为媒介度量自身道德评判优位意识以及话语权的适当使用提供点滴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官员腐败、司法不公、制假售假、黑恶势力危害一方等等,这些丑陋现象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新闻舆论监督,是各新闻媒体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做好批评报道,利用好这把利剑,让党和政府满意,引起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教育部官员近来开始公开谈论大学的收费问题。这位官员认为,如果与中国每个家庭的现有收入相比,大学学费确实不低,但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整个投入相比,还只能算是一个小头儿。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一些电视新闻报道经常让人感觉有一种"端着"的味道.何谓"端着"?乃端着架子也.这里所说的"端着"倒并不是说某位官员端着架子,而是我们的新闻在报道中帮官员端着架子.  相似文献   

14.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13,(6):4-5
舆论监督是成本最小的纠错机制"不怕通报,就怕见报",是民间对一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甚至涉嫌违法乱纪的政府部门、政府官员的生动描述。它一方面说明了舆论监督的威慑力,另一方面也刻画出一些被监督者对待舆论监督的心态与态度。面对涉及本系统或辖区内问题的舆论监督,"地方官"通常有几种做法:一是讳疾忌医,竭力掩盖问题,阻挠报道,  相似文献   

15.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2,(33):13-15
只有近距离接触报道对象,才能向读者传达活生生的人物。而中国的官员,是个相当"特殊"的群体,要想近距离接触并不容易。一如何报道好一个官员?还原到新闻学理论,其实,就是如何做好人物报道。那么,人物报道有哪些要求呢?人物报道从浅到深,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从人物口中获得新资讯,  相似文献   

16.
赵金  濮端华 《青年记者》2003,(12):53-55
赵:报道事实,发表看法,是舆论监督的题中应有之意。在一个民主法制的国家,新闻媒体对政府及其官员提出批评,对司法行为发表意见,也是在其正常的权利范围之内。但是现在舆论监督的“越位”现象已经被新闻界认为是舆论监督实践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濮先生,就您的观察,这种“越位”是属于监督主体的职能越位呢,还是属于监督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社会舆情复杂多样,政府官员形象广受关注,如何客观认识和评价官员形象正在成为热点问题。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总体,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在大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需要提升,大学生获得政府官员信息的渠道绝大部分来自网络,但通常会理性分析才做出判断。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具备关注政府治理行为的公民素养及反思社会问题的正义感。针对社会上有关政府官员的传言或小道消息,大学生们认为消除其不良影响的途径首先是媒体的公开报道和政府的及时通报。本文最后提出改变人们心目中对政府官员不良形象的有效途径在于政府官员洁身自好,政府部门强化监管,以及政府机构与民众积极沟通的态度与诚意。  相似文献   

18.
据新华社华盛顿15日消息:在有关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的报道引发阿富汗等国穆斯林抗议活动后,美国《新闻周刊》在16日提前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就报道中不确之处表示道歉。《新闻周刊》编辑惠特克说,报道中有关美军方调查人员已经证实发生了亵渎《古兰经》事件的内容是不准确的。他说:“我们对报道中任何不准确之处表示歉意,并向由此事引发的骚乱受害者和受到牵连的美国士兵表达我们的同情。”惠特克说,那篇报道的来源是一位“熟悉内情的政府官员”。这位官员称,他在美军方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了这些内容。而在报道出版以后,那位官员又说,他…  相似文献   

19.
樊晓红  赵燕 《大观周刊》2012,(41):107-107
近年来,我国对官员问责制度的各个方面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做了较详细的规定。但在被问责官员复出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被问责官员的“带病复出”不仅影响了法制权威和行政责任的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公共利益。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被问责官员复出机制,从而更好地建设责任政府和维护公共利益,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当前干部选拔制度中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官员产生诉诸迷信办法来预测未来的动机程萍博士没有想到自己一项关于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调查,最终会被媒体解读为"中国第一份官员迷信报告",从而成为舆论的焦点。不少媒体在报道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