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大芦湖油田地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的渗流机理,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内流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探索了低渗透储层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利用新认识的低渗透油藏流体分布控制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在低渗透油藏中构造高部位为水层。而构造低部位为油层的特殊地质现象。研究成果无论是对油田早期的油气勘探,还是中后期的地质研究和油田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斜41井区沙三段油藏由多个砂砾岩体油藏组成,各个砂体的含油性不同,油水关系不一,储层描述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在充分认识该区油气富集规律的基础上,首次综合应用模型正演模拟和波阻抗反演技术,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砂砾岩扇体的识别能力,使储层解释的多解性降到最低限度。两项技术的成功运用,架起了地质与地震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为确定该区合理的储层解释方案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五号桩油田桩39井区油藏非均质性强、注采井网不完善、开发矛盾严重的问题,对该区三角洲砂体进行了精细的油藏地质研究,建立了精细的储层三维模型。将间接的、定性的、静态的地质研究与油藏数值模拟直接的、定量的、动态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区有利储集部位主要为河口坝微相,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沉积微相、注采井网及井网密度的综合控制,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有采无注、压力不足。  相似文献   

4.
孤岛油田馆1 2层系油藏埋藏浅、厚度薄、出砂严重,其地质条件及油资源品位较差。本文分析了馆1 2低品位油藏开采特征,总结了提高采油速率的做法。结果表明,低品位油藏注水开发是可行的,该油藏开采技术的研究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沾北3块沙一段为碳酸盐岩储层的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前虽进行了钻探,但由于对储层平面展布认识不清,效果不佳,因此,一直未能进行整体开发。为了加快该区勘探开发的步伐,为油田增储上产服务,深入研究目的层段的储层岩石类型、物性特征及微观孔喉结构模式,并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不仅对于拓宽沾北地区的找油气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对于济阳坳陷其它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摸索经验,提供技术积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高青油田高17块的油藏精细描述中,发现了决口水道微相,于是对其成因、沉积特征与模式、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认为决口水道是在河流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由主河道于大洪水期冲裂决口后,在广阔河道间形成的具有固定路径及一定限流作用的极窄、浅的短程小型水道,相当于新河道形成早期的"小型冲沟"阶段,其形成后对原主河流流量影响较小。其与河流沉积相比,具有粒度细、分选稍差、含泥量稍高、层理规模小、冲刷弱、略显正旋回、储层物性略差,特别是砂体极薄(<2.5m)而窄(<100m)等特点,建立了渐弱消失型、分枝型、末端扇型和汇入型4种沉积模式。因其窄小、分散而形成小而肥的井网控制不住的或注采不完善的剩余油富集砂体,又因其数目众多,剩余油储量非常可观,所以,其在油田挖潜及油田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疏松砂岩油藏在开发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出砂问题,导致储层物性改变,在储层中形成高渗条带甚至大孔道,加剧油藏的非均质性,影响油田的开发动态。综述了疏松砂岩油藏高渗条带识别技术的9种方法,讨论了大孔道的形成影响因素。运用生产特征方法和示踪剂方法对油田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判断高渗条带的存在性和方向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以沉积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为主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认识史南地区沙三中浊积岩岩性油藏储层分布规律,完善以三维地震测井约束反演为主的适应性储层描述技术。近年来史南地区沙三中岩性油藏滚动开发效果显著,成为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已开发青山口组油藏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在开展低渗透储层有效驱动体系、裂缝基质系统渗流特征、裂缝储层水驱油特点、裂缝储层渗吸法采油理论机理和应用矿场资料求取启动压力梯度方法及建立有效驱动模型等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理论探索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以提高有效动用为核心的裂缝性油层原井网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转线状注水调整、井网加密调整技术。应用这些技术指导了注水开发调整,为提高和改善开发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残余油藏是油藏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储层内部流体分布具有“物性与可动油丰度、轻烃含量呈反相关”的特点。据此在完井后可以利用录井和测井技术快捷准确地识别残余油藏。这不但能够为生产决策提供帮助,对研究油气成藏规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家油田是油气勘探多年的老区,出油层系多,从馆陶组到中古生界各套层系都见到油气显示,储层类型多,地质构造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快,使罗东地区的勘探非常困难,将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录井资料与开发动态资料有机结合,进行构造精细研究,同时对该区沉积特征和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到罗东地区3个潜力区,为该区勘探提供了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2.
陈22块位于陈家庄凸起西段,古近系由西、北、东三个方向向凸起高部位尖灭,形成地层超覆圈闭。根据陈22块东营组地层超覆油藏地质及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勘探部署的地层超覆油藏的地震描述技术,即地震相分析落实有利储层发育区;地震分频属性圈定主力含油小层分布范围,刻画其超覆线的位置;测井约束反演描述主力含油小层构造,确定钻探目标。这套技术在实际勘探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营11断块沙三段储层岩石薄片分析、X衍射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资料,从分析储层微观特征入手,对储层的潜在敏感性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该断块油气层开发过程中的保护储层工作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营子街地区沙三上亚段储层以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浊积砂为主,分布规律性不强,油水关系较为复杂.利用地质统计、地震相分析、测井反演等技术,分析了该区储层地震反射特征,落实有利储层分布范围,刻画主力含油小层构造,能较好的进行储层和油气分布预测.通过该区实际钻测资料证实,此方法可以较好的预测出沙三上储层的分布范围,为勘探目标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开发油层薄、油砂体小、带气顶、有边水、储量分散的非主力油层,必须加强开发方案前期储层特征研究,搞清储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发育和连通情况,并以油砂体为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和筛选。建立与砂体相适应的开发对策,才能有利于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本文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地震、分析测试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油气藏地质精细研究、油藏工程研究等技术方法。实践证明,利用水平井开采该类型油藏,取得了良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盐家砂砾油田沉积格局的复杂性,导致注采调整困难的实际情况,利用干扰试井技术,判断该油田的层间连通性,并结合其储层流体特征及储层敏感性评价结果,优化注水实验方案,完善注采井网,注水驱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为其他砂砾岩油藏注水及注采调整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超稠油开采开发中频繁的吞吐过程会对储层造成伤害,影响开发效果.针对该问题.对超稠油油藏储层的速敏、水敏、酸敏、热敏等敏感性进行了室内实验,分析了储层伤害微观机理,确定了造成超稠油油藏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粘土膨胀、酸碱溶蚀岩石形成颗粒和温度变化等,提出了相应的储层保护措施,为超稠油油藏储层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桩11块沙一段是一个上有气顶、下有边水的生物灰岩油气藏,储层薄、非均质严重,低孔、中低渗,是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的复杂油藏类型,该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呈现许多特有的现象和规律.通过分析油井动态资料和措施效果,确定了油藏的复合驱动方式和渗流规律,得出了酸化是该类油藏有效的增产手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岩性油藏由于其储层分布广、变化大、隐蔽性强、埋藏深,开发难度大,因此,油藏的前期描述工作成为开发该类油藏的关键。通过运用区域地质综合分析技术、地震识别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现河地区共发现沙三中亚段大小岩性砂体59个,并对其中Ⅰ类砂体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套隐蔽岩性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20.
利7断块沙二段储层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利7断块沙二段储层岩石学分析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油气层保护技术理论,对该区块储层敏感性机理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该区块储层敏感性特征,为该区块油气开发中的储层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