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慧珺 《海外英语》2013,(21):161-162
该文以著名作家林语堂的自译作品之一《啼笑皆非》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自译以及《啼笑皆非》此类自译作品的特征,其次将中英文本进行对比,举例阐述林语堂自译的忠实性,最后结合了林语堂自己的翻译理论分析自译不忠实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3.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跨文化的社会性活动,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伦理。本文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出发,探究林语堂在自译和他译(翻译他人作品)时,其遵循的翻译伦理有怎样的异同:自译者作为原文本理想的解读者,能够更加精确的传达原文的内涵,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从事自译的人凤毛麟角,但翻译者可以借鉴自译者的翻译策略,并对译者翻译权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情感态度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尚缺乏有关自译过程中态度转换的研究。《啼笑皆非》的汉译本是自译和合译的罕见案例,该书的前11章由林语堂亲自翻译,后12章由徐成斌负责翻译。本研究利用LIWC和AntConc软件对该书的中英文版本进行词频分析,深入探究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的态度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林语堂自译文中的愤怒情绪显著减少,与英文原作前11章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廖晓凤 《英语广场》2022,(33):15-18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重要步骤。理解原文的程度会影响译文的忠实程度,而表达的流利程度则直接影响译文的可读性,影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等。该案例节选自林语堂的自译作品《啼笑皆非》,从中分析译者在对原文有着高水平的理解和对译出语有着高水平的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所输出的译文与原文有何不同,以此来探讨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统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翻译的生成力问题。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4,(A5):26-27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谢晓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9):114-116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它更多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依照"目的法则",林语堂在《重编中国传奇》中采用变译的翻译方法对中国古代传奇小说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凸显人类个性主题,传递中国文化信息,这是译文文本得到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助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把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深入分析意识形态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影响。他对原语文本的选择及其翻译策略的使用都受到了来自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  相似文献   

9.
卢茜 《海外英语》2013,(22):172-173
翻译中的杂合现象是指译文中同时包含大量译入语成分和译出语成分。二者的融合不是译者随机而为,而是在通晓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使两种成分有机融合于译文之中,从而减少语言层面的差异给译入语读者带来的冲击感,同时译者有选择地保留能够最好展现译出语文化的部分。翻译领域普遍存在杂合现象,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林语堂将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中的四篇翻译成英文,在此书的翻译中,林灵活使用注释法、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等处理语言层面的差异,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归化、异化两种手段,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化解中英文化间的差异,使得译文呈现出杂合翻译的特点。该文以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为文本,尝试对该版译文中的杂合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相比普通意义上的翻译,自译的特殊性在于译者享有更大"自由",即常常对原作有更多改写,这似乎违背了翻译"忠实性"的本质要求,因此有很多关于自译是翻译还是创作的争论。以熊式一自译小说《天桥》为研究对象,以其对中国传统风俗和文化符号的翻译为关注点,从翻译伦理角度分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自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灵活变通,不囿于文本形式的束缚,而在写作意图层面,是恪守"忠实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译坛影响深远。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审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译作,发现其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译者中心"的翻译理念。以林语堂的自译作品《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为例,发现其在翻译策略的适应选择上,成功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达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2.
钱锋 《海外英语》2014,(5):126-127,130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该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林语堂和Davis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林语堂的译文在文化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Davis译文在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上较多的适应原文,总体上Davis译文的多维转换程度和适应整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赞誉,然认真研读和比对中英文文本,林语堂译本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原文本浅层理解的错误;由文化、历史原因导致其对文本的理解失误,以及文化背景和翻译手法引发的读者理解障碍;从文学接受和文化传播角度认为译文中存在解释不充分,导致无法完美地传达出原文体现的情感,以致削弱了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力。文言文翻译除了要认真研究原文本及相关文化背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愫外,还要考虑读者对译文的接受问题。这是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自翻译伦理提出后,传统的翻译批评因满足于解释原文与译文差异的翻译研究逐步受到诟病,转而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翻译看成译者的一种再创造的选择性行为。以翻译伦理模式为参照,宇文所安英译中国古代诗歌时,再现伦理使译文变得"真"、"信";服务伦理体现翻译的功能性;交际伦理强调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基于规范伦理对翻译行为和文本提出了基本规范,让译文具有更高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1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于1938年旅 居法国时创作的英文版小说。邀请郁达夫翻 译此书,他仅翻译了部分即遇害。今畅销全国 的《京华烟云》为张振玉所翻译,另有郁飞翻 译的《瞬息京华》和林语堂之女推荐译本……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7,(2):80-82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现象,文学自译却并不罕见。国内外很多作家都曾进行过自译实践,林语堂就是一位在自译领域大放异彩的著名作家。他借助于中英文创作、编译、自译等多种方式,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以林语堂作品为例,结合其翻译观,对林语堂文学自译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自译作品中厚重的理想主义文化情怀以及对审美要求始终如一的坚守,并分别就林语堂作品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牛妮妮 《商洛学院学报》2011,25(2):83-86,96
林语堂曾提出翻译的三标准"忠实、通顺、美",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继而创造性地将此标准同译者责任紧密相联,即"忠实"是译者对原著的责任;"通顺"是译者对读者的责任;"美"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基于前人对林语堂《幽梦影》译文的相关研究,在其中甄别、挑选若干译例并加以分析,充分地发掘其翻译标准与译者责任之间的微妙关系,以求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两部主要的英文作品,本文则从对这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考察出发,以自译的相关理论为支点,力图揭示林语堂英语创作中的"自译性"特征,为研究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中西融合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译界的一大难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计》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为了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的效果,可以大胆借鉴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在充分把握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语义形式,文化内涵,交际意图,力求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