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与哲学中的境界论密切相关,意境说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即出意境或出境界,这种理论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于各种艺术创作理论中。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如诗、书、画等,其所追求的目的都是在于出神妙的境界和意境,这实质是受境界论影响之体现。  相似文献   

2.
艺术家的创造意识是在一种全新的情感、全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中得以体现的,然而艺术创作的完成,最终得借助其具体的创作方法诉诸于视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来实现,并因而形成创作个性。创造意识与创作个性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艺术感觉是艺术创作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是艺术创作审美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力,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感觉又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灵感源,它包括着审美主体个性的情感运动和个性的艺术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4.
“梅红香劲出寒雪,志大识丰起眼光。”这是《咏红梅》中的诗句。前者主要说的是品性的修炼与价值的体现,后者主要说的是人生的追求与个性的发展。这里单就后者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不仅是教育的本体价值的体现,而且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的折射产物就是教育所追求的社会的价值,受教育者的个性培养与发展,正是实现全面教育的价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张帆 《中国德育》2004,(5):55-57
特色是学校的某种特殊性或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特色学校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具有显著育人效益的学校。一般以“追求创新、追求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实践优质教育,发展优秀个性”为办学目标,以“主动学习、不断创新”为办学精神,以“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为办学途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的创造意识是在一种全新的情感、全新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中得以体现的,然而艺术创作的完成,最终得借助其具体的创作方法诉诸于视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来实现,并因而形成创作个性。创造意识与创作个性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学个性是教师追求教学本身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在本质规定上,教学体现为独特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成人与成己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在行为样态上,教学个性体现为重构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文本,生成教学过程,妙用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文化一直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生态和谐的课堂应追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并构建和谐共存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力求多元互动,对话交流,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让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相得益彰,体现出一种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10.
谈到艺术创作就离不开情感这个词,艺术情感的完美表达是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从绘画作品中艺术情感的五个特征,尝试剖析艺术情感与画家个性、风格、情绪以及创作环境、背景时代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帮助人们深刻理解艺术情感对创作者的重要作用,它是始终贯穿在创作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艺术创造对艺术个性的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是追求审美的艺术个性,还是追求哲学认识论的概括性,成为一个长期悬疑的问题。艺术典型理论的基本倾向性是认识论的“普遍性”意义。这是一种艺术追求的迷失。我们必须清楚艺术创造应该追求什么?艺术的“普遍性”又是什么?否则,就会迷失艺术创造的努力方向。我们认为艺术创造应该指向对艺术个性的孜孜追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深化对人的理解,以及艺术对象、艺术主体和艺术个性之间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2.
含蓄美是艺术创作中所追求的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境界。从创作角度看,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要求创作者追求含蓄之美;从接受角度看,艺术作品的含蓄美有助于欣赏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无论从创作者还是欣赏者角度而言,艺术作品都应将含蓄美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范畴,并成为中国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研究意境思想观照下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意境思想运用于课程设计要求课程设计者采取"布白"艺术,并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在课程实施的意境创设过程中,课程使用者应采取必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家在艺术题材的选择,艺术创伤的动因及创伤个性的建构等方面都受到童年经验潜在的规范和制约。  相似文献   

15.
民族美术创作的根在生活中,必须首先加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参照,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流露,形成既是时代的又是民族的个性化的创作。民族美术教育应经常开展命题创作竞赛,上好社会实践课,走进自己的民族生活空间中汲取营养,追寻精神内涵的深入发展是当今民族美术创作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人孤独体验与诗人追求艺术独创性有密切关系,孤独与独创是一对孪生姐妹。诗人面对世俗合群观念的挑战,之间的二律背反具有特殊的审美范式。孤独体验并非冷血类,他们恰恰都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他们以移情的审美范式表达人情美,移情自然表现独有的创作个性。孤独体验促使他们将触须伸向无限时空,从中寻找超脱,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人生社会,时空合理转换展现内在丰富的美感质素。  相似文献   

17.
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贾氏艺术经验的获得、艺术意识的形成,生活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人生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在四十年的西安生活经验中完成的。贾氏借助"商州"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商州"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四十年的长安生活,他的文学艺术观念、精神追求和他的文人气质与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吸纳长安文化的风度和精神,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愈益开阔。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范畴并成为中国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教学意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并且是许多优秀教师着力追求的艺术天地。研究教学意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为整体美、情感美、动态美。教师创造教学意境需具有“虚静”的心境,视“对话”为理念支柱,以“模糊”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19.
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入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路向:我们要将人民作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中心、源泉和话题,从人民中挖掘典型形象作为创作的内容和主题,并从社会现实中寻找创作题材以凸显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审美认知、审美娱乐和审美教育等社会功能,能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新时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