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精品.这篇小说讲述了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黑人母亲,大女儿迪伊和小女儿麦琪之间的冲突.本文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分析该小说中三个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及其象征意义,显示作者对黑人女性的关注和对黑人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建立美丽的家园——《紫颜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的经典力作<紫颜色>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作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紫颜色>,通过对小说女性与自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表达了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美丽家园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李佳 《时代教育》2009,(8):63-63
张爱玲、王安忆,两个不同时代的上海女人,共同书写着上海这座城和上海的女人们.悲剧命运,成为了她们笔下女性的共同点.本文通过<十八春><长恨歌>两部小说展示的女性人生悲剧,探讨其作品中蕴舍的不同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明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它虽然是一个取经故事,但作者在设定取经途中的八十一难中,几乎每一难都有女性出现,她们有的是人,如女儿国国王,有的是妖怪,如白骨精等等.这些女性看似男性取经路上的陪衬,但与同时期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具有独立的人格.<西游记>中女性形象体现了吴承恩的伦理道德观与女性观,也是明代社会个性解放思潮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凌叔华<花之寺>、<女人>小说集女性人物描写中所建立的客观写实的艺术品格,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它与其他形式的小说创作相比有着显著不同:一是强化作者对人物心灵和命运的认知和感受,使作者成为人物遭遇的代言人.二是剖析作为资产阶级女性们的病态心理.三采取客观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相似文献   

6.
在<飘>和<我的安东妮亚>中,妇女不再是罪恶的根源,而是一种美国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都是自强不息的生活强者,她们独立自主,追求自由而又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极富人格魅力.但是,无论是女作者还是女主人公,她们依然没有走出男性文化传统的藩篱.  相似文献   

7.
海岩对传统的女性形象做了突破.他所塑造的女性的爱情观和事业观不再拘泥于世俗传统的风格.<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既伟大,又平凡,既具有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也不失爱恨情仇的凡夫平常心.这一切使我们看到了女性自身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把审视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人,从男性转向女性,着力塑造了思妇这一独特的审美形象.作者借助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丰富敏锐的内心情感世界,充分彰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孤独忧伤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苦闷.<古诗十九首>作为拟女性写作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为日后文人拟女性写作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良红 《文教资料》2008,(27):32-34
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高潮中的代表、美国小市镇黑人生活高超的记录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在保持传递民族文化重要性这一深刻主题的同时,为树立美国黑人女性叙述声音开辟了先河.该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为作者在文坛上赢得了稳定的地位.黑人女性叙述声音、叙事技巧和非纯粹艺术的创作三个方面是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最显著的叙事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萧红小说创作视点的深刻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几童视点、成年人理性视点、女性情感体验和诉说视点,分析萧红小说深刻的思想意蕴,我们发现:其中,儿童视点的成功运用,凸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人性和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虐杀人性的封建文化意识、封建桎梏表现出的极度反感;成年人理性制约的创作视点显示了作者对国民精神痼疾的反思和批判,揭示了呼兰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从女性视点切入妇女题材和形象的表现领域,诉说在男尊女卑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人格、价值、感觉和生存意义的缺失与生命的萎缩,用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生活体验来印证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深刻主题,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沈燕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51-54,104
20世纪初,海上女性小说杂志<眉语>培育了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批女性小说作者.这些女性小说作者可分为接受传统教育的旧式文人和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两类.她们的这些小说以言情为主,融人了时代内容,呈现出传统型和通俗型两种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2.
<圣天门口>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意蕴丰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作者描写了革命历史中女性命运和精神成长的轨迹,表现了女性在社会进程中的苦难与坚韧,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性思考.本文对<圣天门口>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对其创作成因和深层的审美意蕴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另外那个女人>,成功塑造了一个在生活和情感中备受煎熬的现代女性形象.本文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探究小说所展示的现代女性在工作、生活和两性关系中所承受的精神焦虑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乐丽萍 《文教资料》2009,(19):38-40
对于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女性主义批评家争议不断.本文作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运用主题分析的办法,探索了康拉德对于小说的女性角色及其小说的黑暗主题的阐释:女人正是导致男人沉沦的阴暗源头.在<黑暗的心>中,女人成了替罪的羔羊,而<黑暗的心>也因此成为了康拉德的厌女症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金色笔记>是英国着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中莱辛对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生存状态给予了充分的同情和关注.小说中描绘了传统女性和所谓的"自由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感悟和反思揭示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哀, 她们在精神都难以避免的一步步走入痛苦的困境,最终也难以逃脱.  相似文献   

16.
<黄墙纸>是女性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与传统女性哥特小说中不管清醒与否都以叙事者口中他者身份出现的女性人物不同,吉尔曼塑造了一个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这样一种极具哥特特征的形象,并以这个疯癫叙事者的口吻.通过独特的叙事话语表达了作者反抗父权压迫的内心世界.小说还一反传统的书写形式上,有意地运用了日记体.所有这些都是在以独特的隐蔽性表达了女性反抗父权压迫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对《呼啸山庄》开场的隐喻作用的剖析 ,来证明呼啸山庄事实上正是作者苦心构建起来的一个顽强地抵制着男性话语侵入的女性心灵世界。在对小说的进一步解读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故事的表层背后 ,隐藏着一部女性的“自恋史”与反抗史 ,复仇史 ,以及追求史。而这正是作者艾米丽·勃朗特自身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必须摈弃一切偏见与世俗的伦理道德观念 ,才能够进入这个用女性的生命体验编织出来的让人捉摸不定的风光奇特的女性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石点头>中申屠娘子为夫报仇,复仇动机体现了传统女性贞节观,故事叙述强调了女性冒死反抗、鱼死网破的反暴复仇意识,具有鲜明的福建家族制度、血缘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同时,这一"假扮新娘在洞房中严惩仇人"母题.来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还经由了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和唐宋代民间传闻等为中介.是一个古远、富有幽默意趣的复仇叙事模式的新交种.  相似文献   

19.
丹·布朗的小说<迭·芬奇密码>,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夹杂着大量怪异的符号和密码解读,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和审美体验.在<迭·芬奇密码>中,丹·布朗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解构了圣经,从对男权文化历史进行反思的角度叙述了一个"圣杯"的另类传奇,以"圣杯"被隐藏和被保护的"真相"来反映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女性神学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姚木兰是林语堂最钟爱的文学形象之一,在姚木兰的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人文思想、人生品昧和生活态度,甚至于作者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价值观,寄寓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珍重.从女性形象上看,<京华烟云>为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一个完美、鲜活的女性形象,即有着道家风骨的独特的姚木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