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陈旭 《新闻实践》2013,(8):53-54
在新媒体环境下,改进和创新广播新闻评论,扩大其舆论影响力,是当下广播内容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广播新闻评论的优势和不足 相比报纸评论、电视评论和网络评论,广播新闻评论在文字力度、呈现形式和逻辑工整性上都没有太大优势,它最核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新、快、活”三个字上。新,广播不问断、随时随地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就最新的新闻事件进行实时评论,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广播甚至能现场连线记者以口述的形式即刻发表评论,传递最新鲜的观点;快,广播评论简捷明快,口语化的表达虽说会让人记忆不深,但在当下依然能让受众很自然地接受,有先人为主的优势;活,广播新闻评论没有严格的文体、文风限制,表达直接、语言平实,从题材和形式上更贴近受众。但要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原有事件的分析上,还必须联系事物发生的各要素,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境遇尴尬。一方面,一些广播电台缺乏评论意识,广播新闻评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许多广播电台没有建立科学的评论机制,广播新闻评论形式混乱,节目同质化、评论模式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广播新闻评论个性化之路的探索明显滞后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的广播媒介中,新闻评论在以往节目表上的份量微乎其微。从1922年广播电台正式在中国开播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就像婴儿那样一步一步地学着自己走路,在挫折中成长。直到今天,成长起来的广播媒体开始走自己的路。2004年1月1日,由…  相似文献   

3.
广播评论遵循快乐原则的必要性 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这种文体形式在广播中具体应用。与报纸评论相比,短、精、集、活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广播评论的种类也多样:有播音评论,录音评论,口头评论,编者的话,编者按语等等,很多是从报纸评论中发展出来的。在时代的今天,广播评论要活起来,就要讲究广播评论的艺术特色,走自己的路。尤其重要的是,广播评论要抓住受众,就必须要讲快乐原则。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媒体间竞争加剧,各类媒体越来越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就报纸来讲,提供新闻和其他信息的速度、数量不如广播、电视,特别是互联网,但是,报纸对新闻事件所作的权威、深入、综合的报道却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这是报纸在媒体竞争中一个重要优势。评论,正以其论述权威而深刻的特点受到业内人士和读者的重视。近年来,各类报纸都以不同形式增加了评论的数量,增设了评论类的栏目或版面。 《深圳特区报》去年在新闻编辑中心单独设立评论组,同时对评论栏目进行了重新设置和定位。实践证明,评论工作的加强,在更好地发挥报纸的指导性、权威性、针对性、可读性方面,起到了其他新闻体裁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如何搞好党报的评论工作?借用一句现成的话就是:“两手都要硬”。 第一只手: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做文章,突出指导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是一种议论与新闻两种文体结合的边缘体裁。它源于议论文,在报纸以政论文为本位的时代,新闻评论重“评论”而轻“新闻”。随着全球新闻事业的发展,报纸逐渐由“以政论为本位”转入“以新闻为本位”,新闻性逐渐得到加强。新闻规律强调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追求信息量,以鲜明突出的新闻性吸引读者的注意。新闻性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表现是,立论以新闻为主要根据,其他材料,包括取自于史实的材料,仅为旁证。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河南濮阳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本着"新闻立台,评论强台"宗旨,充分发挥广播评论的短、快优势,更好地彰显广播媒体的思想性、权威性,增强了新闻广播宣传的舆论力量。广播宣传是靠声音传达思想的,广播声音一瞬即逝,听众来不及仔细琢磨,因此,广播评论在文风、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何写好符合广播特点要求的评论,也就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李宁 《中国广播》2011,(6):63-65
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频率要想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就必须走“新闻立台”之路。,本文认为,“新闻立台”之于地方新闻广播,整合联动全天覆盖是其突破口,本土新闻、评论节目和舆论监督节目是其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金波 《新闻实践》2011,(5):10-11
当今时代,信息是可以共享、复制的,观点却是独家的。 观点决定着媒体的高度、品质、声誉和影响力;观点是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广播新闻评论,体现的是电台的立场和话语权。而广播快评这种对新闻即时评点的节目形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海量信息时代里,越来越显示其优势和魅力。快评是主持人或评论员乃至听众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作出的简短的广播评论,一般由"新闻事实+评论"组成,其美学特征在于"短平快".  相似文献   

10.
广播中的评论员评论是指由评论员自己撰写(或参与撰写)并由自己播讲的评论,它是与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在广播实践中,新闻评论基本上有两种播出形式:播音员播诵或评论员播讲。由播音员自己播讲的“口头述评”是评论员评论的一种,这一形式现在被许多电台广泛采用,也说明了评论员评论的兴起和繁荣。 广播评论员评论的特征可以从外部特征和内部  相似文献   

11.
张育仁 《新闻界》2006,(1):131-132
广播新闻评论与任何一种纸媒新闻评论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那就是,广播新闻评论具有“边缘性”或者说“跨界性”的双重属性。也就是说,它同时具有电子传媒的属性,又具有文体写作的属性。如果我们要给广播新闻评论下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按声音传播规律,或者口说耳听的要  相似文献   

12.
杨树 《新闻界》2006,(2):79-80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媒中,广播早已落居“老三”之位。尽管如此,广播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受众,广播中的消息类和娱乐类节目一直是听众所喜爱的,相比较而言,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有些滞后。在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505件获奖作品中,广播类的只占135件,而在这135件作品中又仅有20篇评论作品。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获奖作品中仅占如此少的份额,不能不说是一种失常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决定着媒体的高度、品质、声誉和影响力。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广播新闻评论,则是广播新闻的精髓,体现的是电台的立场和话语权。有评论才有互动,有互动才有共鸣。而广播快评这种对新闻即时评点的节目形态,在网络  相似文献   

14.
计科宪 《报刊之友》2012,(12):153-154
新闻评论作为“报刊的“眼睛”和“报刊自己的“喉舌”,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新闻评论者“思想的力量”,具体包括思维力、选择力和判断力。新闻评论者通过自己的选择、阐释、判断,增加了新闻事实的认知价值,提供了一种有附加值的新判断。  相似文献   

15.
当下,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广播原有的优势越来越减弱。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需要补充更多的新型武器,而被广播业内人士誉为“轻型武器”的现场短新闻,以其“短、快、活”的优势,不仅受到广大听众欢迎和赞誉,而且已成为广播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佐料”和“绿叶”。现场短新闻给广播新闻增了光添了色,  相似文献   

16.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9,(11):51-52
1979年,时任中央电台台长的左漠野同志重提“广播要自己走路”的方针。为什么叫“重提”?因为早在1950年,中央主管新闻工作的胡乔木同志就提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左漠野台长首先抓了广播记者自己采写新闻的工作,当年,中央电台的广播中就出现了“本台消息”,接着他就开始抓广播人自己写评论的事。1980年8月18日,中央电台成立了评论组。我被指定为组长,  相似文献   

17.
王均 《中国广播》2005,(8):72-73
如何加强广播评论的写作是摆在我们广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而要强化广播评论写作,就必须与时俱进,走创新的道路。为充分发挥广播评论的作用,积极探索广播评论的改革,勇于创新。我们丹东电台在2000年,推出一档体现时代特点的评论——“一分钟论坛”节目,并为固定栏目,在《丹东新闻》节目播出。“一分钟论坛”的推出给广大听众以耳目一新的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地方广播要立足时代发展前沿,切实加强广播新闻评论写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广播新闻评论精品,传递广播新闻的时代强音。选题要新、广、实,忌旧、窄、空首先,选题要新,忌旧。广播新闻评论的选题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和社会关注度,实现新闻价值与评论价值的高度结合。这就要深入基  相似文献   

19.
封光 《中国广播》2014,(1):74-76
广播新闻评论要突出责任意识、广播意识、本土意识和风格意识,只有立足本土,突出特色,才能发挥出影响时代、引领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力 《新闻窗》2010,(1):68-69
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曾说过:“没有评论的报纸不是一张完整的报纸”,同样道理,电视如果没有评论也不能成其为一套完整的“电视”。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加大了新闻评论的力度,以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一大批新闻评论节目一改过去新闻传播“短、平、快”的单一特色,凭借其广度、深度、厚度引领着新闻传播的新走向,而电视评论这种报道形式的生命线正是它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