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也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文章讲述了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战争的丑陋、残酷和对爱情、理想的摧残。亨利在战争、爱情和死亡方面表现出的虚无主义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性格缺陷方面的原因,反映了海明威20年代迷茫的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和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主要写了两个主题,战争和爱情,将爱情安插于战争中。该书讲述了主人公亨利和女主角凯瑟琳相遇,相知,相恋,到后面亨利意外成为逃兵,侥幸生存下来的他决定放下武器,和凯瑟琳去另一个城市生活,但故事最后以凯瑟琳母子双亡落幕。国内对海明威作品语言风格和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居多,但是对汉译本的研究凤毛麟角,《永别了,武器》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很大,对当代青年成长具有启示意义。时代在进步,人们对翻译的要求也在前进,学习者要站在更前沿的角度去学习研究译作,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和平、反战的主题在今天更显得珍贵。  相似文献   

3.
《永别了,武器》是战争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表现了作者海明威对战争的幻灭与批判。但是,这种情感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分,蕴含在主人公亨利"硬汉"外表之下的,是海明威对理想自由世界的向往,这一点往往被诸多评论者所忽略。本文试图将《武器》与"单独媾和"、"准则英雄"的概念相结合,一方面论证战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探索海明威试图超越战争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作品《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痛斥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刻画出一段战争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在简单的情节中透露着哀伤。主人公亨利与凯瑟琳的关系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变化,爱情于他们从开始时的“心灵的避难所”,过渡到“精神的依托”,最后又升华到“生命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海霞 《文教资料》2013,(3):23-23,34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与《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贝瑞特两个新旧女性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杜彬 《快乐阅读》2012,(21):121
塑造硬汉形象是海明威文学创作主题特色。《永别了,武器》叙述了亨利中尉和凯瑟琳护士的感情生活,有力地描述了一战中和一战刚刚结束时这对儿年轻人复杂的心理,以及最后的爱情悲剧。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亨利的感情生活及在悲剧中体现出来的硬汉形象再现了海明威"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主题精神。  相似文献   

7.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把《永别了,武器》阐释成海明威对爱情的讴歌和对战争的憎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于其中凯瑟琳的形象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暗含在这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下的还有海明威对于女性的敌意与恐惧之情。  相似文献   

8.
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描写了战争与爱情。战争摧毁人的幸福和理想。享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是战争中觉醒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在战争中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的爱成了欢乐与痛苦的根源。爱情是美好的,然而战争中的爱情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相似文献   

9.
传统阅读认为<永别了,武器>中的男主人公亨利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硬汉,而女主人公凯瑟琳是男主人公孤单的慰藉品,是展现"硬汉子"人物的辅助物.文章从生态女权角度重新解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重新分析文中大自然﹑男主人公﹑女主人公这三者的关系,从而体现海明威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关爱的社会伦理意识,及其对女人和男人、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关注,证明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权意识的男作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阐述了他的战争观。战争是一场灾难,一个名副其实的屠宰场。亨利看透了战争的实质,逃离了部队。海明威认为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就像在着火木头上逃命的蚂蚁的命运,表达了他对那个战争中世界的特有认识。作品艺术地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永别了,武器》被认为是一部当代文学杰作,这部作品成功地描写了一战及其对青年人造成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伤害,这种伤害是不可磨灭、不可愈合的。《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反战题材小说,通篇都弥漫着反战思想,作品描述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无情,它剥夺了人类的幸福。同时这也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亨利就是海明威的真实写照。海明威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结合富有诗意的语言,对战争作了有力的抨击。  相似文献   

12.
张俐 《英语广场》2016,(12):8-9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探讨了20世纪初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战争题材小说《永别了,武器》:一是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小说《永别了,武器》不同于其他小说的特殊时代意义;二是深度剖析凯瑟琳这一完美女性形象的不完美性;最后探讨了小说中大量运用的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13.
《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通常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其存在价值主要是“男人的审美对象”、“征服对象”,这是因为人们只看到凯瑟琳性格中温柔的一面,而忽视了她性格中独立、坚强的另一面。凯瑟琳在亨利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凯瑟琳引导亨利思考,并使他懂得真爱。凯瑟琳及死产儿的死是有深意的,象征着亨利脱离了母体,从男孩蜕变为独立的成熟的男人。  相似文献   

14.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反战小说。作为美国文学里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在这部小说里主要描述了战争给美国年轻一代精神和肉体上带来的巨大伤害。本文主要论述了战争是如何迫使主人公费雷德里克.亨利一步步走向迷惘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一位理想女性形象——凯瑟琳·巴克莱。她勇敢地追求爱情,清楚地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她对待死亡时有着非凡地勇敢和镇定。她的悲剧结局也感动了众多读者,并且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因此,本文总结道凯瑟琳是海明威定义中的理想女性,并且反映了那个年代女性真实形象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作家海明威曾亲历两次世界大战,他创作的关于战争主题的作品表明了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早期的代表作品《永别了,武器》就是战争主题作品中的突出代表。《永别了,武器》是对战争罪恶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的深切的渴望与热切的呼唤。环境描写在作品中很好地"映衬"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17.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其艺术技巧的成熟,标志着海明威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本文试从爱情主题归于虚幻、人性在现代社会的异化、战争导致的荒谬感和传统悲剧精神的消解等方面对《永别了,武器》做出现代阐释,更进一步地挖掘作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死亡是海明威小说的重要主题。而他的小说中无论是躯体的还是精神的死亡主题,绝大多数都与战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本文主要分析了《永别了,武器》中人物躯体的死亡和《太阳照样升起》中"迷惘的一代"战后精神或心理的死亡,以此揭示战争的毁灭性和海明威强烈的反战情绪。  相似文献   

19.
《永别了 ,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作者的“影子”。他受资产阶级欺骗 ,怀着美好的理想参战 ,在参战的过程中认清了战争的真面目后采取了反战行动。然而个人无法与战争、社会抗衡 ,他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感到了迷惘。他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海明威在他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中将由战争带来的幻灭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幻灭感主要体现在主人公亨利对爱情和战争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本文重点分析亨利的爱情观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亨利由视爱情为游戏到将其当作救治恐慌与寂寞的药剂,再到将其作为生活的全部,以及最终意识到爱情的虚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