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葡萄月令》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最能代表其语体风格的散文作品。其女儿汪明在《名家之后读名家之作》中如是说:"写完了这篇散文,他(指汪曾祺,笔者注)自己的得意之色已浮在脸上……"。显然,汪曾祺先生对自己的这篇作品也是非常满意的。然而,对于这样一篇内容与写法都非常别致的散文作品,学生在交流读后的最初感受时,却说:像流水账,看不出有什么好;像是说明文,写如何种葡萄的等等。看来,这篇散文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消除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败笔不败,新义不新——汪曾祺《聊斋新义》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确不同凡响!艺坛趋势已由各具面目的千姿百态走向各种艺术形式的移植、变异、综合。小说名家汪曾祺的《聊斋新义》(《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改写于《聊斋》故事,可谓具有现代意识,别开生面。蒲松林与汪曾祺是我所崇拜的两位一古一今作家,当我一看  相似文献   

3.
在由《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目改写成的《聊斋新义》系列小说中,汪曾祺自述在改编上主要是遵循"小改而大动"的原则,力求"参以己意,使成新篇"。《聊斋新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其现代性中。本文拟从小说技巧的融合、现代意识的注入、小说观念的更新三个层面探讨其改写中体现的现代性,并藉以观照《聊斋新义》在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5.
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说人生没有完美,总会出现一些不足。那些活跃在文坛上的大文人,一不小心也会美中不足,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事。汪曾祺咬牙吃苦瓜汪曾祺在某篇短文里写过这样一句话:"要写一写我在昆明吃过的东西,可以写一大本。"所以汪曾祺写了不少关于"吃"的文章,比如《豆腐》《手把肉》《韭菜花》等。有一次,汪曾祺说:"世上没有我不吃的东西。"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外地人一提起"苦肠丸子"就  相似文献   

6.
刘培育 《教育》2011,(26):49-50
1987年,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一个颇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金岳霖先生》的文章,在知识界引起了反响,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金岳霖热。据说,这篇文章还收入了中学课本。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说,他和王浩是好朋友,"相当熟",王浩是国际知名学者,而他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岳霖的"。接着,汪曾祺发表了  相似文献   

7.
《葡萄月令》是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自然的年轮”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也是汪曾祺先生散文的代表作。该单元的重点在“现代散文的疏与密”(散文的布局安排),为了能够上一节有“语文味”的课,我对这一课做了四次改动,并选取其中两种构思,完成了两次公开课。  相似文献   

8.
九百多年前北宋的大文豪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当代大作家汪曾祺先生登临岳阳楼之后,也写下一篇《岳阳楼记》。前者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而后者则作为相关文章被多种教学资料选入。拜读汪先生的《岳阳楼记》,有一句话定格在眼  相似文献   

9.
郭文斌的近作《陪木子李到平凉》(下文简称《平凉》)不是一篇很好理解的小说。郭文斌有“北方汪曾祺”的美誉。汪曾祺小说大多写得明丽,清淡,  相似文献   

10.
凭吊与思索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作者为一部叫《胡同之没》的摄影艺术集写的序言,但这序言却没有写成一篇关于照片的说明文字或是胡同回忆录,而是写成了一篇思情并茂的文化散文。新时期文学以来,文化散文悄然崛起,蔚成大观,譬如余秋雨、韩少功等的散文,但这些散文是以理性思辨为主要特征的;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则表现出浓郁的感性体验色彩,显示出文化散文的别一种风格。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用朴素、简练、传神的白描语言,凭借他对北京市民生活和胡同历史的深厚积累与体验,把北京的独特景观——胡同景象与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高健 《学语文》2014,(2):42-43
正《复仇》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是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汪曾祺认为可看做他早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一篇寓言体小说,《复仇》是一篇具有现实指涉的小说,汪曾祺也自陈这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直接指涉是中国40年代中期的时局,或如杰姆逊所说的"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但纵观小说,并不只有一层表层指涉这么简单,小说开篇所引用庄子之语:"复仇者不折镆干。  相似文献   

12.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而成,因为先前的史书已经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后续又没有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的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①.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收录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人生低谷时创作的一篇散文。1958年汪曾祺被划为右派,下放到河北张家口农科所劳动改造。汪曾祺说,“初干农活,当然很累。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  相似文献   

14.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它是袁珂根据《风俗通》中的两篇短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改写而成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情节较易复述。与后面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互相呼应,共同探讨人类的起源。所以,要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作为神话,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新课程教育理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确定"人"在当代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本案例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落实了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6.
《草船借箭》是一篇讲读课文。它是根据《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改写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读到汪曾祺的一篇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写作上深受老师的影响。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的点点滴滴,其中对老师是如何教学生创作的,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介绍。读完全文,禁不住感慨:沈从文先生不愧为一代宗师,不但文章写得好,还深谙作文教学之道。他的许多做法,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依然有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薛颖 《语文天地》2012,(23):27-28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笔疏朗清淡,诙谐幽默,寥寥几件事就勾勒出一位别具个性的教授形象。有人说:汪曾祺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酒是需要细品才能体味出其芳醇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也是如此。一读叹其人初读《金岳霖先生》,读到的是金岳霖的  相似文献   

19.
邓刚的《全是真事》、小楂的《留美故事》、汪曾祺的《桥边小说三题》、王润滋的《小说三题》等,都是集束小说。集束小说一般由两篇以上篇幅较小的短篇或者微型小说组成,就其中每一篇的形制体式、结构间架看来,它们与常规小说有着较大的区别。常规小说要求题材的丰富和结构的完善,要有相对丰富的细节,还要有曲折变化的层次,否则,它会显得纤弱并缺乏灵幼感。而集束小说则不然,就其中的某一篇看,体式结构的要求不象常规小说那样严格,往往只取一  相似文献   

20.
《八千岁》是汪曾祺的一篇有关吝啬鬼题材的小说,借助八千岁这样一个形象,汪曾祺批判了冷漠、自私、无趣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对传统"义"的认同以及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