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德拉小说创作实践所努力以赴的主题 :存在。他的小说“面向实事本身”,明确而集中地致力于人的具体生存境遇的描绘和人的存在范畴的勘探。适应于此 ,他的小说叙述手法亦有别于传统 ,所谓“双重叙述”,既是艺术的 ,又是批评的 ,批评隐藏于艺术语言的运动和变化里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学批评价值思想最集中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将“美学的标准”放在第一位,科学地确立了学批评是学艺术美的守护神地位。“历史的标准”必然地生发出学批评社会功利的价值取向,从而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学批评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人关怀是马克思恩格斯学批评终极性的价值取向,在对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全面解放的追求中,“美学”与“历史”达到了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借鉴了日本私小说“三位一体”的叙述方式,但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标准的影响,郁达夫在叙述人称与视角的使用以及文本中叙述时间的安排上,体现出不同于日本私小说作家的艺术追求,达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帕慕克认为小说阅读体验中总会包含着思维操作,并认为其中有九项最重要的意识活动值得注意。这些意识活动描绘了读者感受与体验小说时意识活动的渐进过程,在调动我们各方面感觉“渐入”“渐出”小说世界的过程中,却无不与想象力有关。我们对文化艺术或文学进行研究之时,都不能忽视人的主观感觉.只有这样才利于叙述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也才能体现叙述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张平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小说处女作《祭妻》之所以在当时“伤痕文学”的小说创作潮流中,显得有些不同流俗,至今看来仍然没有被完全地遮蔽和淹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兰子这样一位带有一定的精神超拔性,别具相当人性深度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姐姐》讲述的依然是一个类似于《祭妻》的悲剧故事。《姐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众多的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能够被评为1984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同样与小说成功塑造了姐姐这一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有关。与当时的“伤痕”、“反思”小说作品中普遍地把历经“反右”、“文革”磨难,后又获得平反的知识分子设定为文本的视角性人物不同,张平的中篇小说《梦中的情思》的艺术视点又一次聚焦在了作为女性的秀兰身上,从而也使《梦中的情思》具有一种特别的个性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进行某种形式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独特的叙述艺术。这也可看成是全新解读《狂人日记》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奥涅金,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问世以来,人们对他的评论众说纷纭。《齐鲁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刘奉光《是中间人物,不是“多余的人”——谈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的社会意义》一文认为,奥涅金不是“多余的人”,而是一个“中间人物”。其理由是:一、“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二、“多余的人”提法不符合小说实际。在近年来我国的奥涅金形象探讨中,这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观点。然  相似文献   

9.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众多研究《棋王》的评论中,《棋王》的叙述层次及其艺术功用鲜有人论及。根据赵毅街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提出的叙述分层理论,认为《棋王》存在“一主三次”的叙述分层。分层的叙述学功用就是共同完成阐释《棋王》的文本价值——“文化寻根”的叙述任务。  相似文献   

10.
李洱的小说《花腔》融合了多种叙事策略,其艺术魅力的产生主要源于作者对二度叙事策略和不可靠叙述策略的运用。小说文本的意义之一,是通过“花腔”一词的表层形象,即通过不可靠叙述揭示历史的花腔特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小说批评史上,邱炜菱是大胆为小说批评张目、为小说批评家争学术地位的第一人。在康门弟子中,他是“小说界革命”酝酿阶段有志于此道的骨干。在对古典小说的评价方面,邱炜菱持论比梁启超宏通、公允,显示出史家的素养与识见。其品评新小说作品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梁启超留下的历史缺憾。然而,一个世纪以来,邱炜蒸在小说批评方面的成就,却被梁启超的巨大历史光环所遮蔽。  相似文献   

12.
“艺术准不可能世界”是“可能世界理论”范围之内的新推演,《广义叙述学》中讨论的可能世界理论,以人文化的方式理解和解释叙述文本如何能够在实在、可能与不可能世界之间穿梭。艺术准不可能世界可划分为“相对异常的反常识世界”和“绝对的逻辑不可能世界”,对应“不可能事物喻”(adynaton)与“矛盾修辞格”(oxymoron)。从这两种修辞格切入艺术准不可能世界,其合集能大部分覆盖我们所讨论的“准不可能”的范围,有助于从人文角度推演,从细部展开整个艺术准不可能世界的无边地图。而“通达性”理论的引入,则有助于在理清文学艺术虚构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关系,剖析纪实与虚构叙述的本质区别之外,深入分析艺术准不可能世界自身的禀赋与特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小说批评史上,邱炜菱是大胆为小说批评张目、为小说批评家争学术地位的第一人。在康门弟子中,他是“小说界革命”酝酿阶段有志于此道的骨干。在对古典小说的评价方面,邱炜菱持论比梁启超宏通、公允,显示出史家的素养与识见。其品评新小说作品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梁启超留下的历史缺憾。然而,一个世纪以来,邱炜蒸在小说批评方面的成就,却被梁启超的巨大历史光环所遮蔽。  相似文献   

14.
“视点”是绘画透视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小说家的叙述角度与画家的“视点”有些共同之处。国外的小说理论界很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而国内早几年还处于介绍阶段。近年来虽然已运用“视点”理论解决了文学理论的某些问题,但是,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具体小说作品的文章还未曾出现。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的视点艺术及有关问题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叙述是小说固有的审美本质。80年代初小说社会本位叙述观念决定其是一种宏大叙述。1985年后,寻根文学文化本位叙述观念使其走出宏大叙述,而主体自叙的新潮小说必然是个人化叙述。新写实文本的客观观察的姿态可视为介于宏大叙述与个人化叙述之间的第三种叙述。90年代,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文本在叙述形态上仍是宏大叙述,而林白、陈染等的文本个人化叙述则登峰造极。叙述形态的多元共存体现了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在研究界备受冷落的王蒙的“荒诞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一历史批评、文化学和叙事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考察王蒙先生的“荒诞”观念出发,深入内在的文本情势阐释之中,通过对几个文本的细读,重点考察了王蒙荒诞小说的内在情势。作者认为,在这些荒诞小说中,始终交织着“真”-“幻”、“个体”——“群体”的对立结构,从而形成了文本的荒诞意味。  相似文献   

17.
小说的本质是叙述故事,因此,叙事艺术就是小说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叙事艺术关涉的其实就是文本与读者交流的艺术.因此,读者通过对小说叙述艺术的分析往往可以实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克兰福德镇》的叙述声音具有明显的女性标记,其小说文本对男性霸权进行了严厉批判。这些女性主义观点有些是出自作者的声音,但大多数并非如此,而是表现在人物的个性话语中。小说文本中还存在着个人叙述声音与集体叙述声音混合交融的特点。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结构上“优越的”声音,它统筹着其他人物的声音。盖斯凯尔夫人在建构女性群体的情况下还建构了集体叙述声音,文本中以单言、轮言和共言模式实现了集体型叙述,形成了带有政治意义的女性集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研究了鲁迅小说的一个结构性因素: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是五四小说的一个经典叙述方式.但是只有鲁迅最大限度地发掘它的叙述潜力。在他的小说中,作为叙述者的“我”在不同的文本和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姿态。通过设置不可靠的叙述者,鲁迅把叙述变成一种疑问;通过并置两位等值的叙述者,鲁迅发展出一种丰富的简洁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20.
志怪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重要价值和地位,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对志怪小说的叙述模式,更是受到冷漠和轻视,进而忽略志怪小说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文章结合志怪小说作品,以"丛残小语"叙述模式为切入点,简要论述志怪小说的叙述特点,并对其进行辨证,说明志怪小说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标明我国古代文言笔记体小说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已臻成熟,它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