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凡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的字称为同源字。"言"、"告"、"舌"这三个字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进行考证,可得出同源的结论:它们均来源于古代的"铎"形。  相似文献   

2.
同源词是指一组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同或相通,且具有相同来源的词。今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之字的音义关系进行疏证,在疏证的过程中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的字进行推论系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音义关系,且核义素同为"曲",可系联为一组同源词。  相似文献   

3.
“■”、“皙”、“■”形体近似,在文献使用上有混淆现象。从训诂角度来讲,“■”与“哲”是同源字,“皙”与“■”是异体字中的广义分形字;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来分析,这三个字有一个相同的构件“斤”,有相同的构件数目、结构方式、层级数目等,结构上确实极为近似。但是它们各自的不同构件决定这三个字具有不同的造字意图,所以,它们只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字,而不可能互相合并。  相似文献   

4.
王力《同源词典》列“侈”“奢”为同源。笔者通过对“侈”“奢”二字的释析,认为“侈”“奢”二字只属可通用,并非同源。言同源须同时顾及二字在形、音、义三方面的内部联系,不能简单地依靠音同(或音近)、义通外加书证而定为同源。  相似文献   

5.
“巫”、“武”与“舞”同源试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早期汉语中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意义上也多有联系,可能由同一语源滋生。文章从语音着手,结合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的用例情况,试着论证了“舞”、“巫”与“武”是一组语源上同源的同源词,同时这种联系也再次证明了词汇系统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义近形符的通用常被说成是一种构成异体字的手段和方式,其实应当是异体字的性质所决定的必然现象,即异体字中形成差异的形旁往往是义近的。但不能反过来,由意义相近的形符构成的有差异的字形就一定是一字异体(即相通)。《说文》中由"止、足、走、辵、彳、行"等六个义近形符构成的文字,通用与对立同时存在,且对立远多于通用。  相似文献   

7.
"所"与"许"看似是两个孤立的词,但从"所"与"许"二字的形音义源流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发现二者在先秦时期音近义通,语出同源。后来"所"假借为""用作处所,"许"引申为听,此后二字词义各成系统,但在发展过程中"所"又对"许"的个别词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从"所"和"许"的相通词义入手,分析二字语义发展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同源字拾零     
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为王力著的《同源字典》、刘钧杰著的《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拾遗补阙。有些字王力、刘钧杰的上述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另外的意义,尚可以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对(或一组)同源字(或称"同源词")。  相似文献   

9.
一、错误类型(括号中为正确字、词)1.形近字。形近字指字形整体相近但细微处仍有差别的字,如"草管(菅)人命""言简意骇(赅)""即(既)然"等。对形近  相似文献   

10.
巿是集市、城市的"市"吗不是。"巿"与"市"是形、音、义都不同的字。市,音shì,是个会意兼形声字。篆文由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1.
“调侃”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富含哲理的褒义词。“自、鼻”系同一个字,“自”是“鼻”的初文;“皇”是王之始者;秦始皇因“辠”与“皇”形似而改“辠”为罪字,系“改字之始”。  相似文献   

12.
“抵赖”是现今言语交际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常用词语,意即“不认账,推托”。“抵赖”之“赖”本作“谰”,字形的转换是汉语“择字为音”的必然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字“形以表意”的能动性,而其词义的形成则是在语义组合规则的作用下,词素“抵”与“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察论证了《广雅疏证》所使用的“轻重”、“缓急”和“侈弇”三类术语的含义和用法。“轻重”是指四声的不同;“缓急”近乎反切与反切倒用,亦可用如“轻重”;“侈弇”是指呼与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中的“再”“又”“复”“还”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既有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又有很多的新发展。新发展或与现代汉语相同,或为现代汉语用法之肇端。四者都关涉两个动作,“再”“复”“还”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相同,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将来时态,“又”关涉的两个动作主体可同可异,第二个动作为过去或现在时态。四者所关涉的两个动作间的关系分为相同、相反、顺承三种。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据此,很多人认为古汉语中的"肌"与"肉"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通过对史书、佛经、医书三类文献资料考察先秦"肌"和"肉"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肉"在先秦时就可以用于指人,汉代"肌肉"一词的出现就已经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肉"从魏晋时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在该语义场代表词的地位。而"肌"自始至终可以单用,而且还保留为特定词来指代人的肌肉,没有完全被"肉"所替代。  相似文献   

16.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17.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其中的“思”字,歧解颇多。然而。无论将“思”解作实词“思想”的类义还是语助词虚词。都没有抓住解读“为政”话语框架下“思无邪”的要旨。事实上,“思”当解作“使”。“无邪”的逻辑主语系“闻诗者”“歌诗者”。  相似文献   

18.
万安县城话中“阿”字疑问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问句形式,包括“阿P”、“阿是P”、“阿能P”三种类型.“阿P”问句一般用于未然时体,提问者持中立态度,“阿”字用于提示疑问焦点.“阿是P”问句用于未然或已然时体,提问者有主观预设.“阿能P”问句用于已然时体.“阿”字疑问句和县境内客家话的“格”字疑问句用法一致,表明县城赣方言受到客家话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净”、“尽”、“竟”是早期北京话中的三个范围副词,兼表限制和总括.三者的共存和通用有着语义上的理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者使用比例有所不同,由于受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制约,现代北京话口语中“净”成为最具优势的范围副词表达法.  相似文献   

20.
"结"的本义为"(系)疙瘩",其语源义托于其声符"吉",而"吉"与"结、打结"义无涉,乃为"介"的声借字,反映在书面上,形成了一批以"吉"、"介"为声符的异体字。在"结、打结"这个义位上,"介"逐渐让位于其假借字"吉",而作为音借字"吉"在声音上取得了表达"结、打结"的独立地位,并进一步孳乳引申,派生出一系列同族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