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如何把这种行之有效的素质培养方法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一个意义重大而富有创造性地探讨.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不仅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和现代课程论体系,也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发展课程目标.文章对拓展训练的意义和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与体育界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课程,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更好的体现和满足体育多元化教育目标.鉴于此,本文对拓展训练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有力的推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左海燕 《考试周刊》2009,(47):150-151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理性地分析了拓展训练进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出了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设想,旨在进一步开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和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国同 《教育与职业》2006,(35):137-138
随着新纲要的领布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学校体育改革大潮涌动,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对促进素质教育和新大纲“健康第一”理念贯彻有积极意义的运动形式,理应步入大学体育课堂。本文从拓展训练的介绍入手,对高校体育为何要引八拓展由练以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开拓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是现代人和现代组织采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拓展训练并非简单的体育加娱乐,其实质也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这与体育教学的实质没有什么区别,也可以说拓展训练其实就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和延伸,这符合教育部对学校体育课程大纲的要求,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新尝试,也是教育面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时代需要和…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是现代人和现代组织采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拓展训练并非简单的体育加娱乐,其实质也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这与体育教学的实质没有什么区别,也可以说拓展训练其实就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和延伸,这符合教育部对学校体育课程大纲的要求,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新尝试,也是教育面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时代需要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武宁 《考试周刊》2011,(70):154-155
拓展训练是一项新兴的项目,在我国高校中还没有真正推广开来,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对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和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教学的方式,给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带来了冲击和补充。将拓展训练课程增加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还可以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因此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一定价值和意义。在本文中,先通过引入拓展训练的起源和含义,叙述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的可行性;其次,通过在高校中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出如何在高校中开展拓展训练。  相似文献   

10.
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与体育教学在活动与教育途径上具有相通性,所以将之引入体育教学有其可行性.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要注意训练内容的确定和课程教学的设计,要考虑到拓展训练的局限性及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安全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