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需要把历史的日记翻回到1972年6月8日。那是越南战争中的一页。北越军队封锁了通往西贡的一条公路。南越军队几次企图打通,但都失败了。这一天,美国派飞机支援。当时,一群越南的妇女、儿童正聚集在这条公路上。飞机突然俯冲下来,一枚枚凝固汽油弹从天而降,刹那间,黑烟滚滚,火光冲天。一个9岁的叫金淑的小姑娘身上着了火,她在惊恐中将全身的衣服撕扯掉,赤裸着身体,哭喊着逃命……这一令人心痛的场面被正在附近  相似文献   

2.
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同登、谅山之战,某师新闻干事李永安随军采访,拍了二百五十多张战地照片,生动地记录了我军战斗胜利的情景和越南侵略军的可耻下场。看着这一张张反映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珍贵照片,人们仿佛看到李永安活跃在火线上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一张老照片折射出珍贵的历史 走进馆长吴建宏办公室,他正低着头在抽屉里找寻东西,不多久他小心翼翼的从抽屉拿出一张老照片出来. “这是一张日本投降典礼签字筹备处全体职员合影照片,拍摄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由当时县城一家名叫爱尔特照相馆拍的,场面宏大,人员都非常清晰.它反映出当时芷江在抗日战争胜利受降过程中的历史和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张照片.”吴建宏向记者介绍说,这张照片是还没有展出的,准备在抗战胜利70周年时对外公开展出.  相似文献   

4.
黑枫 《新闻知识》2003,(2):37-38
一、慢速摄影在新闻摄影中的意义去年春节期间到越南观光,2月20日下午黄昏在河内市大街,突然遇见一位身上挂满了笤帚、刷子、鸡毛掸子等日用品的人。不用介绍便可看出,这是一位为了生计沿街卖小商品的双目失明者。河内是全世界拥有摩托车数量第二多城市,车流量很大,当这位盲人过马路时,我在对面用“傻瓜”拍了几个镜头。回来冲洗扩印出来一看,其中一幅照片有这样一种特殊效果:盲人面部是清楚的,下半身在行走时稍微有点虚动,他旁边急驶的一辆摩托车拉出来的虚线很富有动感。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张“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的照片,“动”和“虚”更烘托了这张照片所反映的主题——谋生者。总结经验,主要是当时光线较暗,我  相似文献   

5.
白衣男子就义的瞬间.越战期间,美国记者埃迪·阿达姆斯拍下一组越共人员被西贡警察局长处死的照片,成为摄影名作.这一组照片比阿达姆斯的正好早拍20年.前后两组照片,纪录了20世纪人类生活中最残酷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马拉多纳,阿根廷人士,世界足球明星,球技高超,“誉满全球”。不知联合国秘书长者不少,不知马拉多纳者不多。然而,就是他,去年4月被警方拘捕——指控其犯有贩卖毒品罪。这使我联想到发生在美国新闻界的一件事。有一名记者拍的一张照片被当成“杰作”,轰动一时,这张照片,他是怎么拍成的呢?一天,他看到一个失业模样的  相似文献   

7.
2014年10月13日,一位名叫高露的姑娘来到门头沟区档案馆,把一本名为《我的回忆——难忘的岁月》的书捐赠给区档案馆.她说:"这是我父亲的回忆录."笔者翻开书,两张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姑娘指着一张单人证件照说:"这就是我的父亲鲁鸣,原名谭潾,土生土长的斋堂人."接着又指着一张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说:"这是我父亲1964年与领导人的合影,毛泽东身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父亲."接着高露讲起了她父亲鲁鸣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9.
入伍后,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写了无数篇稿子.拍了无数张照片.却没给自己拍几张照片。特别是结婚一年多,除了和妻子拍婚纱照之外.直到去年儿子出生.我也没能和家人拍过一张全家福。2012年2月23日.妻子在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艰辛之后,顺利地生下一个7斤重的胖小子.而这一天正好是壬辰年二月初二.是中华民族传统节目里龙抬头的喜庆日子.所以我和妻子商定给孩子取名佳辰。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在进行战争训练时,为拍摄的需要而安排的镜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刊登在菲利浦·奈特利的《第一个伤亡者》一书中。考奈勒·卡伯确信这张照片是真实的。他认为,他哥哥是在和约翰·哈桑开玩笑。这张  相似文献   

11.
原新华社记袁克忠,退休以后利用空闲时间,将几十年拍摄的照片整理成册。在“淮海战役”那一册照片资料中,他特别选出两张照片向我们介绍,一张是“露宿老乡门口”,一张是“冒着炮火冲锋”。摄影门金中在他拍完“冒着炮火冲锋”这张照片后就与他失去了联系。关于门金中,他只知道他的名字,家是哪里?年龄多大?他都一无  相似文献   

12.
徐斌 《新闻实践》2014,(1):F0003-F0003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应是忍俊不禁,第二想起的是一句古话:老虎头上拍苍蝇。谁胆大包天,敢拍这只胆大包天的苍蝇?这张照片被列为路透社2013年度最佳照片,我对它有三层意思要说。第一是反差。反差导致的戏剧性,是一切艺术引人入胜效果的法宝。这张照片的反差首先来自两个主体“身份”的悬殊:一个是世上最有权势的人,是森林里的“大老虎”,一个是最卑微最猥琐、人人可举手消灭的小苍蝇。  相似文献   

13.
拉瑞·巴罗斯在美国素有“非常勇敢的摄影记者”之称。可惜关于他个人的生平资料,目前还没有找到。但他生前在越南战争中所拍摄的两张照片却十分有名,曾被有关的报纸刊物竞相刊用。人们从他所摄的这两张照片上,可以看到美国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体无完肤的狼狈相,从而对美国为何终于不得不从越南撤军的历史事实,得到一点感性的体会和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于这两张照片的具体内容和来龙去脉,一般却又知之不多。本文就想在这两方面,作一个补充介绍。  相似文献   

14.
回音     
瞿铭荣:拜读贵刊2012年10月刊,在封三上有一张照片"1908年7月31日,上海开通的第一辆法商2路有轨电车",这张照片过去有多处地方使用过,有的注是"法商"的电车,有的注是"英商"。今本人有一想法:应是英商的,或是在英租界拍的,理由是有轨电车旁边站着一位"红头阿三"(印度巡捕或门卫)。我小时候生活在英租界,看到过这样的"红头阿三"。如果在法租界内没有"红头阿三",那么就应该是英商的有轨电车。  相似文献   

15.
《现代声像档案》2004,6(2):41-41
1欧洲卫星太空拍下长城 美国当地时间5月12日(北京时间5月13日).美国宇航局的太空网站公开了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而这张照片是欧洲太空总署的一颗卫星于今年3月25日拍列的、它清晰地显示出长城的轮廓。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我去过的最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拍下的照片,也是我认为拍得最好的照片。可每次打开云南之行的作品时,心里都有一种愧疚、有一种痛。因为我拍的照片,因为照片上那一张张憨憨的笑脸。  相似文献   

17.
这还是芬兰人曼内海姆考察西域路经兰州时拍的一张照片。时间是 1908年2月 18日。 1908年 2月 18日正是这一年农历的大年初一。同年1月29日,曼内海姆欢快的马蹄哒哒地敲响了当时是陕甘总督衙门的兰州的青石板路,长途跋涉后疲惫不堪的曼内海姆立刻愉悦起来,但是他不幸染了流感,只好在兰州逗留多日,刚好赶上中国民间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曼的相机镜头兴奋得眼花缭乱,这叫我怀疑他是故意患了感冒的。在这段时间,他记载了较多关于兰州的文字,拍了不少兰州的照片,其中之一便是这张内容看起来模棱两可的相片。相片的文…  相似文献   

18.
在1949年以前,曾经有众多的外国人拍摄过杭州和西湖的照片。在所有这些曾经给老杭州和西湖拍过照片的专业或业余的西方摄影师当中,西德尼.甘博可能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位。《西湖百象》通过展示他于1917-1919年间在杭州拍摄的一组总数为176张的老照片,来探索甘博根深蒂固的杭州-西湖情结,以及他在表现这个古老城市人文景观时所采用  相似文献   

19.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09,(12):42-43
一、这是一张开始泛黄的黑白照片。身穿风衣的郭超人坐在一间农村的堂屋里.周围簇拥着他的亲属和乡邻。 “照片是1986年4月29日拍的.右侧是他的二婶.后面是他的堂弟……”郭超人的表侄吴建新拿出了他精心保存的照片,向记者讲述着他引以为自豪的杰出表叔。  相似文献   

20.
这是吉林省档案馆征集来的馆藏照片档案,是民国时期私立吉林毓中学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五日乙组师生在纪念该校建校13周年校庆活动时所拍的一张珍贵照片。照片中的“达材成德”四字匾,是当时毓中学的校训,照片上的日期“五月五日”是该校用马克思的诞辰日作为自己学校的开校纪念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