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禹陵     
大禹,又称夏禹、戎(róng)禹,他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以前的许多书籍都记载了禹的传说。河南登封的千城镇,古代称阳城,是禹的发祥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一片汪洋,白浪滔天。当时的部落联盟领袖舜(shùn)让禹的父亲鲧(gǔn)去治水。因为他用堵塞的办法,治水不当,造成了更大的水灾。禹奉舜之命,  相似文献   

2.
鲧是研究我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人物。许多资料记载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而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说鲧"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他是败于治水这一认识和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鲧治水不存在失败,他是失败于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政治斗争。鲧的失败为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禹不仅治水大获成功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相似文献   

3.
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研究,论者多以治水方法的异同而评定其功过得失。这自然是历史传递的复杂原因所导出的不准确结论。那么,作为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复原当属必要。笔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特别是部落酋长)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  相似文献   

4.
(一)中华文化与水 胡敬君   水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是极高的.中华古代的文化命题差不多就是从“水“开始的.譬如说,中国法律的起源就与水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法“字中的“水“旁在“法“中的意义是“平之如水“的象征.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从文献与考古结合考察,洪水与治水传说是至关重要的“.鲧禹治水的故事,技术层面上是肯定禹“导流“的思路,精神层面上是推祟鲧的反抗精神和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风亮节,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表述中华民族在治水过程中已经开始形成本民族的宇宙观,那就是“以柔克刚“、“顺势而为“的思想和性情.……  相似文献   

5.
鲧禹治水是我国上古先民传承下来的社会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先秦文献收录的传说史籍中,禹迹天下、纾解水患,奠定了早期王权,肇基了夏代历史;禹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因此,涉及鲧禹治水区域、工程遗痕、水路流向等问题,历来是代代史学人的热门议题。  相似文献   

6.
鲧禹治水传说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认为,“鲧堙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分化出的不同传说。推测其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五蠹》一文的翻译,有几处值得商榷。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参考书将这句中的“今”理解为“今天”,导致了时间概念上的自相矛盾。“今天”自然是指韩非所处的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的人何以能“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呢?又何以能为早已谢世的鲧禹所笑呢?其实,作者采用的是假言推理的方法,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译为:“如果在夏朝还有去研究架木为巢和钻  相似文献   

8.
中外学术界对鲧、禹传说性质的认定,经历了一个由传说到历史、由历史到神话、再由洪水神话到创世神话三个阶段的认知过程。将鲧、禹神话认定为创世神话并进行研究是最近半个世纪的事情。大林太良、叶舒宪、胡万川等人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都将鲧、禹神话认定为陆地潜水型创世神话。笔者先前也将其认定为世界父母型创世神话,现在看来,这些观点都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上古传说中关于鲧与共工的故事颇多,且二者的读音相同,但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帝系:共工是氏族名,炎帝后裔,鲧是失败的治水英雄,黄帝后裔。因为上古人民常常沿用本氏族的历史名称来传说故事,造成了共工名称在从女娲到禹的上古史中频繁出现,共工氏族历史不断被神话化,以至于与后来的鲧混淆。  相似文献   

10.
“这这些些都是费话,”又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一蹬,显得非常用劲。“不过鲧却的确是有的,七年以前,我还亲眼看见他到昆仑山脚下去赏梅花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两父子治水——鲧和禹。父亲鲧治水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其子禹则只用几年就使洪水驯服,治理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治理方法不同。水看似柔弱实则刚猛,鲧用“堵”只能使洪水平静一时,而不能治其本,最终还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禹深入了解水的本性,对症下药,疏而不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治水大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鲧禹治水"是神话,也是历史,是诗性的历史,是一种变形的、艺术化的历史书写方式。还原神话的历史庐山真面目,既需要历史学的研究,也需要从民族文化特性、思维方式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入手,将它置于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解读,方能更好地理解。"鲧禹治水"只是中国众多神话中的一篇,在此只是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神话传说。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话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印刷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相似文献   

15.
小学历史课本,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本文作一简要介绍。 夏 禹死后,子启接替他的位置,迁到大夏(今山西夏县一带)居住。后来遂以夏为其国号。 商 始祖契(xiè屑)协助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今河南商丘一带),汤灭夏桀建立新国家,后来即称之为商朝。以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或殷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大约创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传说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部落联盟首领职位,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约历400多年。 夏桀时,商汤起兵,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因而商也被称为殷,或商殷、殷  相似文献   

17.
正传说在中国古代鲧和禹父子俩都治理过洪水,但由于两人使用的方法不同,效果截然相反。鲧在治理洪水时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洪水来就填土加堤,水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堤垮水泻,淹没村庄和田地,百姓遭殃,国家堪忧;其子大禹深究父亲治水之法,发现用堵塞之法治理洪水甚为不妥,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疏导之法挖渠引水,  相似文献   

18.
祭禹小史     
浙江绍兴,旧称会稽,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出绍兴南门,东南行6公里,便到了会稽山麓禹王山边的禹陵乡禹陵村。禹陵和禹庙就座落在这里,习惯上通称为禹陵。 禹即大禹,姓姒,名文命,生活在公元前23世纪,《史记·夏本纪》说他是黄帝的玄孙。因开创夏国,史亦称“夏禹”。大禹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治水英雄。尧、舞时期华夏大地水患成灾,夏族部落的首领鲧奉命治水,9年而水不息,被舜处死。此后舜又举鲧之子禹续鲧之业。禹受命于危难之时,自知责任重大。他自冀州开始,辗转南北,一改其父“雍防百川”的笨办法,采用疏导之策,导小水入于川,导川水致于海,终于获得成功,不但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使浅海沼泽之地重新变成可耕的平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大禹的故事     
禹,姓姒(si)名文命,也叫夏禹、我禹,后人因他的功德高无比,称他大禹。当时,洪水泛滥,禹的父亲鲧(gun)奉命治水。他用筑坝堵水的方法,费时九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 ,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一、神话传说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 ,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 ,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 ,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 ,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 ,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二、文学作品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 ,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 ,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 ,辞官归隐后 ,始终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