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社会状况和元代知识分子的心境与遭遇,造就了元杂剧鲜明的民族意识特色。这是动荡社会和异族统治导致的不满情绪的发泄,也是长久以来汉族人民民族意识心理积淀的结果。元代知识分子利用元杂剧这种文学形式,在三国戏、爱情戏和描写劳动人民所受灾难的作品中,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民族气节,弘扬民族正统思想,表现元代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从而形成了元杂剧特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州粜米》是一出歌颂清官包拯断案,为民除害的公案戏。剧本描写陈州地方“亢旱三年,六料不收,黎民苦楚,几至相食”。皇帝颁旨放粮,赈济百姓,以示“仁政”。官僚地痞上下勾结,抬高粮价,趁机盘剥,激起民愤。张(忄敝)古挺身而出,当面抗辩,大官僚刘衙内之子刘得中公然用皇帝所赐的紫金锤打死张(忄敝)古。小(忄敝)古为父报仇,向包拯告状。包拯私查暗访,弄清真相,让小(忄敝)古用紫金锤打死刘得中。刘衙内奉皇帝赦书赶到,结果事与愿违,这道“只赦活的,不赦死的”的赦书正好赦了小(忄敝)古,斗争以人民的胜利告终。剧本所揭露的是天灾笼罩下的人祸,塑  相似文献   

3.
杨漾 《语文知识》2014,(11):76-77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晚年的散曲代表作。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途经潼关时,由眼前所见,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于是写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在他以“山坡羊”为曲牌所写的九首怀古之作中,《潼关怀古》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的。  相似文献   

4.
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科举实行时间短,规模较小,不是元代选官的主要制度.其文化根源是:宋代以后科举文化流弊众多;蒙古统治者主要采用由吏入官的选官之法;蒙元最高统治者不重视科举;元朝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古民族崇尚实用主义;元代疆域辽阔,统治者不可能将在汉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科举制运用于所有的被征服民族和地区.其中,元仁宗废止了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这一规定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5.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这部元杂剧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我们通过对义士形象的分析,可以深刻体会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此剧在元代有“不绝赵祀”的特别意义,并反映了在元代那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抗金存宋爱国者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是对南宋王朝无可挽回的灭亡下场的哀悼,表达的是驱除元统治者、光复大宋河山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6.
方外交,又称方外友,是指世俗中人与出家僧道结成的朋友交谊。在元代,方外交之风大为盛行,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科举制度的一度停废,使广大士人的出路受阻,因此选择了社会性的退避。二是文人士大夫由于仕途失意,寻求心灵的慰藉。三是部分南宋遗民与蒙元新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转而遁迹林下。四是一些文人士大夫自身对于佛道的向往与迷恋。五是由于蒙元统治者对宗教的优容政策。文学和出游构成元代方外交的主体内容。吟诗作赋、赏花观月、焚香煮茗、琴棋书画、诗酒清谈,都是元代方外交的重要元素。元代的方外交既有个人之间的友谊,也有群体性的交往。在元代,很多寺观酿酒售酒,一些僧道也竞相饮酒,与文人士大夫诗酒唱和。元代寺观僧道饮酒呈现的逸风雅韵,与他们自身所具备较高文学素养和艺术品住有关,也与他们所交往对象普遍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文人士大夫群体有关。方外交和寺观饮酒风习中呈现的野逸气质,为元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涂抹了绚丽的一笔色彩。  相似文献   

7.
元代治河存在许多弊端:元代统治者重视漕运,忽视治河;元代治河政策不利;元代治河官员的任命不利、官员职责不清;这些弊端导致元代治河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元代诗文的"宗唐得古"之风,针对元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特点,深入分析元人提出"宗唐得古"主张的时代背景,探讨"宗唐得古"对元代文坛的影响。在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宗唐得古’是元代诗文兴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元代消防形势严峻,尤其是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大型火灾频繁发生。统治者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完善消防法规,严格火政管理,改善防火条件等措施,严防大型火灾的发生。同时,注意做好大型火灾的赈灾抚恤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在民问,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火灾斗争过程中,积极探索,发明了“法制长生屋”等耐火建筑材料,使元代的防火、灭火技术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我国古代消防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在广大乡村闾里设立的学校,其目的主要是对农家子弟启童豪、兴教化。社学这种组织是从元代开始创建的。元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在乡村创设社学呢?元代统治者原来并不重视儒学,因此南宋遗民对元代有“九儒十丐”之怨谣,也就是说。儒生处境困难,出路狭窄,其寒呛程度仅仅比乞丐略微好一些。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元代统治阶级从自身利害关系的体验中,越来越感到、要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得多的广大汉族地区站稳脚跟,坐稳统治宝座,单靠武力威慑是不行的,必须采用“汉法”:而如何采用“汉法”,兴教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据《新元史》记载,  相似文献   

11.
祝尧的古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尧所宗的古赋为有先秦两汉赋风的抒情赋。“祖骚宗汉”和“以情为本”构成了祝尧的古赋论,体现了他将诗教与情教、诗教与赋教合而为一的意图,反映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既希望元代统治者推行儒教,同时又对受到统治者的冷落和歧视愤愤不平的两重心理。  相似文献   

12.
阅读和分析《雁门集》,可以对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歌风貌作正确和全面的解读。从诗歌内容的几个方面看,他对于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对于征战和统治者荒淫的控诉,对于山水的描摹和个人怀抱的抒写,都能自然流露出那个特殊时代文学家的心灵苦闷和理想情怀。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赵立伟 《文教资料》2010,(30):92-93
元代,是我国武力最强盛的一个时期,统治者根据军事战争、政治统治需要.逐步确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军事制度。这套制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在军队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介绍元代的军队组成入手。对元代军事指挥机构和制度、兵员和后勤保障、主要战略战术原则进行了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15.
郑廷玉剧作的艺术成就任全高生活在元代前期的剧作家郑廷玉.对统治者的丑恶和社会堕落有清醒的认识.对贫富悬殊和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体验.他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深刻的;同时.他的命运观念和宗教思想又使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存有严重的盲点.他痛切社会不平却又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戏曲史发展到元代,第一次大量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官吏形象,色彩鲜明,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它不仅有很高的舞台演出价值和训诫意义,而且有丰富的审美趣味。由此,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审视到元代的社会风情、人文面貌、阶级关系、戏曲概况以及这些官吏形象对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等方面的意义,无疑今天仍有现实的鉴戒作用。综观元代戏曲,几乎是无官不成戏,无戏不见吏的。元人入主中原后,“蒙古统治者招纳和利用汉人世族,在中原地区逐渐建立了蒙古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合统治”。①在基层政权中,由官员和交员这两个层次的人物构成了元蒙统…  相似文献   

17.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徐勇(笔名徐梓)副教授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论述了朱熹开创的书院传统的精神及其历史贡献和教育价值,探讨了元代统治者对书院的矛盾的心态及书院政策演变的历程,详细考察和分析了元代在书院创办程序、山长委派、拨置学田、官府直接创建等方面的措施,揭示了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发展趋势及实施状况。全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是书院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元代书院研究》出版  相似文献   

18.
论许衡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一代理学宗师,他继承程朱理学,宽释其义,重在实践,使 理学得行于世,并由私学变为官学,取得了正统地位;作为政治家,他定官制,立法规,制民产,重农桑,以先进的中 原文明为元代统治者制订了立国规模;作为一代教育家,他兴办学校,传播中原文化,强化纲常伦理教育,为元代统 治者培养了大批治国人才。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恢复和发展了元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加速了蒙古封建化的过 程,从而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被称为朱熹之后的第一人,为宋以后继往圣、开来学、人所不及的有功之臣。  相似文献   

19.
魏晋文人的诗酒风度、北宋初期文人的享乐意识,以及元代文人的浪子风流,都引起了当时文学风貌的变异。元初因统治者轻文重武,停开科举,以至于形成“儒人今世不如人”的局面。精神支柱的倒塌、生存环境的不安定、被政治抛弃后的失重和道德评判标准的失衡,引起了当时文人们思想的躁动,这种思想的躁动应该是元代散曲“蒜酪”“蛤蜊”风味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我国武力最强盛的一个时期,统治者根据军事战争、政治统治需要,逐步确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军事制度.这套制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在军队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介绍元代的军队组成入手,对元代军事指挥机构和制度、兵员和后勤保障、主要战略战术原则进行了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