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郑骞说旷者,能摆脱之谓也……能摆脱故能潇洒……。苏轼之词旷源于人之超然,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努力摆脱,依然做到不失快乐之心。这一点在他的《超然台记》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在文中说游于物之外  相似文献   

2.
刘斌 《文学教育(上)》2010,(14):138-138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了苏轼的一篇《超然台记》,很多人认为作者此时是旷达超然的,而我认为苏轼在“超然台”上并不“超然”。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超然台记》一发挥老庄思想,游心物外,对人生达到了思维的把握。但他并没有忘情政治。本认为《超然台记》没有摆脱进退出处的矛盾,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超然台记》一文发挥老庄思想,游心物外,对人生达到了思维的把握。但他并没有忘情政治。《超然台记》没有摆脱士大夫进退出处的茅盾,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相似文献   

5.
苏轼散文名篇中的“五记”是指《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本文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五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宋词发展到苏轼的创作,起了很大的变化:“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胡寅《题向子諲酒边词》)。苏词开辟了词的新蹊径,“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王灼《碧鸡漫  相似文献   

7.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8.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受庄子哲学思想影响的古代诗人,往往采取坚持理想、不变初衷、执着地走着既定道路、顽强地回击命运挑战的态度,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就是如此。面对掌权者的排挤、迫害,他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认为只要“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命运的播弄反倒给他创造出另一种生活乐趣,他极力去追求和领悟另一种生活美。从京城眨到杭州,他说:  相似文献   

9.
文言中与“说”近义的词很多,这里仅将使用频繁、且易造成混乱的几个词予以分析比较,以期得到一点较为明晰的认识。一,曰。相当于现代的“说”,还可表“叫做”.如:① ,“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②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曰能”即“说(他)能干”《教参》解作“为,是”,殊属不妥。“曰谢庄”即“叫”谢  相似文献   

10.
词莫盛于宋。而宋词发展的一大关键在苏轼。对于这一点,宋人自己就已经看得极为分明:“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酒边词跋》)。苏词的杰出成就及其在宋词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神共鉴的。那么,这位“偶尔作歌”即“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的大词人,豪放派的首领(张綖《诗余图谱》),他对词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他在作为反映其创作实践的词论中,向我们传递了哪些时代信息,表达了他怎样的词学观点呢?我们发现,苏轼并无系统的词论专著,他对词的一些看法,多散见于他的部分序跋、书信之中,与其大量诗论、文论相较,数量甚少,而北宋评词之风,却由他而起,故虽属零珠碎玑,而稍加连缀,自是其明璨璨,颇值一观。  相似文献   

11.
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读了莺莺信后所说“哩也波哩也啰哩”、“哩也波哩”是戏剧歌辞中和声的记音,源于记梵文四流母音R、(R|-)、L、(L|-)的鲁、流、卢、楼或啰啰哩哩等语,含有祈福禳灾的寓意和悟道归源的超然洒脱义,引申可泛指一种超然于世俗的洒脱自得之状貌,从洒脱自得义引申则可比喻《西厢记》中张生所说男女欢会义。  相似文献   

12.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13.
理解《庄子》,“乾嘉之学”用处少,西方哲学用处似更少。所以难。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包含《庄子》的根本精神。训诂学家说,逍(遥),古声通(淡)泊。淡泊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无所为(古去声)而为。游,就是无心而任化,不必定是远游或“旅游”。行不出乡里,在斗室之内,能安静宽松,就是能游。其次,游,就是游戏。游戏一词,是庄子说的。《史记》卷六十三,《庄子列传》记楚威王使人聘庄子。庄子曰:“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是游戏一词的初次出现。正统词典如《经籍纂诂》游字下不收此词。汉代人实多说游戏。《广雅·释诂》三:“游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他的字简约玄澹,超然绝伦,被人称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而他的《兰亭序》以及《兰亭诗》也绝对是绝妙的文学作品,今试以《兰亭集序》分析之。  相似文献   

15.
对苏轼与密州超然台的密切关系,鲜有人知晓也没相关专论。其实,超然台是苏轼主政密州时修建一座城墙旧台并命名为“超然台”而来,是他赋予了这座城墙旧台以新生。超然台则成为他在密州时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他爱之游之,在此收获了身心安顿和对人生的一些感悟。他最后一次登临超然台是在元丰八年,对密州、对超然台的深情仍溢于言表。因为与苏轼的这层密切关系,超然台才成为地方文化圣地,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6.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17.
“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汤显祖在《图南邀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中这样说,这部剧作对与他来说具有别样的意义,1597年,汤显祖从遂吕任上辞去官职,1598年回到了家乡临川,也就是在这一年,《牡丹亭》终于完成。如果说他的前一部剧作《紫钗记》还只是他的试笔之作的话,那么对《牡丹亭》他则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18.
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写于王安石和司马光新旧党激烈斗争时期,当时苏轼不愿卷入争斗,自动请求调任地方官,由杭州调到密州。章属于杂记。先议后叙,语言简洁,结构谨严,行疏密有致,体现了作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旷迭乐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以苏东坡一生思想发展为脉络,具体分析了他在守密时写作的《超然台记》,指出文中提出的超然思想,是苏东坡思想:人生哲学思想,处世思想和艺术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何谓“仿词”?顾名思义,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仿词可分为四种方式: 其一是反义仿词。例如:“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有过‘他信力’……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儿的反义仿词“他信力”和“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