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2.
陈琳同学问: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总觉得作品中的“我”有点阴阳怪气,很不是滋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我”这个人物呢? 《祝福》这篇小说是通过对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来深刻地反映封建礼教摧残下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祝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农村妇女祥林嫂的典型,这一典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剧。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凶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封建的五权:夫权、父权、族权、神权、政权。就是这五根绳联合绞杀了祥林嫂。  相似文献   

4.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每读此文,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就会引起我的同情、激愤,使我们对黑暗旧社会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是一个悲剧,但作者为何要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安排在“祝福”中呢?小说为何又要以“祝福”为题呢? 根据课文情节,我认为:“祝福”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祝福》是一篇思想深邃的小说。它的结构也很特别。它由两个故事构成: 一个是祥林嫂的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祥林嫂的提问是两个故事的连接点。祥林嫂的故事又是由两个“二难选择”构成的,“我”的故事也是由一个“二难选择”构成的。“二难选择”是一种假言选言推理形式,它含有两个假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饱受奴役与摧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前后我国农村悲惨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封建“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旧中国女性的压迫.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读罢此文.我们在为祥林嫂悲惨命运扼腕叹息之余,又深深地感叹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7.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8.
<正>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指出:“小说家有三种基本可能性: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1]《祝福》是鲁迅的经典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为读者讲述、描写了一个叫祥林嫂的女人的悲惨一生。不论是初到鲁镇时三缄其口地“遮掩”其故事,还是再到鲁镇时滔滔不绝地“讲述”其故事,抑或是作为验证者主动“验证”捐门槛效果的故事、作为质疑者主动“质疑”灵魂有无的故事,祥林嫂是以自己为主角的故事的讲述者、验证者、质疑者。  相似文献   

9.
《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直被当作封建礼教的牺牲品,通过对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准备教《祝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直接与文本对话,觉得鲁迅先生写“我”有很深的用意。然而,查看到的很多资料都只是把理解的重心放在祥林嫂这个人物上,要么是忽略了“我”,要么只是说“我”是小说的视角,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仅此而已。我们都在强调作者意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叙述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陈德滋同志一九八五年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祥林嫂是“恪守封建礼教节烈观的典型”吗?》一文,深受教益,但不敢苟同。陈德滋同志在批评拙文《我对“祝福”的教学意见》文章中,首先说“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中心,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接着就对小说里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作了明确的概括:“应该说,祥林嫂身上既体现了受‘四权’的压迫,同时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自发反抗。”最后的肯定结论是:“封建族  相似文献   

12.
《祝福》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但吃人的又何止是封建礼教!  相似文献   

13.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月号发表的山东杨炳辉同志的文章《怎样理解祥林嫂再嫁时的“出格”反抗》,我感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思想;二是认为她受封建礼教毒害是否就等于认为她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关于第一个问题——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  相似文献   

14.
《祝福》是深刻揭示旧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祥林嫂以其悲惨的遭遇、悲哀的命运和悲剧的形象震撼人心。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于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吃人本质。把浓烈的悲剧氛围和选材的典型性、艺术性相联袂,相互烘托,交相辉映,使主题得到深化,不仅值得师生鉴赏,更堪作我们写作的拓本。 一、小说要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作品尤注重后者。 小说的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这时她已丧夫失子,被大伯收拾屋子驱赶出来,可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下,这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祝福》中鲁迅先生着力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作品通过对她一生悲惨命运的描绘,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鲜活生命的摧残和迫害。在大多数人看来,祥林嫂只是一个遵从封建礼教秩序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同时也认为,作者笔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没有任何生气的社会环境。然而笔者却认为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因为,作品在沉重的黑暗中,还透着一条光明的“尾巴”,尽管它很微弱。这条光明的尾巴,就是祥林嫂在走向人生的末路时,对鬼神的“疑惑”。1.祥林嫂的反抗性表现在她对封建等级观念及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上。她…  相似文献   

16.
题目是作者给予读者的最初信息,它往往引导着读者的阅读方向。所以认真探讨题目的深刻意蕴对理解文章主题、情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册第一单元有四篇小说,这里我仅就其标题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标题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先说《祝福》。《祝福》这篇小说是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背景在命题,它主要塑造了一个处于社会最低层,被践踏、被侮辱、被损害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以此提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及封建反动势力罪恶的真面目。作者不以《祥林嫂》命题,却以《祝福》为题,有着很巧妙的创作构思:“祝福”是旧社会的一种民俗…  相似文献   

17.
张振朝 《现代语文》2010,(2):134-135
鲁迅的《祝福》是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由于鲁迅的深刻描绘,使得祥林嫂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同情怜悯,然而在平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到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戕害,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处于社会最低层,被压迫、被侮辱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借助这个形象作者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深刻揭露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提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  相似文献   

20.
正小说是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心理,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小说构思和结构的轴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任务。鲁迅的小说《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劳动妇女的悲惨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呢?一、通过典型环境关照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