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武术历史悠久,拳派繁多,但众多南派拳在历史源流问题上仍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作为广东五大拳术之一的莫家拳,有史料记载以来,其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与其传承的悠久格格不入的是,该拳种的发展及其起源问题上亦是停留在相传、据传的层面上。对莫家拳历史渊源的考析可以从它的起源的时间、历史人物、使用的器械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进而得出:莫拳的产生与明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很大关系;莫家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只是利用了众说纷纭的"南少林"这一主题,而与"南少林"并无直接联系;莫家拳在创拳初期及其流传过程中显然受"天地会"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2.
莫家拳诞生于岭南民间武术运动鼎盛的时期。它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一是与创拳伊始莫氏家族辉煌长兴有关,文兼武备是家族实力的体现,"莫家拳"藉此开宗创派;二是莫家拳扬名海内外,广州林荫堂、林仲伟父子贡献不可磨灭。林荫堂先生是第一个将莫家拳传进广州的高手,林仲伟教授在此基础上将莫家拳进一步发扬光大。莫家拳传承人纵向传播的同时,继承者们利用所学的拳术同时糅合其他拳派在横向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从这种层面讲,也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南少林太祖拳及广东洪拳渊源辨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技术特点、风格特点及技击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讨广东洪拳之源。通过研究得出:南少林太祖拳与广东洪拳关系密切,应同宗属于南少林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4.
"南少林"研究的检讨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南少林”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疑惑,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南少林”的确定标准并不科学,证据也缺乏说服力。本文从阐述少林寺以及佛教禅宗的发展的历史,以及少林寺在佛教禅宗发展中的地位入手,说明历史上所谓的“南少林”问题的提出可能是由于禅林中自我标榜领袖地位的产物。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可以断定历史上福建地区确实没有“少林寺”的存在。在检讨了这一研究过程之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出现地方利益的错误诱导和狭隘的地方情结给予批判,使之回归实事求是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莒县查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与历史生命记忆,充分体现了莒县民众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观念,如今其赖以生存的传承基础在现代化语境中不断遭受剥蚀,正处于凋敝之势。运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从“非遗”视角出发,对莒县查拳的历史渊源、价值意蕴及传承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莒县查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社会化”“思想化”“边缘化”问题,即人群流失、代际萎缩、路径过窄等传承裂痕,提出具体消弭措施:创新传播途径,拓宽传承脉络;顺应时代需求,优化传承观念;开拓经济市场,推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东乡武术是别具一格的地域武术种类。在其传承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教“场子”和“破拳”的传习方式。“破拳”的传习方式在推动了东乡武术实战性的提高,促进了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融合与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乡武术核心技能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福建南少林文化研究现状与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少林文化"是"少林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南少林寺"遗址"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致使"南少林文化"处于起源不明,发展受阻的境地.认为应以发展为重,暂且摆脱"遗址"问题的争讨,以现存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给已建成的三处南少林寺确定一个统一的说法,并采取重整南少林武功、再续佛教禅宗渊源和开展交流活动等相应的措施,重新形成一个包涵有寺庙、武功、佛教、人物活动等方面内容的"南少林文化体系",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闽区域内的各地文化缺乏同质性和内聚力,而历史上多元的文化构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更使其呈现碎状的文化格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就闽碎状文化格局对南少林文化之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南少林文化缺乏坚强的内核,呈宽容又难融的发展态势;闽碎状文化格局是此态势的存在和持续的深层文化基础;南少林文化的发展不能背离“宗教是其本质、武术是其特质”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再论“南少林”概念内涵及其嬗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少林”研究是近年我省地方史热门课题,本探讨了“南少林”概念的起源,形成,嬗变,“南少林”原指泉州东禅寺,后来出于群众习惯,洪门祖庭莆田少林寺也被称为“南少林”。“南少林”概念内涵从武化变质变为洪门变化。二容易混淆,盼能甄别。  相似文献   

10.
夏旭峰 《考试周刊》2014,(66):108-109
畲家拳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然而通过调查表明,畲家拳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传承中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畲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发挥引导与桥梁作用,使传承人走进学校宣传与传授畲家拳;同时,福安市少数民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传承的作用,把畲家拳、畲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使畲家拳传承和学校体育教育双赢。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法、测试法、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梁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梁拳”与散打在主要功能与风格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梁拳”技法手段众多,运动形式多样;有较高的技击性、防御性;具有悦心健身、防身之价值.特别是将“梁拳”有关知识技能等融于散打技击当中,就能提升其实战效果.在准确反映其特征与价值的同时,促进散打运动的发展.另外从武术的健身、攻防、竞技等多个方面分析,“梁拳”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一、刘克庄文章记载福建嵩山少林中国有南北少林寺之说.由来已久.北少林在河南嵩山.无可争议.但南少林湮没已久.则有争议.一是历史上是否存在福建少林寺问题.二是寺址究竟在福建何处?这两个问题一直是历史悬案.随着南少林研究的深入.第一个问题已无争议.即福建历史上确有少林寺存在.但福建少林遗址究竟在何处,则有多种说法.有传说在泉州的,有传说在莆田的,因均无可靠证据而令学者怀疑。现学者发现.如按宋淳熙《三山志》、明弘治《八闽通志》、明正德《福州府志》等记载来看,福建少林寺应在福清古新宁里。不过诸部方志均未载福清少林的建置年代,是为一憾。现学者又从南宋刘克庄的文章咋发现宋代福建少林记载.这对印证少林属邑及南少林存在年代都有重要价值。此文就是《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9中一篇题为《诚少林、日九座》的墓志铭。文中不但有“嵩山少林”之记载,而且有南少林僧德诚之行状记述,文章不长。现全录于下:  相似文献   

13.
“连城拳”是孕育于我国客家地区拳种,是传统武术的奇葩。文章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连城地区“连城拳”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连城地区“连城拳”呈波浪式发展状况;2000年以前习练人群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状况,中年习练者居多,2000年以后中年习练者急剧下降,女性学员参与练习。“连城拳”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城镇化进程促使传承者流失;传承方式单一落后;理论支撑体系不完善;动作内容单调,缺乏观赏性;文化生态环境改变,缺乏保护自觉性;保护措施未形成长效机制。为“连城拳”的传承和发扬,促进“连城拳”的发展,提出了政府主导、扩大宣传、与教育和旅游及文化相结合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梅州客家拳派是广东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梅州客家拳派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围绕“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阐述客家拳派的发展策略建议,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武当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今天,我们去鉴别某一拳种是不是武当拳,那就不仅要从渊源历史上考证,而主要应以某拳种是不是具有武当拳的普遍共性,亦即特色。有了这把“尺子”,就不会以真视假,也就不会以假当真。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南少林武术传承存在的制约因素:行政体制因素、传统武术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针对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发展策略:强化政策力度,提升南少林武术的文化地位;搁置遗址争议,提倡和谐发展;制定推广的目标,丰富其内涵;定期举办赛事;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海外交流,扩大传播范围.为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几套高中历史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谈及西方人文主义问题(必修课“历史Ⅲ”),其叙述方法主要是以相关的人物及其思想为主线,对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进行一般性勾勒。这一叙述方法固然有其不可低估的优点,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它  相似文献   

18.
黎族乐器——“哩咧”是一种竹制的吹管乐,其起源与演变就是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发明创造出来的,它象征着黎族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文章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山兰“稻杆箫”是“哩咧”起源的源头;山竹制作“哩篓”代替“稻杆箫”推陈出新;“哩篓”的变革成为“哩咧”不可取代的乐器;陈文仲是黎族乐器哩咧的改革大师;把黎族乐器哩咧持续发展传承给下一代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来,出于不同需要,东西方政客及学者们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西方国家最早以美国为主,后加入英国等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对冷战的责任划分上观点亦有所变化;东方国家最早以前苏联为主,其解体前后观点变化较大;而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也有所关注。冷战起源研究的相关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冷战思维”仍对当今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冷战起源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岭南发展史上,明代是一个具有界标性的朝代。在政治建制上,体现为广东成为十三行省之一;在人文领域,体现为广东人文的全面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岭南意识。这种意识源于明代广东才俊敏于“岭南山川之气独钟于物不钟于人”之说与明代广东人文之高涨。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明代广东作家,以“岭南意识之发酵源”、“丘濬之岭南意识”、“岭南意识之承传”为片断,勾勒了岭南意识之成因及传承,并指出岭南意识的勃发为近代广东人文的强势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