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外人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特定概念,是中国的独创。党外代表人士则是党外人士中的代表人物。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由于历史条件、年龄构成、成长环境和经历等因素导致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同、统战政策的把握、合作共事主动性等方面差异性,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促进政治认同,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高芳 《沧州师专学报》2011,(2):27-29,114
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陈独秀在大革命前和大革命中的革命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主要包括:从开始的不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到承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从开始的不同意与国民党合作到同意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从坚持与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到选择党内合作。贯穿其中的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权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乌兰夫在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长后。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全面落实统战政策,消除统一战线长期“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使我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他在长期的党务工作和政务工作中,对党内外人士合作共事政策有深刻的体会与阐述。他认为,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党的统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党内认识,是贯彻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政策的关键;制度是执行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政策的保证;建设一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是搞好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过于重视与国民党的合作,忽略了对相关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导致中共在南京、武汉国民政府相继背叛革命后孤立无援,遭受巨大损失。1931年局部抗战爆发后,在空前的民族危机下,中国共产党调整了“打倒一切军阀”的政治任务,开始逐步团结有抗战意愿的地方实力派。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共产党团结了相关地方实力派坚持抗日,促进了他们民主思想的发展。在全面抗战时期,龙云在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下,实现了从割据自保到坚持团结抗战,再到大力支持抗日民主运动的政治立场转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统战策略调整的巨大成效。整理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对应对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共关系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又是国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值幼年,缺乏统战工作的经验,对国民党左派的政策曾出现严重的失误。特别是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等鼓吹以“左派领袖”为中心的思想,主动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为了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统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左派的统战政策进行认真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从“一大”至“三大”,统一战线政策经历了由反对同国民党联合、同意同国民党实行党外联合、到最后决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演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共产国际及其代表马林的活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史学界一般认为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这一说法是最值得史学界商榷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 ,当时的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共同制订的国共“党内合作”政策 ,应算是右倾投降主义的开始与根源 ,实事上陈独秀对“党内合作”政策是持反对意见的 ,并积极主张国共两党的“党外联合”政策 ,以保证中共自身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在广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年7月至1931年1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在广西领导革命,他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与俞作柏、李明瑞等国民党左派建立合作的统战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支工农红军,领导了百色、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后,邓小平模范地实行党的民族政策,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苗体君 《天中学刊》1998,13(1):82-84
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诞生的两大政党,两党先后进行过两次合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叶剑英又直接参与了两次合作,并为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一生致力于两党合作,“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下,在共产国际帮助的情况下实现的。孙中山和一部分进步的国民党党员接受了中共提出的政纲,改组了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革命武装。从而为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当时的叶剑…  相似文献   

10.
论抗战初期共产党与桂系的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桂系首先形成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桂系在广西、安徽等地实行了一些比较开明进步的政策和措施,允许共产党人和社会进步人士在广西和安徽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桂系的成功合作,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两层含义.实行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政治条件决定的.第一,中国革命由哪个阶级领导不是自封的,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定,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性;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就必须选择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孙中山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耕者有其田。蒋介石反其道而行之。孙为左派,蒋为右派。中共与左派合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蒋介石发动内战,翻身农民大量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勇敢作战,经过几年的激烈战斗,不仅解放了冀察地区,还解放了整个大陆地区,建立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十分坚实可靠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推动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 ,使河南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党较早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得出的新结论,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铺奠了最初的基石.他在同时代人中最早认识到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及其对祖国命运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人民正是从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歌颂、宣传中看到了自己民族解放的新希望.而中共的诞生,则是对由十月革命发端的新的世界革命潮流的最直接的回音;他对中国革命问题所作的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思想上高度重视建党工作,他站在中国革命有所附托的高度提出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并成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5.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之一就是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俄共(布)和共产国际之所以大力帮助中国共产党建立,是因为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在西方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于是列宁将实现"世界革命"思想的重点由欧洲转向了东方。在东方,中国的情况完全符合列宁的条件,因此得到了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中共早期军事斗争思想的形成及指导大革命时期的军事工作实践为依据,深入分析李大钊对中共早期军事斗争思想形成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些重大贡献主要包括:李大钊为党在创建时期形成正确的军事斗争思想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准备工作;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建立民主革命联合战线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领导北方地区党的军事工作中积极贯彻和发展中共早期军事斗争思想;在北伐战争准备和实施阶段领导北方区党委进一步发展了中共早期军事斗争思想。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他建设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党的过程中,培育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党意识。探析毛泽东革命政党意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深入剖析其成熟的标志即他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和结论,可以把毛泽东的政党意识的内容概括为阶级意识、组织意识、先进意识、自主意识、斗争意识、领导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等。新时期,政党意识问题凸显,加强政党意识修养迫在眉睫,毛泽东的革命政党意识对培育当代中国共产党员的政党意识仍然可以起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种意识",是对毛泽东的政党意识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蔡和森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他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理论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组建新民学会,为中国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法国开展建党活动,引导工学世界社改变宗旨,为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建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萌芽形态。这一政权实践充分体现了政党的合作,开拓了政党政治新视野,体现了民主的内涵和政党之间的尊重,反映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它不但包含着"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各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我国特色政党制度所弘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