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述新总编辑于今年4月出任北京出版社社长。但人们依然习惯地称他为“朱老总”。匆匆地,我走访了他。“朱老总,您有什么新打算?”“没有什么更多的新打算,我们仍然像过去一样,坚持出好书。”他加一句,“没有好书一切都谈不上,”然后又加一句,“当然,进入市场经济,不只要出好书,还有卖好书的问题。但前提仍然是出好书。你只有“‘天生丽质’,才能在读者中受宠。”  相似文献   

2.
久润 《青年记者》2002,(12):14-16
翻看80年代《青年记者》合订本,几乎期期都有梁国典的新闻界名人专访。有意思的是,他今年荣获全国新闻“百佳”,也成了被访对象。20年倏忽而逝,刚过不惑的国典依然是满头乌黑的卷发,顶上却日见“光明”;鼻梁上的眼镜依然架着,度数却不断加深;依然是嗜书如命,变来变去的是手中的书籍……梁国典1962年10月生在山东莱西,走进大众日报社时,还不满21岁。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校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又一次翻开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笔者在欣赏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独特的描述、透视的同时,不由的为他执著地访问长征的“长征”而惊叹。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很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索尔兹伯里一直铭记着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关于长征的意愿:“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他矢志做斯诺意愿中的“有人”。1984年,他专程赶到我国,毅然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实地采访。然而,他的此举是何等不易。昔日长征路,不少地段至今依然艰…  相似文献   

4.
车尔尼雪夫斯著《怎么办》中的主人公之一拉赫美托夫,他十六岁来到彼得堡,买了许多书,“一口气读了三昼夜以上——从礼拜四上午十一点到礼拜天晚间九点,总共八十二个钟头”,之后,“他倒在地板上一连睡了十五个钟头”。苦读了半年,他从这些书中获得很大教益。到二十二岁时,他立  相似文献   

5.
收到永官兄的《档案学术评论概要》一书正当十月,上海的天气依然热烘烘的,毫无仲秋的高洁与干爽。气象台报告说,2006年上海的秋天来得特别晚,为几十年来所仅见。套用气象台的这句话,几十年来,在上海档案系统(而非高等院校),能够像永官兄这样,在忙忙碌碌的本职工作之余,拿得出一部正宗学术论著的,恐怕也只有他一个了,确乎“仅见”。由是我曾当面和他开过玩笑,称其为上海的“独养儿子”。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料》2006,(4):75-75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陈立(1902~2004年)在九十岁高龄时出版了《陈立心理科学论著选》一书。文集出版后,他发现在序言中“晚清袁了凡说过,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一句有误,即把明代学者袁了凡(袁黄,字坤仪)错成“晚清”。陈立用一瓶改正液,亲自把剩下的存书中“晚清”二字一一涂去。陈老耄耋之年,视力又低,不惮其烦,如此认真,可见老人对出版著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多面手”著称于世的高尔基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生于俄国下诺夫哥罗德城的一个木工家庭。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读过两年书,11岁到“人间”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师、流浪汉等,从小饱尝了底层生活的一切艰辛,靠自学熟悉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并靠自学多写变成写作上的“多面手”。他24岁时在《高加索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一发不可收。25岁时他进入《萨马拉日报》担任编辑,最初主编《阴影》、《随便谈谈》、《特写与随笔})等专栏,同时撰写了斥贵报界“报界蚊蝇甲虫们”的许…  相似文献   

9.
遵照本书编者嘱托,在书的结尾写些文字以代跋。一20世纪。前四十五年的两次世界大战即“热战”。又一个四十五年的冷战加连绵不断的“小战”。最后十年虽号称“冷战结束”,但天下依然很不太平,世界各地依然是这里打炮那里枪响……无情的事实显示  相似文献   

10.
肖英 《兰台世界》2005,(11):59-59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1.
苏洵是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他少年“游荡”不学,在夫人程氏的勉勋下,二十七岁才开始立下“成一代文章,立天下之大节”的雄心壮志。他毅然谢绝了平时交往的那些朋友,闭门攻书习文。二十九岁时,他去京师礼部考举进士,未被录取,第二年又不中。返回家中,他叹息以前所学不合时务,将自己写的几百篇作品全部焚毁,重新闭门发奋读书,而不急于作文立论。经过五六年的刻苦努力,精心研读,学问大有长进,已达“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他离家外出游学,结交学者,进一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1047年,苏洵再去京都应试,结果依然落榜。他没有灰心,回家继续读书、  相似文献   

12.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及其注文中的某些灾害史料依然存在错讹的问题。永初二年“岁乃丰稔”和永平四年“十二月酒泉大蝗,从塞外入”这两条史料记录是错误的。顺帝时期凉州六郡大地震的次数及其时间记载混乱。  相似文献   

14.
韩阳 《出版参考》2007,(5S):19-19
近年来,青春文学小说备受关注,继《最小说》后,众多出版社纷纷涉及青春文学的杂志书(MOOK)出版领域,2007年5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将正式推出《光年纪》杂志书。《光年纪》杂志书为连续出版物,每月一本,面对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在14~22岁的在校女生。本书区别于当下青春写作中的“疼痛”“宣泄”,以健康向上、打动人心的“温暖”基调为定位,主要刊载精美的青春小说和散文随笔。  相似文献   

15.
灯下夜读,看到《中国科学家小传》一书中记录了钱学森让誉中青年科学家的故事。文中说,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了巨著《工程控制论》,被公认为是奠基性的权威著作。1962年他委托刚30岁出头的宋健修订原书。在修订过程中,从方案到增补内容,他都做了具体指导,每章每节他都仔细审阅修改。新书出版时,钱学森说:“一是这本书不应署我的名,我没做什么工作。二是应署宋健同志主编,打破中国传统的讲资力、等级的习惯。”宋健等同志不同意,钱老说:“充其量署原作钱学森。”最后出版社拍板定案,署名:钱学森、宋健。对此,钱老…  相似文献   

16.
《玉海》卷一二一所谓唐代中书省“直中书郎”,应为“直中书省”。“直中书省”源于东晋的“直西省”,南北朝皆有设任,主要以他官直中书省,掌诏诰。唐代的“直中书省”即中书省额外直官,与南北朝相比,其任命更具灵活性,主要职能由专掌诏命变为掌诏命或备顾问。唐太宗时最为多见,其后随着政治需求和职官设置的变化而逐渐减少,中唐之后便不再置。  相似文献   

17.
和陈有和谈话,话题不得不从“书”开始。一则是他编的书《元朝史》获得了中国图书奖,并名列榜首。二来,在他的生活中,书占有重要位置,尽管他今年只有37岁,可编书的历史已有12年之久。当我们在人民出版社5楼的一间斗室中见到陈有和后,话题就从他编的《元朝史》开始。“《元朝史》获奖,首先是书写得好,我所做的工作微不足道……。”平平凡凡的话,说得十分真诚,袒露了主人的胸怀。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的议会思想是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其最初萌芽始于1888年的《上清帝第一书》,书中他提出了“增设训议之官”的建议,表露出朦胧的参政要求。到1895年5月,康有为的议会思想明朗化。在作为变法开端的“公车上书”中,他完整而详细地阐述了以“结合民志”为宗旨的“议郎制”设想,实质上正式提出了开议会的主张。1896年《上清帝第四书》中又主张“设义院以通下情”,并把设议会要求由中央推广到地方,并在概念上接受了“议会”,尽管如  相似文献   

19.
朱熹(公元1130-12O0年),字元晦,晚年自号晦庵,别号紫阳,江西婺源人。朱熹少年早慧,8岁读(孝经),提笔眉批云:“不若是,非人也”,立志做孝子忠臣;与其他孩子嬉戏时,便能在沙地以手指画八卦,惊倒众人;10岁时读《孟子》,对其中“圣人与我同类者”的话十分欣赏,暗下决心要做圣人和贤者。朱熹18岁中举人,19岁进土及第,24岁步入仕途。从政期间,他以直言上书、力主抗击外敌、阐扬孔孟之道、恢复古制改革而声名远扬,但也因批评朝政而得罪权臣韩信胄,其学被指斥为“伪学”,被严加禁止,朱意本人及门徒被控为“逆党”,以至…  相似文献   

20.
一米 《出版参考》2005,(10S):39-39
卡斯特罗是神秘的。标志性的大胡子、橄榄绿军装,鹰鹫似锐利的眼神。在西方人眼中,他是个“暴君”、“独裁者”。在更多人看来,他是一个英雄,他让美中情局和反古分子的638次暗杀行动成为泡影;他有着12届连任的政治经历;他将近80岁,精力依然充沛,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