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笛 《编辑之友》2022,(1):44-49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深度融合,全方位嵌入内容生产流程,不仅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重塑了新闻生态格局,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理念能够弥合智能化生产带来的算法"黑箱"和数据权力等问题.秉持建设性理念提升智媒伦理价值,成为传统媒体重塑自身社会角色的一种创新策略.智媒实践与建设性新闻理念彼此契合,也为公民赋权、积极情绪、问题导向等理念落地提供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郑博临 《东南传播》2020,(12):45-50
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新闻媒体对农报道的强力支持。"建设性新闻"虽然肇始于西方新闻业,但是其倡导的多项理念均可以在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基础上,为优化我国对农报道提供借鉴。本文追溯了"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的包容性文化传统、中国本土新闻业的"建设性"特点两方面出发,论证了对建设性新闻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可行性;针对我国的对农报道,将具体的实际案例与建设性新闻的理念相融合,从"记者干预""以人为本""正能量"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西方新闻业价值规范作为舶来品落地中国,启蒙甚至想要主导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新闻业的自主进路并未被西方新闻业价值规范所遮蔽。实际上,中国新闻业立足于中国特色新闻实践语境,承认中国新闻宣传工作不同于西方的典型特征,把握自己内在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新闻价值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理念,批判性地吸取中国历史文化孕育的价值传统,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科学的新闻价值体系——以“沟通”为核心、具有“教化”功能、坚持“真实、自由、客观”的价值体系。其中,对沟通和教化价值理念的重视和强调,构成了中国不同于西方新闻价值体系的最显著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新闻界开启了"建设性新闻"的改革运动,这一运动的目的在于消解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改革理念和具体实践来看,建设性新闻以公众、未来、情感和解决方案为价值导向,与传统报道原则相违背.这种反传统的新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方新闻界萎靡的现状,但也存在函矢相攻之虞,对其进行一定的条分缕析,可为中国共...  相似文献   

5.
秦著 《采.写.编》2022,(12):83-85
我国主流媒体在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中不断秉持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宣传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新闻报道,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在促进我国新闻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自从建设性新闻的概念被引入国内后,各类主流媒体及学者便对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及研究。文章将通过对建设性新闻定义与基本特征的介绍,探讨主流媒体在新闻的播报过程中对建设性新闻的实践应用,总结我国主流媒体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使得建设性新闻与我国的主流媒体能够更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6.
区块链媒体是区块链技术给新闻业带来颠覆式重塑的产物,主要在新闻产制、媒体运营以及新闻治理三大板块发力,给媒介融合进程中的新闻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核心机制,对去中心化新闻网络平台的形成、数字版权库的构建、网络谣言防护体系的建立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之上对区块链媒体的未来应用进行了路径省思,以期望为未来新闻业发展带来新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建设性新闻对于变革中的主流媒体具有新的探索价值和发展空间。汲取建设性新闻理念中符合国情发展的优点,升级传统主流媒体实践经验和价值,营造新发展阶段整体向好向善的公众舆论环境,助推国家社会发展和治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过渡并创新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4):62-71
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关于新闻业危机的讨论形成了两种典型的话语框架:"普遍性框架"和"历史性框架"。前者诉诸新闻专业主义的普适价值,将美国19世纪以来的商业新闻视作新闻业的最高形式和普适范式;后者则要求将新闻专业主义置于商业新闻业兴起的社会史语境,通过对经济-历史权力的分析明确这一实践范式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一方面,普遍性话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代表着民主公共生活的基本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变化着的新闻实践,迫切需要研究者超越价值呼吁,从历史和现实中为新闻业危机寻求解释与进路。本文通过对新闻业早期历史的回溯和对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分析,阐明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性和内在危机倾向,揭示新闻业危机背后更为深刻的价值危机,并尝试探讨重建新闻业公共价值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9.
孙健 《新闻记者》2014,(8):86-90
民国时期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伴随着新闻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客观性作为西方媒介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亦为民国时期的新闻学研究者所关注。本文认为,民国时期的研究从新闻业的社会地位、新闻报道的方式与职能、新闻从业人员培养等多个视角对新闻客观性进行了学理上的探讨,并对当时的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殷乐 《当代传播》2020,(2):45-48,49
建设性新闻是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理念与实践探索中颇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其出现及发展既是全球新闻业对技术变革、话语变化的回应,也是新闻媒体基于技术变革的各项硬件优化同时进行的软件升级。本文在长期跟踪的基础上对建设性新闻的核心要素进行考察,同时结合中国的新闻发展实践提出新受众关系、产制关系、正负关系、信息的理性与感性关系、当下和未来的关系五个方面,最后在全球案例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新闻报道的四个主要实践模式并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23)
<正>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业的危机与变革是当下全球媒体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成为新闻业研究的热点领域。在中国,过去十余年,互联网也在深刻地重塑着新闻的形态、新闻业的生态与我们的新闻体验。互联网改变了中国新闻业的产业结构、受众结构、股权结构和权力结构,同时也影响着新闻生产实践的变革。而在新的重构过程中,消解与促进、挑战与机遇因素并存,新闻业的  相似文献   

12.
地方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中小城市新闻业常常被理论和实践双重忽视,形成"腰部塌陷"的发展景观。本文通过对国内13名中小城市新闻从业者的访谈发现,中小城市新闻呈现出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和促进社会认同等多元价值,发挥着社会整合、重塑地方的重要作用,也面临着受众到达率不高、盈利模式单一等困境。  相似文献   

13.
田浩 《中国编辑》2024,(4):43-49
以介入性为特征的新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兴起,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视角、历时视角与规范视角来考察不同社会中介入性新闻的实践模式及其文化特征。比较视角下,“群众路线”等中国特色话语有益于介入性新闻文化话语体系的搭建;历时视角下,全球新闻业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积极介入社会的实践要求;规范视角下,数字新闻业主张将社会问题化约为行业问题来应对由信息生态转型所引发的一系列观念冲突。研究者应当以人本主义为价值锚点,挖掘数字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并积极探索“介入性”之于数字新闻学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后情感社会的来临,加之新媒介生态的加速演进,情感转向客观上已经在我国新闻业实践中兴起。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大战略部署下,我国主流媒体应当立足全媒体传播格局,合理运用情感表达策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已经初步探索出情感融入新闻生产的可行实践路径,但在后真相语境下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从主流媒体情感转向的动力机制、情感表达的策略运用,以及后真相语境下过度情感化的风险等层面展开深入思考,并探讨新闻情感建设性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中小城市新闻业常常被理论和实践双重忽视,形成"腰部塌陷"的发展景观.本文通过对国内13名中小城市新闻从业者的访谈发现,中小城市新闻呈现出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和促进社会认同等多元价值,发挥着社会整合、重塑地方的重要作用,也面临着受众到达率不高、盈利模式单一等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西方媒体操作中有关新闻自由、隐私权、知情权以及新闻伦理的问题引发多方争论。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西方新闻自由观念的不足与当下追逐市场利益最大化给新闻业带来的困境,并试为国内媒体从权责平衡角度报道新闻事件提供借鉴,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统一,推进新闻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万婧  潘高耸  张志强 《今传媒》2022,30(1):37-41
作为地市级媒体的创新改革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以"问题+对策"形式梳理县区发展问题;发挥"专家+记者"调研优势,打造"新闻"+"智库"产品;其"喉舌+智库+平台"发展设计,是全球建设性新闻理念"在地化"的典型案例.本文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建设性新闻实践为例,分析其运用建设性监督及融合创新观念,打造与国内一流城市相适应的新型主流传媒集团的路径,探讨地市级专业主流媒体的建设性新闻实践与发展趋势,为新时代的新闻价值与媒体角色创新,以及全球建设性新闻"在地化"提供阐释.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西方媒体操作中有关新闻自由、隐私权、知情权以及新闻伦理的问题引发多方争论。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西方新闻自由观念的不足与当下追逐市场利益最大化给新闻业带来的困境,并试为国内媒体从权责平衡角度报道新闻事件提供借鉴,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统一,推进新闻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北京冬奥会报道与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等重大题材的新闻实践,从新闻生产、技术采纳与新闻业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到传播各环节的“常态接合”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生产的平台化、触达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理念的生态化。数字新闻业的“生产-触达-治理”模式,是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常态接合”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新闻传媒业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沟通的能力与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建设性新闻在媒体重塑社会信任、搭建民众和政府对话方面表现出较强优势.但在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中,建设性新闻的适用性和本土化问题需要探讨和厘清.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及其学理为话语架构,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报道策略,更好地发掘建设性新闻报道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