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前有关儿童损人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损人行为前的心理探析,而对于儿童损人后的心理研究仍然比较缺乏.从道德失调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损人后的失调心理,包括对道德失调产生的原因--道德评价,道德失调的自我调节驱力--负性情绪,道德失调的调节方法--认知、行为的改变等的研究.探讨儿童损人行为后的道德失调心理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道德失调是指个体在道德情境下,当其认知、情感或者行为与道德准则产生矛盾时所体验到的不舒适的、负性情绪的过程。损人情境是一种道德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做出了违背道德准则的不道德行为,个体也会因为其行为与道德准则相悖而体验到消极情绪,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3.
1,引言 揭示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规律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儿童心理理论的社会知觉成分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深化心理理论的研究。以往研究表明,儿童大约在2~3岁时就能理解愿望对情绪的影响。对儿童违背道德规则条件下故事人物的情绪理解的研究发现,儿童存在“快乐的损人者现象”。但以往研究设置的情境涉及的都是说谎、偷窃等道德规则。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必须遵守一些道德规则外,还必须遵守大量的不具有道德意义的普通规则,如安全规则、日常生活规则等。因此,研究儿童对遵守或违背普通规则条件下的情绪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利己——损人、利他——损已往往被被认为有必然联系。根据伦理学、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与字源学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1.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反映了道德的实质内涵;2.为已利他是道德恒常性的表征。在道德教育实践方面,应该承认为已利他和纯粹利己的合理性,并根据孩子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有实效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欺骗是涉及个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维持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行为。以往,儿童欺骗行为通常作为儿童社会道德发展的一个指标:在心理研究中,欺骗行为是作为探测儿童是否获得心理理论的一个范式。整合心理理论与道德认知两方面的研究,考察儿童欺骗行为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而且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成人眼中的儿童——5—8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性别差异的调查与思考张博王乃正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特征,它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以及其他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包括儿童的道...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方法。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的理论独具一格,是他毕生六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对儿童心理研究的伟大成就,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已引起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有不少心理学工作者从事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理论的研究。这必将对我国德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  相似文献   

8.
自我形象在儿童道德自我调节中的作用及其培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是我们德育工作的理想目标,而道德自主性的直接表现形式便是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良好的自我形象是道德自我调节的重要心理前提。因此,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关注儿童良好自我形象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常逢锦 《文教资料》2005,(28):175-179
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引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个体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减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改变行为、改变态度、找到行为好处和减少选择感。有关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验研究表明,小的物质奖励和轻微的批评即“南风教育”,最有利于儿童内化教育树立的正确态度。“南风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最重要的是“南风教育”在改变儿童不良态度的过程中,不会激起儿童的自我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运用道德圈儿研究材料操纵青少年产生排除或包含两种心向,从而探究排除或包含的框架效应对青少年道德判断与情绪归因的影响。结果显示,框架效应能够稳定地改变青少年的判断标准,但是并未影响青少年随后的道德判断。研究同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道德情绪归因主要以道德定向为主,在"损人者快乐"现象上存在年龄差异,并且"损人者快乐"现象的出现与青少年道德情绪归因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儿童道德心理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从早期的皮亚杰到柯尔伯格,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阶段理论。后期的研究者们针对前期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不足,开始从多维的角度探讨儿童道德心理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艾森伯格。她  相似文献   

13.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使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一系列学习问题,心理和道德问题,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据专家介绍,如果不及时干预儿童的心理问题,会引起儿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困绕着学校的教育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分析,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推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秀红 《辽宁教育》2012,(10):40-42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一般是暂时的,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品德心理研究始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的探讨,他利用创设的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在假设道德情境中的道德判断的方法早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经典。鉴于皮亚杰的卓越研究,道德判断课题已成为品德心理研究的重心,相比之下,作为道德心理整体之密不可分的其他心理特征如道德动机的研究则略显不足,我国的研究状况亦是如此。我国对道德动机的研究始于60年代李伯黍等人的研究,他们从探索认识道德性动机与实际道德动机的特征、差异、关系及发展特征等方面入手,研究我国儿童的道德行为的动机特征。自80年代初期起我国开始出现较多的有关道德动机的…  相似文献   

17.
"小老师"现象在儿童中普遍存在,儿童之间互教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同伴交往,儿童3.5岁左右开始出现简单地"教导"别人的行为。"教"与心理理论能力相关——心理理论是"教"的认知前提,儿童"教"的策略体现其心理理论水平的高低。研究者通过自然观察法收集到混龄班儿童之间互教的大量案例,结合已有研究总结出儿童互教的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单纯示范阶段、多策略联合阶段、高级策略阶段,并分析儿童教儿童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理论因素,同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训练的方式,考察关注行为和关注心理状态两种内容的谈话训练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经过谈论行为内容和谈论心理状态内容训练后的儿童,其分享行为明显增多,但两种训练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与儿童谈论与他人行为或者心理状态有关的内容都可以明显地促进儿童的分享行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可能在其中起了桥梁的作用.成人应多利用生活中偶发的事件与文学故事,与儿童充分讨论其中他人的行为或心理状态,以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需要是行为和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心理源泉。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纪律教育应关注儿童的个体需要。学校纪律在价值、目标、执行和评价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儿童个体需要的忽略,影响纪律教育的有效性和儿童的道德发展。因此,纪律教育应注意儿童个体需要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 ,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 ,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抛弃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原则 ,而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这样 ,一方面 ,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便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他主义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反之 ,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 ,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此 ,一方面 ,利己主义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较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颇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 ,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 ,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