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和内源性保护物质活力水平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耐力训练组和训练加穴位电刺激预处理组,后两组分别进行耐力训练8周和训练加穴位电刺激预处理8周,取穴相当于人体的内关和足三里穴.分别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和分光光度计法观测心肌组织中CAT、SOD和5'-NT的活力水平.结果:心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显示,安静对照组肌纤维和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训练对照组可见线粒体局部损伤;训练加穴位电刺激预处理组线粒体无明显异常.SOD和5'-NT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安静值较低,采用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则活性水平有增高趋势.CAT则在训练后下降(p<0.05),采用穴位电刺激预处理活性水平有所增高.结论: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可通过激活心肌组织中内源性保护物质活力水平、减轻大负荷训练对心肌结构的损害来保护心肌组织,预防超负荷训练引起的过度疲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陆上等动拉力、滑轮拉力、橡皮拉力,模拟蝶泳划臂动作上肢肌肉表面肌电特征,以评价不同肌肉在3种拉力方式中蝶泳划臂各动作阶段的训练效果,为科学制定游泳上肢力量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GWIN6000 16通道遥测肌电测试仪、索尼DCR-HC90常速摄像机、自主研制同步信号发生器,同步采集8名优秀游泳运动员表面肌电信号和运动学数据。结果 3种拉力抱水对肱桡肌、腕关节屈肌、肱二头肌和胸大肌影响较大,推水对肱三头肌、背阔肌和三角肌中束影响较大;移臂阶段差异最大,涵盖前臂、上臂和躯干肌群;肱三头肌和胸大肌在各动作阶段均存在差异。结论等动拉力在抱水和推水阶段练习效果较好,并能更多训练肱三头肌和胸大肌,对斜方肌和肱桡肌移臂阶段具有更多的训练作用;滑轮拉力在移臂阶段练习效果较好,并能更多训练背阔肌推水和移臂阶段;橡皮拉力能更好训练三角肌中束抱水阶段和背阔肌移臂阶段。  相似文献   

3.
运用电刺激技术对散打运动员进行电刺激训练,以探讨电刺激对散打运动员下肢力量及鞭腿的影响。30名男性散打运动员随机分成对照组(15人)和实验组(15人),对照组和实验组执行正常的散打训练计划,实验组另附加每天1小时电刺激,共10周。结果表明: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对照组p<0.05;实验组屈p<0.01,伸p<0.001,深蹲p<0.05,后鞭腿力量p<0.01,终速度p<0.05,15秒连击p<0.001)。实验组所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屈p<0.05,伸p<0.01,深蹲p<0.05,后鞭腿力量p<0.05,终速度p<0.05,15秒连击p<0.01)。结论:电刺激训练能显著提高散打运动员下肢力量,改善鞭腿效果,建议在散打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可适当安排电刺激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分析羽毛球杀球动作的肌肉用力特征。方法运用表面肌电的测试方法,以二级6名优秀羽毛球运动员为测试对象,以起跳杀球动作为依据,研究选取上肢和躯干两组肌肉。结果三角肌、斜方肌、肱二头肌、背阔肌放电较早且持续时间最长;在起跳引拍阶段三角肌、肱二头肌、斜方肌放电最大,为获得杀球高度表现出积极动员;肱三头肌、三角肌、桡侧腕屈肌、肱桡肌放电大且肌肉利用率和贡献率较高,为完成杀球关键动作至关重要。结论训练中应加强这几块肌肉的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训练,而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地进行合理、科学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陈式太极拳的典型发劲动作掩手肱捶进行测试,采集不同水平练习者掩手肱捶劲力发放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结果,分析和讨论掩手肱捶劲力发放的特点和训练方法。方法:研究对象共14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人。试验仪器包括VICON三维运动分析系统,Noraxon16导遥测肌电DTS系统,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测试动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典型发劲动作掩手肱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试验组空击动作与实击动作的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陈式太极拳试验组在右手位移、右手速度、加速度、最大加速度的结果上高于对照组,虽然试验组的平均肌电明显小于对照组,但试验组的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背阔肌、竖脊肌峰值肌电值大于对照组,其中肱二头肌和背阔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击打效果上,试验组击打在工程人心脏、左肺、右肺和胃的加速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试验组的峰值肌电高于对照组,主要是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背阔肌、竖脊肌在完成掩手肱捶时用力明显,建议在完成该动作时应进行针对性地练习;掩手肱捶击打到工程人时的加速度呈双峰波型,第1个波形高,而第2个波形低,这与该动作在动作结束时有旋腕动作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剖学动作分析、表面肌电测试法,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使用提抱技术时的表面肌电进行实验测试,分析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使用提抱技术的腰背肌肉协同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在使用跪撑提抱技术时腰背肌肉中背阔肌做功百分比最高,平均为350k;2)主动肌的激活顺序为竖脊肌、背阔肌,肩胛提肌;3)在提抱技术中拮抗肌发挥着重要作用,且高水平运动员在提抱技术发力阶段;拮抗肌放电量与主动肌放电量有同步明显上升趋势;4)运动员应加强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快速力量、反应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特别是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刺激及外源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再生因子及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3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rhG-CSF组和电刺激+rhG-CSF组,每组20只,制备大鼠胫骨闭合性骨折模型,rhG-CSF组和电刺激+rhG-CSF组分别在骨折后3 h皮下注射rhG-CSF,连续注射5天,电刺激组和电刺激+rhG-CSF组分别在骨折后第5天进行跨皮电刺激大鼠小腿,2周取材刺激9天,4、6、8周取材刺激15天,各组分别在2、4、6、8周取材,每次5只,制成脱钙骨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骨折部位促血管再生因子Ang-1、bFGF和血管新生因子CD31标记后统计分析,用血管墨汁灌注法对大鼠骨折部位血管形成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干预手段均可促进骨折部位Ang-1、bFGF、CD31的表达量,电刺激+rhG-CSF组与电刺激组、rhG-CSF组相比阳性表达均显著升高。墨汁灌注染色结果显示,各干预手段均可促进大鼠骨折部位血管、血管网的形成,加速骨折后的血管重建,尤其以电刺激+rhG-CSF动员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采用电刺激及外源性rhG-CSF动员均可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再生因子的表达,加速血运重建,且联合作用优于单一因素,为加速骨折愈合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培养的C2C12作为细胞模型,研究骨骼肌在电刺激强度相同,时间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活性氧与肌源性IL-6含量及其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小鼠骨骼肌肌母细胞(C2C12)为研究对象,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测定不同刺激时间C2C12肌管内活性氧(ROS)、IL-6mRNA表达以及C2C12肌管上清液中IL-6的含量.结果:1)电刺激各组的ROS、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峰值分别出现在刺激75 min和120 min;2)IL-6mRNA表达仅在刺激75 man和120 min时明显增加(P<0.05);3)各指标随电刺激时间的增加都有先增加,然后下降,至刺激90 min时达低谷的变化规律,且ROS、IL-6含量在刺激90 min时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却明显低于其他各刺激组(P<0.05).结论:1)C2C12肌管在电刺激下产生的IL-6浓度变化及IL-6mRNA表达均呈"双峰曲线",说明电刺激引起肌管IL-6蛋白变化可能与其基因转录的变化有关;2)电刺激引C2C12肌管产生的活性氧与肌管IL-6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一致,说明电刺激骨骼肌细胞收缩引起的活性氧的产生可能是肌源性IL-6产生和释放的调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分别对15名运动员进行了电刺激增长肌肉力量的观察与实验。看出: 在训练之后进行电刺激,肌肉力量增长25.6%,训练之前(非训练日)进行电刺激肌肉力量增长8.1%,对照组只增长6%。训练(疲劳)加电刺激的效果较好。在肌肉力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弹跳、速度提高也较多,运动技术也有改进,相应的运动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我们观察的条件下看出:电刺激促使肌力增长的时间与仃止刺激后肌力消退的时间大体相等。多数受试运动员反映,经过电刺激后体力恢复较好。我们认为训练后进行电刺激,对局(?)肌肉来说是个大运动量训练,对整体来说又是个恢复手段。此法既是训练手段,也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芮飞龙  王磊 《体育科技》2011,32(2):58-59
腰肌劳损是体育专业学生的常见病,常常影响到学生的比赛、训练和正常的教学活动。对80名患者随机分成神阙温灸组与对照组(物理疗法组)进行实验研究,每组40人。结果显示:神阙温灸组疗效明显好于物理疗法组,两组治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神阙温灸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随机抽取20名健身房男性新会员为实验对象,对他们进行三个月的健美训练。通过对训练前后肌肉围度和肌肉绝对力量等指标的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全程动作练习方法的实验组,其肌肉围度和肌肉力量改善的效果好于实验前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跳远运动员髋关节振动力量训练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0 名跳远专项二级运动员进行振动力量训练。研究表明:在刺激频率为30~35Hz,加速度25~30 m/s2 条件下,经过8 周系统的振动力量 训练,试验组髋关节的屈伸肌群与对照组屈肌肌群最大功增长都非常明显,表现出髋关节屈肌最大功比试验前有显著性地提高,试验组髋关节 屈伸肌最大功增长幅度比对照组屈伸肌最大功幅度大。试验组髋关节伸肌对照组屈伸肌峰力矩前4 周比后4 周增长幅度大,后4 周增长幅度有 所减缓,试验组后4 周髋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增长幅度比对照组高。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力量增长幅度比屈肌要大。  相似文献   

13.
等速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力是影响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是一项用于肌肉功能评定和肌肉功能训练的新的和有价值的技术,研究表明,等速肌力测试可对肌肉功能进行定量和客观的评价;而等速肌力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而且可用于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等速肌力训练所特有的顺应性阻力可减少康复训练中损伤和再损伤的发生。因此,等速肌力训练在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中即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方法对肌肉力量与柔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刺激训练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众多资料表明 ,电刺激可有效的发展肌肉力量。本研究旨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 ,观察其柔韧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电刺激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原动肌肌群和对抗肌肌群肌肉的力量 ,亦可有效的提高肌肉的柔韧性 ,保证肌肉力量与柔韧性同步协调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短跑运动员的股后肌群力量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为群 《福建体育科技》2001,20(6):20-24,28
股后肌群力量薄弱 ,造成前后侧肌群力量比例失调 ,影响了短跑成绩提高 ,也是产生大腿后侧肌群拉伤的直接原因。股后肌群力量训练手段的匮乏直接影响大腿后侧肌群力量的发展。本文根据短跑周期中股后肌用力特点 ,创造股后肌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与方法 ,经实践取得了良好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江苏省参加2015年全国皮划艇锦标赛的10名女子皮艇运动员在赛前6周训练中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尿PH值、尿比重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在赛前第6周高强度大运动量后,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含量出现较大程度的上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整体偏低,表明高强度训练产生强烈刺激,且未能在短期内较好恢复;经过积极调整后,血液指标逐步降到正常水平,部分队员尿液指标处于正常值以外;第3周适当增加训练量和强度后,训练后增加了恢复手段与营养调整,第2周继续增加训练量降低强度,部分产生应激反应,采取积极恢复方法,赛前第1周整体处于正常范围。结论:生化指标能反映运动员对赛前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以及身体机能的状况;通过及时分析生化指标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恢复措施,能有效控制运动员身体机能;建议训练负荷的安排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训练恢复方法多样。  相似文献   

17.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specific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on simulated time-trial performance in trained cyclists. Using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design, 16 male cyclists (VO 2max = 64 - 2 ml·kg -1 ·min -1 ; mean - sx ¥ ) were assigned at random to either an experimental (pressure-threshold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or sham-training control (placebo) group. Pulmonary function, maximum dynamic in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and the physiological and perceptual responses to maximal incremental cycling were assessed. Simulated time-trial performance (20 and 40 km) was quantified as the time to complete pre-set amounts of work. Pulmonary function was unchang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but dynamic in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improved in the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group ( P h 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group experienced a reduction in the perception of respiratory and peripheral effort (Borg CR10: 16 - 4% and 18 - 4%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placebo, P h 0.01) and completed the simulated 20 and 40 km time-trials faster than the placebo group [66 - 30 and 115 - 38 s (3.8 - 1.7% and 4.6 - 1.9%) faster respectively; P = 0.025 and 0.009]. These results support evidence that specific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attenuates the perceptual response to maximal incremental exercise. Furthermore, they provide evidence of performance enhancements in competitive cyclists after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探索六周的悬吊训练对散打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和平衡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影响,把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名,实施六周的悬吊训练方案,对照组进行和实验组同等强度的力量练习,训练前后分别测试单腿跳远和立定跳远成绩、平衡能力指数,对训练前后与组间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后与之前相比单腿跳远成绩都有提高,但实验组更明显;立定跳远成绩只有实验组明显提高,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后平衡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实验组提高更为明显。结论是:悬吊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增加下肢速度、爆发力和平衡能力,改善了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肌肉协调能力,改善提高了技术动作完成的质量,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前锯肌的力量训练对散打运动员出拳力量的影响。方法:通过以12名散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传统的力量训练和传统的力量与前锯肌力量结合训练的方式进行8周的实验研究并对其力量训练进行监控,以及运用生物力学等方法对出拳力量进行分析,对实验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训练效果呈显著差异(P<0.05),而实验组的训练效果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增强前锯肌的力量训练对运动员的出拳力量有重要的影响。此实验为散打运动员的出拳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Muscle weakness is considered a risk factor for ankle injury. Balance training and barefoot running have been used in an attempt to strengthen the muscles crossing the ankle. It is expected that training tasks that successfully strengthen the ankle would elicit increased muscular activity. However, it is unknown how an individual's ankle strength will influence the muscle activity used during a given task. Twenty-six participants performed dynamic (shod, barefoot running) and static tasks (squat on ground, squat on ®Bosu Ball) believed to strengthen the muscles surrounding the ankl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s of the tibialis anterior, peroneus longus, gastrocnemius lateralis (GL) and gastrocnemius medialis (GM) were recorded and analysed using a non-linearly scaled wavelet analysis.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a strong group and a weak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isometric plantar-flexion torque. The weak group required more relative GL and GM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ach training task compared to the strong group.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shod and barefoot runnin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training task on muscle activation level for the weak group. Differences in ankle strength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uscle acti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