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尘暴造成的环境危害是一个典型的国际问题。沙尘暴的国际影响表现为:相邻国的尘暴源对我国沙尘暴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源发于中亚等地区的沙尘暴对日、韩、北美洲地区等各国的影响。治理沙尘暴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沙尘暴合作治理已经取得成效,同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应该积极地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与措施,促使国际间沙尘暴的合作治理能够更有效地展开。  相似文献   

2.
黑风猛于虎2006年3月至4月上旬,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等地多次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与往年相比,今春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均为历史同期所罕见。我国北方的老百姓称强沙尘暴为“黑风”,因为强沙尘暴来临时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几万头牲畜丧命,3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亿元。1998年4月15日,又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它自西向东横扫新疆、甘肃、宁夏、陕…  相似文献   

3.
沙尘暴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表土地沙漠化,加上春季干旱少雨,所以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3、4月份扬尘天气明显增多.特别是2002年3月26日至28日,南下的冷空气所带来的大风,席卷了我国从新疆到沿海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北京地区沙尘暴严重时,最大风速达到12m/s,同时有大量的微粒悬浮在空中.  相似文献   

4.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沙尘暴袭击,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对沙尘暴采取了各项治理措施。本文认为:政府通过治理使沙尘暴地区的部分土地受到保护,降低了沙尘暴的危害,政府的治理措施对 40 年代初沙尘暴的消失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春天,人们本该享受的是和风丽日,沙尘暴却袭击了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4月9日到11日的沙尘暴再次大范围爆发,引起了社会对沙尘暴的再度关注。据了解,这已经是今年3月以来北方出现的第八次沙尘天气。沙尘暴肆虐之处,天空一度被沙尘染成黄色、橙红色甚至黑色,有的城市商场店铺被迫关门,多次列车因沙尘暴晚点。4月9日晚,乌鲁木齐至北京的T70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袭击,沙石将车体运行方向左侧双层钢化玻璃车窗全部损坏。吐鲁番、银川、兰州、西安等城市笼罩在漫漫沙尘之中,北京市遭遇了入春以来最为严重的重度污染,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相似文献   

6.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也是春季我国北方北路沙尘暴的必经之地.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浑善达克周边草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主要源地之一.本研究选取了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至东南的三个气象站点为研究区,分析了1980-2010年的气象要素、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沙尘暴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1)近三十年,该区域沙尘暴日数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2)降水、湿度与沙尘暴日数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自西北向东南递减,沙尘暴发生日数与风速成正相关关系;(3)沙尘暴发生日数与前一年的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二连浩特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些描述冷锋天气的诗歌。下面,笔者就结合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谈一谈其中所描述的几种典型的冷锋天气。一、沙尘暴与《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沙尘暴多出现在秋末冬春时节的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秋末冬春时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空  相似文献   

8.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常见的一种灾害性风沙天气现象。今年我国的沙尘暴与常年相比,具有出现早、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气候异常这一直接的自然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北方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开发和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扩展的人为因素。因此,今年的沙尘暴敲响了防治西部荒漠化的警钟,并提示了西部生态建设的极端迫切性。今后应该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 3月以来 ,我国北方连续出现多次不同程度的沙尘暴天气 ,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和黄淮地区先后出现了扬沙、沙尘暴或浮尘天气 ,其中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北、山西以及北京的局部地区出现了能见度小于 1 0 0 0m的沙尘暴天气 ,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的局部地区出现了能见度小于 5 0 0m的强沙尘暴天气。其出现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近 5 0年来所罕见。刚刚进入新世纪的 3个月以来 ,我国北方地区又出现了几次范围较广、强度较大的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滚滚黄尘席卷西北 ,波及华北。沙尘肆虐 ,令人忧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强,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甘肃中部和西部、宁夏、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今年就出现了大风扬沙天气,内蒙古中部和河西走廊还出现了沙尘暴,北京地区也出现了浮尘天气.据国家气象局统计70年代约每两年一次,进入90年代已是一年一次,而去年我国的沙尘暴天气达到了12次.沙尘暴所到之处狂风挟黄沙浮尘,铺天盖地,呼啸而来.仅首都北京去年3月23日、4月6日就有两次长达一个星期沙尘暴天气,给北京带来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43个气象观测站的沙尘暴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并对其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年代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时间分布上来讲,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并且年变化显著,反复出现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年代变化上80年代发生日数最多,90年代发生日数最少,2000年之后又开始频繁发生.空间分布上来讲,内蒙古地区沙尘暴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3个年代中高频区一直处于阿拉善盟拐子湖地区.从2000年开始锡盟西部地区也成为沙尘暴高频发生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有一句歌词总是叫人难忘:“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走我的思念。”不知道歌里的黄沙是不是指的沙尘暴。沙尘暴俗称“落黄沙”,出现时白昼如同黄昏,太阳呈苍白色和淡黄色。1998年4月,新疆北部、东部地区发生的沙风暴,使得1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的确,黄沙吹老岁月。不过,思念在哪儿呢?内蒙古的阿拉善高原,是我国的沙尘发源地。历史上,这里曾有著名的居延海绿洲,如今却沙漠绵延,人去城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乡,20年前水丰草美,而今却已满目赤野,草色难觅。沙尘暴己成为生态恶化的警钟,人们思念绿色,思念蔚蓝色的天空。2001年,我国出现了32次沙尘暴天气,今年会有多少次呢?我们何时才能拥有无沙的春天?  相似文献   

13.
在2007年3月15日下午到夜间,我国内蒙古、华北一带遭遇了今年以来的第一场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于蒙古国中南部,影响范围达到29万平方千米,其中有22万平方千米在我国境内。因为它经过时,天空的能见度明显降低,空中悬浮的沙尘物比较多,所以判断这次沙尘暴为中级。北京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14.
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从气候的侧面来探讨该区沙尘暴的形成.总结出本区独特的气候条件:春季干旱、气温迅速回升、频繁的大风.沙尘暴的发生根本上受东亚冬季风的强度控制;吉林西部地区很强的地表供沙能力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孩子们眼前特定的"景象",是活生生的现实。如果借助"此时此景"来教育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激发性和感染力,其教育效果刻骨铭心。一、别了,"沙尘暴""沙尘暴"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时常光临我们的生活圈。它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绪。前几天,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连续几天的"沙尘暴"天气,面对风沙漫天、尘土飞扬的"景象",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沙尘暴肆虐我国北方的同时,另一种严重的生态问题——土地石漠化也在我国西南地区吞噬着我们的家园,土地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贵州、广西等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文中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粒度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从下垫面提供粉尘能力和人类活动两个侧面来探讨该区沙尘暴的形成.总结出吉林西部地区很强的地表供沙能力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沙尘暴的发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未来几年沙尘暴发展形势严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记录: 2004年1月-5月,中国发生沙尘暴16次; 2003年,中国发生沙尘暴11次; 2002年,中国发生沙尘暴26次; 2001年1月-5月,中国发生沙尘暴18次,其中强沙尘暴3次; 90年代,中国发生沙尘暴23次; 80年代,中国发生沙尘暴14次; 70年代,中国发生沙尘暴13次; 每年草原荒漠化和沙漠化以2460平方公里速度上升,全国荒漠土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直接威胁北京的沙漠和沙地:内蒙古滕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相似文献   

19.
沙尘暴天气大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世界四大沙暴区大部分分布在赤道两侧副热带低纬度地区干旱气候区。中亚沙暴区亚洲中部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为过量抽取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漠化十分严重。中亚地区盐土面积广大,造成了沙尘暴和盐尘暴的混合  相似文献   

20.
松山区是我市沙尘暴多发地区,对农牧业生产均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叙述了沙尘暴的成因及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