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距今一百年前成立的南社,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社团。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独特存在。当年,它以笔为武器,高举革命文学大旗,以昂然的激情唱响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劲歌。它是民间组织,靠同仁们不言衰的激情和力量从事文学活动。它的革命文学的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操守,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社文学现象是我们研究南社、探讨未来文学之路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中,有大量粤东梅州客家人士。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当时在粤东梅州存在的一个革命文学社团——冷圃诗社有密切的关系。冷圃诗社是一个以文学鼓吹与教育灌注为使命的文学社团,它既是南社的一支重要力量,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在南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成立于1909年的“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活动到何时停止?柳亚子在《南社纪略》中写道:“南社的活动,到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集出版后完全停止。新南社的活动,到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十月十日第三次聚餐会开会后停止。甚至于偏安长沙的南社湘集,到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四月第三次姓氏录出版后,也停止活动了。”①可能因为柳亚子说了这样的话,杨天石、王学庄的(南社史长编严也将“南社史”的“正编”的年代定在 1909年至 1923年。 按照组织社会学的理论,一个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主张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在南社诗人朱梁任那里也得到了鲜明体现。朱梁任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诗人,为人磊落坦荡,豪爽率真,作诗干净利落,铅华不染,在苏州文学细致绵密、柔软甜润的传统主体诗风之外别开新路。  相似文献   

5.
南社以其"革命文学"而著称,但实际上南社文学也有很多内容贫乏、思想消极的东西,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存在明显的弊端,具体来说,南社革命性之弊表现为草泽气,传统性之弊表现为名士气,依附性之弊表现为江湖气.  相似文献   

6.
柳亚子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他是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急进派、实干家,在较多的场合下坚持了南社和南社文学的革命倾向性;他以旧体诗歌为武器,鞭笞丑恶,鼓吹革命;他谱写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史诗.柳亚子的革命精神和繁富诗篇,在我国民主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已产生重要影响,并将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南社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政治色彩鲜明和文学氛围浓厚的社团,以其规模大、活动时间长等特点,成为清末民国时期格外醒目的一种社会力量。然而,由于南社社团是以文学为主要文化样态的文人雅集组织,所以历来的南社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学性质的探讨。在此,将从史学视角出发,以南社酝酿到初步成立为考察时段,以该时期内南社成员特殊的"凭吊祭祀"活动作为立足点,力求把南社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视野中进行审视,以便能够在整个民主革命发展和知识分子身份与角色的近代化转型进程的框架中进行关联性考察,从而探求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演进值得关注的一幕。  相似文献   

8.
文学团体南社创作的"革命文学"作品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舆论宣传、思想启蒙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在之后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中同样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一团体不仅创作了具有较强的批判力、号召力的战斗檄文,而且其中不少有识之士在辛亥革命反满反专制斗争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文学团体南社在思想战线、革命战线都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保持了较高的同步性,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为辛亥革命不断奋斗,推动近现代中国的民族民主建设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五四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20世纪30到6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多维框架中,做宏观审视,从而寻找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从开放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外文学“里迎外合”的产钧。五四文学分娩了30到60年代的革命文学,联结它们的脐带,是文学的功利功能。新时期文学是五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文学的既定向发展,同时又积淀着革命文学30多年单向独进中积累的精华,形成以革命英雄主义文学为主轴的特色。它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文学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感官文学是一种身体叙事学。在新时期,一个很有趣的文学现象是,感官文学是借助革命文学而“发掘”出的,是革命文学的另一种激活方式。新时期的革命文学不但没有淡出文坛,反而通过对革命文学成规的成功改写与增补,出现了多样化的叙述形态。其中,张贤亮对革命文学就以更为激进的改写、戏仿,将革命文学引向感官化、市场化、畅销化的境地,从而促使了建国后感官文学的生成。但是,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却将性置于中心地位,是有性无爱的身体叙事学,它否定了传统的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的爱的母题,其负面效应是我们要认真加以清理的。  相似文献   

12.
柳亚子将南社活动的史料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他犹如南社的太史一样,尽可能地将南社的片纸只字搜集保存起来。辛亥革命后,他又收拾烈士遗文,提玄钩隐,评价南社社员的文字成就。南社解体后,仍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品评、题叙南社诗文集,特别是对最能代表南社文学成就的苏曼殊和林庚白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南社与国粹派学术文化运思的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粹学派的核心组织国学保存会和南社是20世纪初先后成立的两个文化文学团体,它们的学术思想和文化运思有很深的联系。因此,国学保存会的骨干成员与后来成立的南社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其中的部分成员顺理成章也加入了南社。从研究南社的角度考量,其成员在国学保存会中具有发凡起例,纲举目张的作用;从国粹派的角度考量,这些国学保存会的成员又是革命文学的生力军。其中最突出的是黄节。黄节既是国学保存会的发起人,也是南社的发起人,他在国学保存会的经济、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南社,他的诗作独树一帜,是坚守学宋的代表作家。马叙伦、陆绍明等同属于两个文化团体,在国学保存会中,他们于世纪之交建立"新史学"的思潮中,以他们的史学评论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思想;黄节、陈去病、庞檗子等人的史学写作也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实绩。由此可观察他们在学术转型期和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为。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再到“文革文学”,这种文学“组织化”趋势日益强大和严密,直至在“文革”中走到了历史的反面。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文学“组织化”本质上属于制度化权力的表现,其中隐含了中国革命文学的政治经济学,它主要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创作主体的生存方式、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诸领域进行组织化规约,并最终确立了新中国行政指令性的计划型文学生产体制。但在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中始终伴随着消解它的历史潜流。  相似文献   

15.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左联文学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延续,也是“革命文学”的结果,它的主导文学思想延伸了“革命文学”理论.但是,如果说“革命文学”的理论思想还比较混杂、不成熟、不系统的话,那么左联文学思想则已经走向纯粹成熟、系统,特别是由于苏联文学界批判了“拉普”派文学理论,确立了反映论的文学观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正统地位后,左联文学也调整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并且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取得了对文学思想界的控制权.“革命文学”已经终结了五四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16.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菽庄吟社与上海南社在发展规模、存续时间、创作成就、声势影响等方面均旗鼓相当;然而,由于它们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人员构成及态度倾向各异,社团宗旨、革命要求、文化取向、诗学传承迥别,加上组织形式、运作机制、经费来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最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风貌。从本质上讲,上海南社是清末民初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革命文学社团,菽庄吟社则是日据台湾时期抗日复台的爱国流亡文学社团,分别蕴含特定的社会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策划组织和直接领导的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文学团体。它的成立,一方面显示了在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学队伍的成长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勦”政策的可耻的失败。它的成立的原因:在社会政治方面,是党单独领导中国革命运动,这就决定了在文学上也要水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同时,毛泽东同志等所创立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也给进步的文学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在文学本身方面,自“五四”以来党对“革命文学”的提倡特别是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开展,也为左联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伦的基础。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革命文学”的提倡问题就不能不被列为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就像这样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6,(6):92-98
在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鲁迅在文学的内部论争、派别论争和批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鲁迅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认为,革命文学是一种以无产阶级性为内核特质,以战斗和讽刺为应有的创作态度的文学,也是宣传的功利性与艺术的审美性相统一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1919年5月,李大钊将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期《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在其上发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